泉水魚
泉水魚
泉水魚,(Sauvage et Dabry, 1874),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泉水魚屬的一種魚類。俗稱:泉水魚、油魚。泉水魚是中國特有的物種。體較長,前部圓,後部稍側扁,腹前部較平,頭的背部成弧形。
體較長,前部圓、後部稍側扁、腹前部較平、頭的背部成弧形。吻圓鈍,口裂略呈三角形,上與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上有許多排列整齊小角質凸起;唇部捲入其口腔內,張口時,唇外翻擴展是喇叭形,藉此吸附於其它物體中。唇后溝限於口角處,須2對,吻須較長,頜須短小。眼小,處於頭側稍後上方。鱗中等大,腹部鱗比較小,並且陷藏於皮下。背鰭無硬刺。體背部顏色灰黑色,腹部顏色灰白色,各鰭微黑;體側鱗片大部分都有黑色邊緣,從鰓孔之後到胸鰭前黑色的斑塊較粗,故此聯成一大形黑斑。
泉水魚棲息於中國南方江河流速較大的水域的中下層,平時喜歡生活于山溪與具流水的岩洞,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常以口在江底岩石上刮食附著動植物及其它有機物質,很少進入地層為污泥靜水水體中。
泉水魚為四川和廣西、雲南常見的食用魚類。生長速度較慢,常見者約0.5-1公斤,最大個體約 3.5-4公斤左右。產量不大,惟其肉質十分細嫩,肉味鮮美,並且富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鮮肉可藥用,具有補益元氣、止血功效,主治泄痢和吐血、崩漏等症。
西伯利亞油魚是貝加爾湖海豹的食物,也是沿岸居民主要的照明用油的來源,照亮了西伯利亞千家萬戶農民家庭。
泉水魚(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屬於鯉形目和鯉科與野鯪亞科及泉水魚屬。俗稱:泉水魚與油魚。
體較長,前部圓,後部稍側扁,腹前部較平,頭的背部成弧形。吻圓鈍;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上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小角質凸起;唇部捲入口腔內,張口時,唇外翻擴展為喇叭形,藉此吸附於其它物體上。唇后溝限於口角處。須2對,吻須較長,頜須短小。眼小,位於頭側稍後上方。鱗中等大,腹部鱗較小,且陷藏於皮下。背鰭無硬刺。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微黑;體側鱗片絕大部分都有黑色邊緣,從鰓孔之後至胸鰭前黑色的斑塊較粗,故此聯成一大形黑斑。
泉水魚棲息於我國南方江河流速較大的水域的中下層,平時喜歡生活于山溪和具流水的岩洞,以及江河有泉源的地方。常以口在江底岩石上刮食附著的動植物及其它有機物質,很少進入地層為污泥的靜水水體中,生殖季節游向上游產卵。一般長至重1-1.5公斤始達性成熟。產卵時間約在3-4月,卵產於石縫或石洞中。
泉水魚分佈於長江上游干、支流及珠江水系的西江中上游。
泉水魚是四川、廣西、雲南常見食用魚類。生長速度比較慢,常見者大約0.5-1公斤,最大個體大約3.5-4公斤左右。產量也不大,惟其肉質細嫩,肉味十分鮮美,且富含脂肪為食用之珍品。
鮮肉供藥用。
有補益元氣、止血的功效。
泉水魚
編號: | 6073 |
拉丁目名: | CYPRINIFORMES |
中文目名: | 鯉形目 |
中文科名: | 鯉科 |
拉丁科名: | Cyprinidae |
拉丁亞科: | Labeoninae |
中文屬名: | 泉水魚屬 |
拉丁屬名: | Semilabeo |
拉丁種名: | prochilus |
定名人: | (Sauvage et Dabry) |
年代: | 1874 |
ogenus: | Discognthus |
原始文獻: | Ann.Sci.Nat.Paris Zool.(6)1(5):8.1874. |
模式產地: | 四川 |
俗名: | 油魚, 泉水魚 |
生境: | 山溪或流水岩洞 |
類型: | 6 |
國內分佈: | 金沙江,牛欄江 |
特有: | y |
資料來源: | 雲南魚類志[上冊]:242-243.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70-371 |
體近圓筒形,吻圓鈍。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八”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處和下唇頤部遍布整齊的小乳突。當吻皮和下唇外翻時呈喇叭形。須2對。背鰭無硬刺。肛門緊接臀鰭起點。下層魚類,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日在水底岩石上銼食附著藻類、有機物質等。3~4月在上游的石縫或石洞中產卵。個體不大,肉質細嫩,富含脂肪。為上游的食用魚類。分佈於長江上游。泉水魚為四川、廣西、雲南常見的食用魚類。生長速度較慢,常見者約0.5-1公斤,最大個體約3.5-4公斤左右。產量不大,惟其肉質細嫩,肉味鮮美,且富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鮮肉供藥用,有補益元氣、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痢、吐血、崩漏等症。
泉水魚
泉水魚的由來,原是長生魚改名而來,長生魚在很早古代時期以治病和調養而得名的。慢慢人們又把它改變成了滋補養生為主的一道秘方,此方傳到銘山綠洲后,銘山綠洲選用的是自湖泉水中生長的各種淡水魚,所以把長生魚改名為銘山綠洲泉水魚。
銘山綠洲湖中積水來自控山山泉水,水質清澈甘甜,湖中之魚也從不餵食商品飼料,只採割野生苜蓿草餵食,苜蓿草中含大量高蛋白質,魚食用后,肉質鮮嫩,非常有營養,是普通淡水魚無法可比的,再加上古方葯膳“長生魚”的秘方,食用后,香氣怡人,人常食可輕身,治傷中虛虧,補五臟,增元氣,增精髓,聰耳明目,養肝,止渴,潤肺,使人肌膚潤澤,精力旺盛,不易衰老。
經營養學家論證,魚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等,還有許多人體不能夠合成的碘、鈣、鐵、磷等礦物質。魚肉肌纖維細短,故肉質細嫩,比畜禽肉更易消化。魚含有心臟保護因子,是均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2倍,且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含有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D等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的維生素D、鈣、磷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魚肉中脂肪含量雖低,但其中的Ω-3脂肪酸被證實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
多吃魚的女性更漂亮,多吃魚的男性更健壯,多吃魚的兒童更聰明,多吃魚的民族更興旺。所以,專家建議每人每周吃魚三四次(每次約150克)。
性味性平,味甘
泉水魚
成分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及維生素B1等。
食忌油魚補虛,諸病無忌
食養適合氣血不足,營養不良,五臟虛弱者食用;適合脾虛久瀉,大便稀薄者食用;適合體虛婦女月經過多、白帶過多者食用。
小貼士油魚分佈於長江上游及岷江等地,主產於雲南大理府鄧川州南,喜生活在山溪有泉源的地方,故又稱泉水魚,長僅二三寸,屬淡水魚類,中秋則肥美。
選取山野龍髓、梅花鹿骨、三年老雞等多種名貴食材,配以人蔘、鹿茸、靈芝等多種稀有中草藥,依據兩百餘年傳世秘方,經後人潛心鑽研,改良后製作出更適宜現代人所食用的配方,用文火熬制3小時以上,提取出不添加味精、雞精等調味品的上等高湯,再選取銘山綠洲湖中喝山泉水、吃苜蓿草長大的泉水魚,離水后快速處理乾淨,迅速投入高湯內氽熟,再加入薺薺菜等綠色純天然山野菜,即可出鍋,成菜色澤乳白、湯香濃郁、魚肉入口即化、鮮嫩無比,綠色無污染的山野菜更是為此菜增色增味。
泉水魚是一道渝派川菜。最先起源於重慶。因為重慶有道傳統名菜——著名的泉水雞。泉水魚就是從泉水雞中演變過來的。因為整菜採用泉水不加入任何生水與自來水。故有此名。此菜的製作方法如下(註:如果當地沒有泉水可用礦泉水代替)
泉水魚是借鑒重慶泉水雞的烹調方法製作而成的,由於烹調時使用礦泉水而得名。製作中重用辣椒、花椒,所以麻辣味濃厚,魚肉鮮美嫩爽。其製作是先將魚片成瓦塊形,拌上蛋清、澱粉后再用色拉油滑熱,放入用泡辣椒、礦泉水、蒜、豆瓣等調料炒制的湯料蒸制而成,蒸好后的魚肉上還要放上干辣椒、花椒,然後將燒熱的油淋在干辣椒和花椒上即可。
原料:草魚500克,芹菜100克,蒜苗100克,鮮香菇100克,泡菜50克,野山椒30克。
調料:重大牌火鍋料50克,地瓜澱粉50克,精鹽8克,味精10克,雞精5克,料酒15克,蔥、姜各20克,泉水200克,郫縣豆瓣50克,干辣椒30克,鮮花椒粒15克,薑末15克,色拉油500克。
製作:
1、草魚洗凈,用刀背將草魚拍昏,刮鱗后從腹部剖開,將內臟去除,然後將魚頭、魚尾剁下,將魚肉片下。
2、將片下的魚肉撕去魚皮,挑去魚刺,然後將魚肉製成重約15克的瓦塊形,用蔥、姜、精鹽、味精、料酒腌漬15分鐘,揀去蔥、姜後放入地瓜澱粉抓勻,放入燒至四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滑2分鐘后取出備用。
3、芹菜洗凈,切成5厘米長的段;蒜苗洗凈,切成5厘米長的段;鮮香菇洗凈,改刀成3克重一個的片,放入沸水中大火氽2分鐘,取出備用;泡菜洗凈,改刀成3克重的片;野山椒去蒂備用。
4、鍋內放入100克色拉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郫縣豆瓣、薑末、干辣椒、鮮花椒小火翻炒5分鐘至出香,再加入泉水、火鍋料大火燒開,放入魚塊小火煮5分鐘,然後放入芹菜段、蒜苗、香菇片再煮2分鐘,最後放入雞精調味后即可出鍋。
特點:魚塊形整而不爛,味道濃香、麻辣。
備註
備註:還可以將炒好的郫縣豆瓣、薑末、干辣椒、鮮花椒小火翻炒5分鐘至出香,再加入泉水、火鍋料大火燒開后出鍋倒入容器中,放入滑好的魚肉上籠大火蒸5分鐘,出鍋后再撒上一些花椒和干辣椒,澆上燒至九成熱的色拉油上桌。
泉水魚
泉水魚肉質鮮嫩味美,肥而不膩,清醇爽口,非其它魚可比。此魚烹飪十分講究,當地傳統的吃法是清蒸或者跑油蒸制。烹飪此魚時無需去鱗甲、破肚腹,只需把苦膽“挑”出即可。這個“挑”大有學問,是用竹籤或牙籤打准位置,使用巧力,一氣呵成。“清蒸”是將魚放入容器內,加少許鹽、味精和適量的胡椒粉、姜乍和經油煸炒過的豆瓣,上籠蒸10至15分鐘后取出再將湯瀝入鍋內,魚扣入湯盤,放適量蔥、藿香於其上,最後將幫湯加適量精鹽和味精等調勻,澆在魚上即成香噴噴的清蒸味。“跑油蒸制”是先把魚放入七至八成溫的油鍋里“跑油”,炸成色金黃酥脆后,撈出進行蒸制(其方法與上相似)。福祿泉水魚油炸酥脆爽口,水煮清香味長,紅燒鮮香麻辣……無論何種吃法,總會讓人慕名而來,滿意而去。故而在川內享有“沫若故里景色秀,福祿古鎮泉魚美”的美譽。
福祿泉水魚還有一個別稱叫“中正魚”。據傳,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來到樂山峨嵋,在與地方官員的宴會上,在品嘗“清蒸泉水魚”時,感覺味香肉嫩、鮮美適口,突然高興問到“這是什麼魚,如此可口”。身旁的官員忙說:“這是我們大渡河上游福祿古鎮一帶稀有魚類,叫‘泉水魚’”,蔣介石會意地點了點頭。此後,蔣介石在峨嵋住的那段時間,每次用餐都會點“泉水魚”,故此後人又稱“泉水魚”為“中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