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骨碎補的結果 展開

骨碎補

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

骨碎補(學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是骨碎補科,骨碎補屬附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遠生,葉柄深禾稈色或帶棕色,葉片五角形,四回羽裂;羽片對生或近對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橢圓形,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囊群蓋管狀,先端截形,褐色,厚膜質。

骨碎補味苦,藥性溫。歸肝、腎經。骨碎補的主要成分有黃酮、四環三萜、留醇等,其中黃酮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規定,乾燥的骨碎補,柚皮苷含量不得少於0.50%。

分佈於中國遼寧、山東、江蘇及台灣。生於山地林中樹榦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該種根狀莖藥用,有堅骨、補腎之效。

物種簡介


● 正名:骨碎補
● 英文名:Gusuibu
● 拉丁名:Drynariae Rhizoma
● 別稱:石庵閭、猴姜、石毛薑、猢猻姜、石良姜、過山龍、爬岩姜、石岩姜、碎補、黃爬山虎、樹蜈蚣、地蜈蚣、麻雞翅膀、肉碎補、搜山虎、猴掌姜、石連姜、毛薑、石巴掌、申姜、岩連姜

功效與作用

● 骨碎補具有療傷止痛、補腎強骨、消風祛斑的功效。
● 骨碎補內服可用於治療跌仆閃挫、筋骨折傷、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牙齒鬆動;外用可治療斑禿、白癜風。
● 目前,骨碎補還被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纖維肌痛綜合征。

用藥前須知

● 有骨碎補過敏史的人,禁止使用。
● 陰虛內熱者、血虛有火者、沒有淤血者,禁止服用。
● 如果您正在服用柴胡獨活等其他藥物,請務必提前告知醫生。
●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使用前務必諮詢醫生。

使用方法

● 骨碎補可煎汁服用,也可製成丸劑、散劑服用,服用時務必遵醫囑,不可自己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服用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9克,具體用量請遵醫囑。
● 外用時,可將新鮮的骨碎補搗爛敷於患處,也可以將骨碎補研成粉末敷於患處。
● 鮮骨碎補與洋金花、側柏葉等中藥配伍泡酒,具有補腎通絡、和血生髮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斑禿、脫髮等。

服藥期間避免

● 避免食用羊肉、羊血以及辛辣、熱燥等刺激性食物,具體請諮詢醫生。
● 不宜同時服用風燥類藥物,如柴胡、獨活等。

主要危害


藥物毒性

● 傳統醫學認為骨碎補無毒。

不良反應

● 長期或大量服用,可能會引起以下不適,這時一定要立即停葯,如果癥狀沒有好轉還需就醫治療。
● ● 口乾
● ● 瘙癢
● ● 皮疹
● ● 胸悶

生長環境


骨碎補生於山地林中樹榦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
● 骨碎補主產於湖南、浙江、廣西、江西。

形態特徵


● 骨碎補:為扁平長條狀,有彎曲和分枝。表面有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十分柔軟。兩側和上表面都有凸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部分有葉柄殘基和鬚根殘留。骨碎補質量輕、質地脆、容易折斷,斷面為紅棕色。骨碎補沒有臭味,味道微微發澀。好的骨碎補條粗大、棕色。
● 誤區:骨碎補都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
● ● 骨碎補可分為生骨碎補和燙骨碎補。生骨碎補擅長活血續傷,主要用於跌扑閃挫的治療;燙骨碎補擅長補腎強骨,多用於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等。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骨碎補都可以用來治療跌打損傷。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附生植物,植株高15-4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鬆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
葉遠生,相距1-5厘米;葉柄長6-20厘米,粗1-1.5毫米,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各8-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對,下部1-2對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寬各5-10厘米或稍長;一回小羽片6-10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側一片特大,長2.5-7厘米,寬2-3厘米,長卵形,鈍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羽裂達具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5-8對,無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長8-15毫米,寬4-8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具闊翅的主脈,向上的為淺羽裂;裂片橢圓形,寬1.5-2毫米,極斜向上,鈍頭,單一或二裂為不等長的鈍齒;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並為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狀,上部的為深羽裂達具翅的羽軸。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葉邊。葉堅草質,干后棕褐色至褐綠色。
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5倍,先端截形,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遼寧(大連)、山東(嶗山、昆箭山、牟平、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四川、貴州及台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產地:日本。

生長繁殖


分株繁殖:骨碎補植物有肉質、密被鱗片的根狀莖。將骨碎補根莖切成(10±2)厘米的小段,每段保留3-5個芽點,3-5片孢子葉,然後固定在樹上或山石上,覆蓋少量苔蘚,加強噴水管理,約2個月有新的營養葉和根狀莖生成。分株法對骨碎補資源保護有一定的意義,但需就近採挖,原根系儘可能完整,最好在原生境狀態下種植,而且繁殖係數低,不便於運輸。
孢子繁殖:孢子繁殖是擴大繁殖的有效途徑之一,骨碎補屬植物孢子囊群著生於葉脈交叉處,圓形,不具囊群蓋,自然狀況下,其孢子萌發率低,配子體發育、性器官發育、受精和孢子體生長對外界環境的要求比較高,使得骨碎補的自然繁殖困難。孢子繁殖步驟:火渣土滅菌,用pH7.0-7.5的冷開水浸透,製成火渣土盆土,採集當年孢子囊,置於紙袋內,風乾,制孢子囊懸濁液,懸濁液噴灑到火渣土盆土表面,光照培養形成配子體,配子體經移栽育苗,受精后形成孢子體,然後再移栽在樹上或山石上。

栽培技術


濕度:骨碎補對土壤溫度和空氣濕度要求較高,尤其在幼苗期。生長期每天需澆水和葉面噴水,以保持濕度。發現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時,要立即將盆浸入清水中,地上部分噴霧。若缺水不嚴重,幾小時后即可恢復;若24小時內仍未恢復,需將地上萎葉全部剪去,可能會重新萌發新葉。若地上部分先黃化后凋萎,這可能是澆水太多引起的,必需將整株拔出,修剪腐根,重新栽植。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特別是葉片分裂細的品種。晚間澆水,水滴滯留在葉隙間,蒸發慢,易引起腐葉。最忌悶熱,在夏季需多通風。通風時要注意水分供給,使環境中空氣新鮮且不幹燥。幼苗期應避免“穿堂風”。
施肥:骨碎補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鬆透水,以微酸性最為適宜。基質一般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配製,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配製。根系柔弱,不易施重肥。栽植時,基質中可加入基肥。生長期內可追施液肥,濃度不超過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會使植物生長旺盛,不足使會使植株老葉呈灰綠並逐漸變黃,葉片細小;過量氮易使植株徒長並降低抗性。磷對的根系生長很重要,缺少會使植株矮小,葉子深綠,根系不發達,可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過磷酸鈣等補充磷。鉀可增強光合作用,促進葉綠素形成,缺乏則老葉出斑點,並逐漸枯黃。

主要價值


骨碎補根狀莖入葯,富含黃酮、生物鹼、酚類等有效成分,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續筋、治牙疼、腰疼、久瀉等功效。

加工產物

● 骨碎補飲片:為不規則的厚片,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常有殘留的細小棕色鱗片,有些還存在圓形葉痕。切面為紅棕色,有排列成環的黃色點狀維管束。氣味小,品嘗時微微發澀。
● 燙骨碎補:為骨碎補飲片加工而成,形狀與骨碎補或骨碎補飲片相同,整體膨大鼓起,質量輕、質地疏鬆。

保存方法

● 放在乾燥的地方保存。

中成藥


● 骨折再生丸:具有接骨續筋的功效,用於骨折中期。
● 骨仙片:具有填精益髓、壯腰健腎、強壯筋骨、舒筋活絡、養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骨質增生引起的病變。
● 接骨靈貼膏: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閉合性新骨折及跌打損傷、扭挫傷等軟組織損傷。
● 益腎補骨液:具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腎不足、勞傷腰痛、筋骨折傷。
● 筋骨寧膏: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閉合性骨折及跌打損傷。

與自然銅區別

● 骨碎補是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乾燥的根莖,自然銅為硫化物類礦物黃鐵礦族黃鐵礦。二者功效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 ● 骨碎補和自然銅都具有活血續傷、止痛的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傷。
● ● 骨碎補還具有補腎強骨、消風祛斑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痿軟、斑禿、白癜風等;自然銅善於接骨,多用於治療骨折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