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鈞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鈞(拼音:j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鈞是勻的分化字,本義指製作青銅器的原料重量單位。又指制陶器時,模子下面的轉輪。古籍中鈞常常和均通用,指平均、均勻。鈞也用作謙辭。

文字源流


形聲兼會意字。鈞,西周金文以勻字為之,“勻”是“鈞”的初文。金文的“勻”作圖1,外部是“旬”的古字,本義是十天,於此作聲旁,表音;中間的兩點(“呂”)像鑄成餅形的金屬原料,表義。西周金文“賜金一勻”“?鋚百勻”中的“勻”都是指製作青銅器的原料重量單位。金文或作圖2、3,將義符“呂”換成“金”,從金,表示與金屬相關。戰國時代還產生了從金旬聲的鈞字,為《說文解字》古文所繼承。首先產生“勻”,再產生鈞和銁,所表示的本義是一致的,都是指金屬的重量單位。篆文“鈞”實際是從金從呂兩個意符。
鈞
“鈞”本義指重量單位,古代以一斤為一金,三十斤為一鈞。因為“鈞”是量詞,表示重量,而國家的政務是關乎全民的大事,是舉足輕重的,所以“鈞”用來比喻國家政務,執政稱為秉鈞。因為“鈞”與國家政務有關,所以舊時用於對上級或尊長的敬辭,如:鈞府、鈞啟。
“鈞”“均”同音假借,字義相通。“均”的本義為平均、均勻,進而有全、都的意思,所以“鈞”也有平等、同樣等意思。不過,這種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並不多見,用“均”字的時候更多。古人製作陶器時,依靠轉輪的轉動,使陶器的壁厚度均勻,所以用“鈞”來指制陶器的轉輪。

基本釋義


鈞 jūn ㄐㄩㄣˉ
1. 古代重量單位,合三十斤:千~一發(一根頭髮掛著三萬斤重的東西,喻極其危急)。雷霆萬~之勢。
2. 制陶器所用的轉輪:陶~(亦喻造就人材)。
3. 樂(yuè)調(diào):~弦。
4. 敬辭,用於對尊長或上級:~安。~鑒。~座。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jūn量詞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三十斤為一鈞。
《尚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王府則有。”
孔穎達疏:“《律曆志》云: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千鈞一髮;雷霆萬鈞
名詞制陶器所用的轉輪。wheel
《墨子·非命上》:“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張華《答何劭》詩之二:“洪鈞陶萬類,大塊稟群生。”
陶鈞
古代樂器的調律器,引申指調節樂音的標準。《國語·周語下》:“是故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鈞天廣樂
調;樂調。tune
《國語·周語下》:“細鈞有鍾無鎛,昭其大也。”
《漢武帝內傳》:“范成君擊湘陰之聲,段安香作九天之鈞。”
比喻國家政權。power
葛洪《抱朴子·漢過》:“當塗端右閹官之徒,操弄神器,秉國之鈞,廢正興邪,殘仁害義。”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摺:“調和鼎鼐理陰陽,秉軸持鈞政事堂。”
鈞樞
比喻自然天工。《漢書 ·賈誼傳》:“大鈞播物,坱圠無垠。”
古代河流名。漢水支流之一。上、中游即今河南淅河,下游即匯合淅河以後的丹江。《漢書·地理志上》:“丹水,水出上雒冢領山,東至析入鈞。”
姓氏用字。
形容詞敬辭。用於有關尊長或上級的事物或行為。鈞慈;鈞聽;鈞令
(Jūn)通“均”。相等。
same;equal;
balanced
《禮記·投壺》:“奇則曰奇,均則曰左右鈞。”《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呂氏春秋·古樂》:“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動詞調節樂音。《列子·湯問》:“文非弦之不能鈞,非章之不能成。”(鈞,一本作“鉤”。)
衡量輕重、數量等。
《呂氏春秋·仲春》:“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權概。”
《後漢書·陳蕃傳》:“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
通“均”。相同。《尚書·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
通“均”。使數量相等;均分。《詩經·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鍭既鈞。”
副詞通“均”。全,都。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論》:“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
蘇軾《進單鍔吳中水利狀》:“州縣憚其經營,百姓厭其出力,鈞曰:‘水之患,天數也。’”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居勻切(jūn)
三十斤也。從金勻聲。
銞,古文鈞從旬。

說文解字注

三十斤也。
段註:斤者,十六兩也。三十斤為銖萬一千五百二十。為絫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八十。《漢志》曰:“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按,古多叚鈞為均。
從金,勻聲。
段註:居勻切,十二部。
古文鈞,從旬。
段註:銞,古旬、勻多通用。

廣韻

居勻切,平諄見 ‖勻聲真1部(jūn)
鈞,三十斤也。又姓,《風俗通》云:“楚大夫元鈞之後。”漢有侍中鈞喜。
【校釋】三:原訛作“二”,據鉅宋本、巾箱本等及《說文》、《玉篇》改。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鈞·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4
古文:銞。《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規倫切。並音均。《說文》:三十斤也。孟康曰:萬一千五百二十銖。《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疏: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鈞石所以一天下之重輕,而立民信也。
又《集韻》:一曰陶旊輪。《正字通》:陶人模下圓轉者為鈞。《前漢·賈誼傳》師古註:陶家名轉者為鈞,蓋取周回調均之義。
又大鈞,天也。《前漢·賈誼傳》:大鈞播物,坱圠無垠。註:如淳曰:陶者作器於鈞上,此以造物為大鈞也。言造化為人,亦猶陶之造瓦耳。
又杜甫詩: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鈞。
又樂名。張衡《西京賦》: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
又劒名。《淮南子·覽冥訓》:淳鈞之器成。註:淳鈞,古劒。
又地名。《左傳·昭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註: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
又水名。《前漢·霍去病傳》:涉鈞者。註:鈞耆,水名。
又姓。《風俗通》:楚大夫元鈞之後,漢有侍中鈞喜。
又與均同。平也。《詩·大雅》:四鍭即鈞。註:矢鏃重羽輕,必參亭而三分之,一在前,二在後,得平均也。
又等也,同也。《左傳·成六年》:善鈞從眾。註:鈞,等也。
又《襄二十六年》:多鼓鈞聲。註:鈞,同其聲。
《集韻》:或書作?。

字源演變


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ki̯wĕn
王力系統kǐwen
董同龢系統kjuen
周法高系統kjiwen
李方桂系統kwjin
西漢
東漢
jiən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真諄臻jiwen
北魏後期北齊真諄臻jiwen
齊梁陳北周隋真諄臻欣jiwen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ki̯uĕn
擬音/王力系統kǐuěn
擬音/董同龢系統kjuen
擬音/周法高系統kiuɪn
擬音/李方桂系統kjuiĕn
擬音/陳新雄系統kǐue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上平十八諄合口呼三等全清居勻切kjuen
集韻平聲上平十八諄合口呼三等全清規倫切kjuen
韻略平聲規倫切
增韻平聲規倫切
中原音韻陰平真文撮口呼全清kiuən
中州音韻平聲真文居雲切
洪武正韻平聲八真全清規倫切kyən
分韻撮要陰平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方言集匯

粵語:saang1 sing3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leːŋ後作腥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桑經青開平聲四等開口下平十五青sieŋsieŋseŋsɛŋseŋseŋsɛjŋxing1sengseng犬膏臭也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ꡮꡞꡃshingʂiŋ平聲
ꡮꡞꡃshingʂiŋ去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庚青齊庚青陰平齊齒呼ʂiəŋ
庚青齊庚青去聲齊齒呼ʂiəŋ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書征十八庚平聲
式正十八敬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七英影應益陰平勝任又堪也又盡也
第七英影應益陰去負之對也又克也優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鈞金、鈞球、化鈞、鈞材、持鈞、鈞秤、和鈞、鈞甄、鈞陶、鈞慈

相關成語

秉鈞當軸、權鈞力齊、髮引千鈞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鈞

書寫提示

“釒”的第二筆是短橫,末筆㇙(豎提)一筆寫成。“釒”“勻”寬窄大致相當,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勻”低。第三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勻”,首筆撇的撇尖抵田字格中心,“勹”內點筆在橫中線,提筆從豎中線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