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城關一小
三穗城關一小
三穗縣城關第一小學(簡稱城關一小),位於八弓鎮府政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邛水士紳鄢豫泰、屠汝榮等人奉鎮遠知府李蔭華之令在邛水縣丞治地八弓創辦邛水初等小學堂,即城關一小前身,是三穗縣最早的官辦學校之一。第一期招生80人,分江西會館(今穗府商業中心廣場)、關帝廟(今一小校址旁)、兩湖會館(今穗中)和天后宮(今老糧食局一帶)4處教學。
學校名稱:三穗縣城關第一小學學校性質:公辦
學校地址:貴州省三穗縣八弓鎮府政路
民國2年(1913年)廢縣丞,設邛水縣,創辦邛水高等小學,校址昭忠祠(現一小校址),學制3年。民國7年(1918年)苗族武裝石竟成部攻破縣城,高等小學校舍被焚停課。翌年,邛水縣知事鄒佩瓏和勸學員兼邛水高等小學校長鄒位燾籌資修復校舍,重建木房一棟為教學樓,本擬複課,但因社會動蕩,災害交加,被迫停辦達6年之久。民國13年(1924年)招生複課,學生大幅度減少。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頒布實施義務教育的《辦學大綱》,推行國民教育,規定在鄉(鎮)、縣設立具有高、初兩級的完全小學,推行6年制,縣政府將城區高等小學和初等小學合併,稱縣立城區兩級小學,校址昭忠詞。學校合併后,學生、教員有所增加,規模逐漸擴大。民國26年(1937年)設初級4個班、高級2個班,教職員10人,在校學生164人。民國28年(1939年),城區女子兩級小學併入。民國31年(1942年)改名為八弓鎮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3年(1944年),省主席吳鼎昌要求各地建立標準國民學校,輔導該地區的小學,遂改名為三穗縣標準中心國民學校。民國35年(1946年)複名八弓鎮中心國民學校,發展到13個班,在校學生398人,教職員21人。1949年三穗解放前夕,在校學生減少至10個班207人,教職員16人。
建國后,改名八弓鎮完全小學,學校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1950年學校開設10個教學班,有在校學生424人,教職員工14人。1951年改名八弓小學。1963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重點小學,同年,改名城關一小。“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東風一小。1969年附設初中班,改稱東風七年制學校。1979年建立三穗二中,一小初中班分出併入二中,小學隸屬三穗師範,改名“三穗師範附屬小學”。1982年三穗師範停辦,複名“城關一小”。
1990年學校發展到20個班,在校學生978人,教職工41人;佔地面積64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568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1100平方米),有自然實驗儀器1套和部分文娛器材及體育設施。2007年,有教學班34個(含學前班4個),在校學生2180人,教職工80人(其中大專學歷28人,小學高級教師48人);佔地面積1306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6514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4558平方米;有自然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少先隊活動室、計算機教室、舞蹈室、繪畫室、音樂室、多功能階梯教室等專用教室,有運動場地2個。
城關一小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和“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宗旨,以“爭創一流,辦出特色”為目標,實施“合格加特長”教育。注重學生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一直處於全縣前列。1980年被省教育廳評為貴州教育戰線先進集體,1986年被省少工委、團省委和省教委評為學雷鋒、樹理想,做主人“豐收杯”競賽活躍中隊,被州教委評為全州縣級小學教學先進單位。1991至2007年,學校獲縣級以上獎70餘次,連續9年獲縣教育目標管理獎(其中一等獎8次),先後被縣評為教育工作、教學常規管理、體育達標、“小繼教”、“義教工程”、教學質量先進單位和“花園式學校”及“兩基”、“普實”先進學校;被州評為優秀家長學校、紅領巾示範學校、教代會評估合格學校、環境育人、德育工作、體育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4月第一批被授予“州級二類示範性學校”稱號。1998年以來有2位教師被評為省、州級優秀教師,34人獲縣級以上優質課競賽獎,在縣級以上刊物發表教研論文46篇。學生236餘人次在參加全國及省、州舉辦的各種活動競賽中獲獎。
城關一小,建校100年來,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和上級學校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小學畢業生,一些黨、政、軍幹部,科技工作者曾在該校學習過,如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楊至成就是邛水高等小學的畢業生。而今學校教育工作正朝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發展,全校教職工正弘揚楊至成將軍精神,以“當名師,做名人,創名校”為已任,為爭創“一流校園環境、一流辦學條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質量”不斷進取,努力拚搏。
地址:貴州省三穗縣府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