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放下你的鞭子的結果 展開
- 獨幕劇《放下你的鞭子》
- 司徒喬油畫
- 徐悲鴻畫作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
獨幕劇《放下你的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徠改編而成的獨幕劇。1931年,由集體創作、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抗戰街頭劇。
◆陳鯉庭簡介
陳鯉庭(1910~2013),1910年10月20日出生在上海,2013年8月27日上午9時35分,陳鯉庭先生因病於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104歲。中國電影導演,藝術理論家。上海人。1930年畢業於大夏大學高等師範系。曾用名陳思白,筆名麒麟、C.C.T等。
1931年創作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1934年在上海任《晨報》影壇專欄特約撰稿人,翻譯介紹了蘇聯V.I.普多夫金等人的電影理論。1936年以後一直從事話劇工作,積極參加抗日演劇活動。1940~1 943年編著了中國第一本較系統的電影理論著作《電影軌範》。在此期間在重慶導演了話劇《屈原》,享譽中國。1947年,編劇並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遙遠的愛》。此後又先後導演了《幸福狂想曲》、《麗人行》等,形成了細膩清麗的藝術風格。1950年以後,導演了《人民的巨掌》和《勞動花開》等影片。
1930年上海大夏大學高等師範系畢業。在學期間參加“大夏劇社”,導演了根據愛爾蘭作家格雷高利夫人的劇本《月亮上升》翻譯、改編的舞台劇《三江好》。
1931年在南匯大團鎮小學任教期間,創作短劇《放下你的鞭子》,后經改編,廣為流傳。
1932年在上海新亞中學任教期間,加入中國左翼戲劇聯盟,組織並主持“駱駝演劇隊”,從事進步的學校劇運和工人劇運。曾在上海《晨報》、《民報》撰寫戲劇、電影評論文章,並翻譯介紹蘇聯的電影理論,如普多夫金的《電影演員論》、伊埃也托夫的《蘇聯電影藝術史》等。
1934年初,陳鯉庭任《民報》副刊“影壇”的特約撰稿人,為當時新興的左翼戲劇、電影吶喊,並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1935年發表的《評〈娜拉〉的演出》一文,及時而又深刻地總結了當時左翼戲劇領導藝術上的成就。1936—1937年,他參加劇聯領導的業餘劇人協會和業餘實驗劇團,先後擔任理事會理事兼秘書及演出部副主任,協調來自各方的進步劇人,推動了中國進步話劇運動在藝術上的成長。抗戰爆發以後,任上海救亡演劇隊第四隊隊長。1938年任旅川業餘劇人協會理事兼導演,導演了《夜光杯》、《魔窟》、《欽差大臣》。1939年去宜川,擔任第二戰區“文抗話劇隊”隊長,導演了《魔窟》、《鳳凰城》,至“晉西事變”前夕,匆匆離開。1940年冬回重慶,先後任中國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編著了中國電影第一部理論著作《電影規範》。1941年參加中華劇藝社為理事,並導演了《欽差大臣》、《結婚進行曲》、《歲寒圖》、《復活》、《大馬戲團》等劇。特別是1942年,他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藝術上的嚴謹不苟作風導演的郭沫若名作《屈原》,成為抗戰期間大後方舞台藝術的高峰。
抗戰勝利后,陳鯉庭主要從事電影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除繼續電影工作外,1953年為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重排話劇《屈原》,1959年為上影劇團、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了《大雷雨》。
陳鯉庭在戲劇和電影的理論研究上,是有建樹的探索者開拓者之一。他的導演藝術於40年代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琢,既善於導演誇張的喜劇,又善於導演嚴謹的正劇。
陳鯉庭是歷次全國文代會代表,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
1931年夏,陳鯉庭在南匯縣大團鎮小學任教,目睹逃荒災民的悲慘景象,利用暑假,創作短劇《放下你的鞭子》,抨擊貪官污吏、地主豪紳、帝國主義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同年10月10日,南匯縣舉行遊藝會,上海左翼劇聯派出謝韻心(章泯)、阿梁(梁耀南)等人,在惠南鎮十字街口搭棚,首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事變后,隨著形勢變化,在演出實踐中,左翼劇聯主要領導成員趙銘彝等以及陳鯉庭將劇本突出修改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和東北人民亡國之痛。抗戰中先後在北平、上海、漢口、成都、重慶、昆明、福州、華北和華中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演出。朱銘仙、王為一、崔嵬、金山、趙丹、王徠瑩、張瑞芳、章曼萍都扮演過香姐和老漢。
該劇講述了“九一八”以後,從中國東北淪陷區逃出來的一對父女在抗戰期間流離失所、以賣唱為生的故事。一日,女兒香姐正要提嗓,卻因飢餓難熬,暈倒在地,老父即舉起鞭子打她,觀眾中一名青年工人十分憤怒,大聲高呼:“放下你的鞭子!”,奪下了老父的皮鞭,並加以指責。老父和香姐訴說了日本侵華、家鄉淪陷等辛酸,全場感動,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激起觀眾的抗日救國情緒。
劇本運用街頭賣藝形式演出,演員與觀眾打成一片,藉以揭露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統治下的悲慘遭遇,使觀眾認識到必須團結抗日才有生路。在抗日戰爭初期曾廣泛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鬥志。
《放下你的鞭子》,是我國著名的話劇,是抗戰八年裡演遍中華大地的愛國戲。如今,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年的時候,人們眷念著她。這齣戲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太強烈了,真箇是激魂盪魄!
我是1937年、抗戰前,在北平讀書時,因著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鄧力群的通知,我和我們全校分隊的隊員,前去參加“香山旅遊”活動,首次看到這個動人心魄的革命廣場劇的。
那時候,北京的春天風多風大,香山的天空卻只有白雲和藍天。一群群救亡青年、民先隊員的熱情和昂揚的氛圍,籠罩著香山蒼翠的松柏。來自全北平市大、中學校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山間密林。年輕人嘛!興奮、奔放!在春的濃綠掩映下,和著春風,奏鳴大時代的救亡交響樂!
山腳下,一個綠蔭復蓋著的場地上,傳來聲聲鑼鳴:哐、哐、哐!驚奇的人群,循聲來到這裡。只見一位老人,嘴上滿是鬍子,頭上戴著禿氈帽,手上拿著銅鑼,邊敲打著、邊引導著人們圍成一個大圓場。他口裡琅琅說著那時代賣藝人常要說的開場套話:“老少爺們!有錢的,幫個錢場子,沒錢的,幫個人場子”。哐、哐、哐!……
把人群逐漸安定好,靜下來以後。老人拿一把胡琴,拉起小曲兒來。他呼喚一個年紀輕、體形俏、面貌俊的姑娘:“來!你伺候老少爺們一個小曲兒,唱上一段!”他拉起琴曲,似泣如訴,幽幽咽咽。姑娘應聲唱道:
“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藥庫,后佔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的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瀋陽城!”……
忽然,姑娘劇烈咳嗽起來,上氣不接下氣,唱不下去了。老人抱拳向四面觀眾哀求道:“這姑娘是我親生女兒!我們是在東北淪陷后,逃亡到關內來的。沒飯吃呀!她是餓的……”
群眾一陣凄楚、一陣嘆息,紛紛掏出些銅元往場心擲去,表示同情和支援。老人在作揖打躬,連連道謝之後,接著又操琴,又要小姑娘唱下去。幾聲琴音,幾句敘唱,依然是姑娘因飢餓過甚,不能成聲。
老人一再呵斥,他怒了,拿起長長皮鞭將女兒狠狠抽打。女兒柔弱不支,躺倒在地。……
忽聽一聲斷喝:“住手!放下你的鞭子!”只見觀眾中,有二三個愛國青年,由於正義的熱血全身涌動,憤慨地站起來,沖向場內,沖向老人,護住姑娘。全場驚呆!
姑娘邊哭邊訴,邊護住老父,她說:“我們東北叫鬼子佔領之後,可叫凄慘哪!無法生活,只有流浪、逃亡,無處安身,沒有飯吃,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一時間,全場青年情緒鼎沸,像開了鍋,激蕩不已。不由得高呼起來:“我們不當亡國奴!”“打回老家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聲、高吼聲,震動群山,回蕩高空。有如向蒼天大地長吼!
我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一齣戲,始終以為是剛剛發生的一幕真人實事。無不心潮澎湃,義憤填膺!後來,才發覺這乃是一出廣場話劇,一出舊瓶子裝新酒的賣藝新劇。那扮演賣唱歌女的是市內一個中等學校的學生,才十九歲,名叫張瑞芳。她漂亮,唱得凄婉動人(後來成為全國知名的大演員)。那扮作父親的老人,是大戲劇家崔嵬(前些年不幸逝去。是老黨員,大明星,大導演。)。
這兩位大藝術家,在七·七事變抗戰爆發后,根據黨的安排,先後參加抗日宣傳團隊,去了南方。
再後來,漸漸知道:《放下你的鞭子》,是抗戰前,由集體創作、大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寫成。
這部廣場街頭劇,憤怒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罪行。我初受《放下你的鞭子》的強烈感染和衝擊,是50多年前,當時我正青春年華。我忘不了它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全劇流蕩著愛國主義激情。
抗戰期間,周恩來、郭沫若所組建的十個抗敵演劇隊,在全國各地紛紛上演。以此呼喚著中華國魂,從民族苦難深淵中、從民族被侵略的恥辱中,挺立起來!
她是中國話劇史上,一株艷麗的奇葩!
(作者:何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