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井亭村的結果 展開
-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井亭村
- 上海崇明縣新河鎮轄村
-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金集鎮井亭村
-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安豐塘鎮井亭村
井亭村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井亭村
井亭村的形狀像一隻蝴蝶,它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姜山鎮東面,北與鍾公廟街道接壤。這個村總佔地面積兩平方公里,是鄞東南的一個大村。和眾多江南村落一樣,走進井亭村時,映入我們眼帘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清秀之美。但清秀之外,散落在村中各個角落的古迹更昭示出它的古老歷史。
在井亭村的整體布局圖裡,發現這個村河道四通八達,據說,村中的河道都與奉化江支流“下江”相通,河道將村莊分成一個大大的“井”字,各個自然村則都是沿水分佈。該村共有6個自然村,分別為前百丈村、后百丈村、程后岸村、烏家村、廟堰村和王家井頭村(又名井亭村)。
早在明清時期,井亭村就以“一亭一井”而聞名,井亭村的村名由來也緣於此。老人無法說出“一亭一井”的具體名稱,或許這“一亭一井”根本就沒有名字。但老人們說,“一亭”位於王家井頭村旁,亭邊有河,名曰毛河江。亭子形似小廟,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它一直充當著“避風港”的角色,是南來北往行路者們絕佳的蔽日躲雨之處。時過境遷,如今,這個廟狀亭子依然屹立在潺潺流水旁,亭頭還被掛上了“井亭古迹”的牌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百姓物質生活的充實,它的作用和地位不斷地被削弱,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亭子顯得有些破舊。“一井”同樣位於王家井頭村,據傳,這個井的井口呈圓形,直徑達兩米,年景好的時候井底常會向上冒水柱,尤為壯觀。在老人們的記憶里,這個井常年用兩米多寬的整塊天然大圓石蓋著,井中之水主要用於維持天旱時村民們的日常用水和農田灌溉。可惜這口井已在50年代的大躍進時期被填埋掉了,如今蹤跡難覓。此外,亭子邊的井亭橋也有200多年的歷史,村裡人很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座能並排走3人的石橋當年可是附近鎮鄉百姓進出姜山鎮的惟一交通要道。古時候,橋邊有一條老街,老街上有自然形成的集市,每月逢3、6、9日有大市,成群的商人會在老街聚集,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老街里的糧油店、百貨店生意還很興隆。這種盛況
一直維持到80年代初,鎮里對井亭村進行統一規劃,老街市場才淡出歷史。
除了村名包含的“一井一亭”兩處古迹,井亭村還有遠近聞名的“一廟”,那就是 妃廟。據史載,該廟是為祭祀唐朝江夏侯黃晟而建,是鄞州少有的大廟。該廟歷史久遠,最早建成年代已經無從考證,曾多次被毀壞,又曾屢次在被毀后重建。據《鄞縣誌》記載,該廟在清朝道光三年曾拓基重建,咸豐年間為太平軍所毀,光緒元年百姓又捐資重建,上世紀中後期也曾一度被作為當地外海漁業大隊的用房,目前已被列為我區文物保護點。如今,被修繕一新的 妃廟外有威嚴的石獅守護,內有連三井的硃色廂房,顯得相當氣派。
由於井亭村由6個自然村落組成,村民的姓氏也相對較多,其中以張、王為大姓。據說張、王兩姓的祖輩是從河南遷徙而來的。張、王兩姓人世代務農,大概在100多年前,王姓人家中開始有人從商,並從此促使王家人逐漸以經商為主,如今還有不少人在上海等地經商。除去這些經商者外,井亭村的大部分人以種田為生。隨著經濟的發展,井亭人在種稻穀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嘗試連片種西瓜、茭白等多種經濟作物,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1998年,該村還被評為茭白專業村呢!不過,現在該村種稻的人又多了起來,因為這幾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糧食生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本地人也樂於承包糧田,改變了種糧大戶都是外地人的局面。
有著諸多古迹的井亭村並不富裕,2004年人均收入為5000元左右。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個村的村民仍然過著“出門走田埂,做飯取河水”的日子,村級經濟一直以來都比較薄弱,直到去年才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但就是這個基礎薄弱的村莊,村班子在改善村民生活、美化環境等方面做的實事一點不比經濟強村少:1995年,該村開始安裝自來水,1996年,全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從此告別了河網取水的歷史。隨後,這個村又進行了電網改造,使家家戶戶都安裝了有線電視。到了2003年,該村水泥路、水泥橋都已修繕完畢,村裡人從此告別了走田埂的歷史。為了美化環境,2003年,這個村建造起了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休閑公園。為進一步保持村容村貌,村裡還給每個自然村都配上了一個專職清潔工。同時,村裡還發揚了尊老的傳統美德,在經濟條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每年過年都為每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送上100元慰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