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興

唐代武元衡的詩作

《春興》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詩作。此詩是集春景、鄉思、歸夢於一身的作品。前二句述寫異鄉的春天已經過去,隱含了故鄉的春色也必將逝去的感慨;后二句想象春風非常富有感情而且善解人意,彷彿理解了詩人的心情而特意為他殷勤吹送鄉夢。全詩語言平白淺直,構思精巧奇特,以即將逝去的春景貫穿始終,把令人黯然神傷的思鄉之情淡化育即將逝去的春景之中,透露出一種溫馨的惆悵之情。

作品原文


版本之一
春興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香夢,夢逐春風到洛城。
版本之二
春興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香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春興: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觸發的感情。
⑵陰陰:形容楊柳幽暗茂盛。
⑶流鶯:即鶯。流,謂其鳴聲婉轉。
⑷香夢:美夢;甜蜜的夢境。香:一作“鄉”。
⑸夢:一作“又”。洛城:洛陽。詩人家鄉緱氏在洛陽附近。

白話譯文

在細雨初晴的春日,楊柳顏色變得更加深暗,殘花落盡,露出在枝頭啼鳴的流鶯。
昨天晚上一夜春風吹起了我甜蜜的思鄉夢,在夢中我追逐著春風飛回了家鄉洛城。

創作背景


這首詩題作“春興”。依題意,當是詩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種種情思。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的開頭兩句,從春天的景物寫起。“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這是一個細雨初晴的春日。楊柳的顏色已經由初春的鵝黃嫩綠轉為一片翠綠,枝頭的殘花已經在雨中落盡,露出了在樹上啼鳴的流鶯。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圖畫。兩句中雨晴與柳暗、花盡與鶯見之間又存在著因果聯繫。
“柳色雨中深”,細雨的灑洗,使柳色變得深暗了;“鶯語花底滑”,落盡殘花,方露出流鶯的身姿,從中透露出一種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將消逝的意象。異鄉的春天已經在柳暗花殘中悄然逝去,故鄉的春色此時想必也凋零闌珊了吧。那漂蕩流轉的流鶯,更容易觸動羈泊異鄉的情懷。觸景生情,悠悠鄉思便不可抑止地產生了。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這是兩個出語平易自然,而想象卻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詩句。上句寫春風吹夢,下句寫夢逐春風,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現力。它使人聯想到,那和煦的春風,像是給入眠的思鄉者不斷吹送故鄉春天的信息,這才釀就了一夜的思鄉之夢。而這一夜的思鄉之夢,又隨著春風的蹤跡,飄飄蕩蕩,越過千里關山,來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在詩人筆下,春風變得特別多情,它彷彿理解詩人的鄉思,特意來殷勤吹送鄉夢,為鄉夢作伴引路;而無形的鄉夢,也似乎變成了有形的縷縷絲絮,抽象的主觀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難發現,在整首詩中,“春”扮演了一個貫穿始終的角色。它觸發鄉思,引動鄉夢,吹送歸夢,無往不在。由於春色春風的熏染,這本來不免帶有傷感悵惘情調的鄉思鄉夢,也似乎滲透了春的溫馨明麗色彩,而略無沉重悲傷之感了。詩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奇妙的想象將強烈的鄉思形象化、具體化了。在詩人的意念中,這種隨春風而生、逐春風而歸的夢,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鄉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詩人對美好夢境的欣喜愉悅。
唐代詩人寫過許多出色的思鄉之作。悠悠鄉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觸發;又往往進一步發展成為悠悠歸夢。武元衡這首《春興》,就是春景、鄉思、歸夢三位一體的佳作。這首詩所寫的情事本極平常:看到暮春景色,觸動了鄉思,在一夜春風的吹拂下,做了一個還鄉之夢。而詩人卻在這平常的生活中提煉出一首美好的詩來,在這裡,藝術的想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名家點評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旅情黯黯,春夢栩栩,筆致入妙。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詩言春盡花飛,風吹鄉夢,雖尋常意境,情韻自佳。三、四句“鄉夢”、“東風”,循環互用,句法頗新。

作者簡介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后封臨淮郡公,充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召還,復為宰相。力主削藩,後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全唐詩》錄其詩2卷。《全唐文》錄其文10篇。
武元衡
武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