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交匯處,原內蒙古博物館作為1957年自治區成立10周年大慶的重點項目,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築史。2007年內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為國家一級博物院。

該館現有藏品149689(件套),珍貴文物5645(件套),陳列展覽15個,舉辦教育活動640次,參觀人數326.10萬人次。

展出內容


歷史文物
匈奴王金冠:戰國時期,鷹高6.7厘米,冠帶直徑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印金團花圖案夾衫:元代,衣長59厘米,袖長43厘米,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寧路古城出土,錦地,在夾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團花,顯得富麗堂皇,為元代絲織佳品。
十八羅漢青玉串珠:清代,珠徑2.5厘米,橢圓形珠,在十八顆珠中心有穿孔,可串成一串,玉質為和闐玉。
鳥形雙系彩繪陶壺:新石器時代,高36厘米,腹徑32厘米、底徑11厘米,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葬出土。夾砂灰陶,鳥仰頭張嘴,顯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安陽”石幣范:戰國,長9.4-10.6厘米,寬4.5-9.4厘米,包頭市麻池窩爾吐壕出土。石質,為鑄幣的石范。內凹,上有注銅口,中間有兩個布幣的形狀。布幣上陰刻“安陽”兩字,字為篆體,石幣范現僅存一半。

作用價值


內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經歷三十年的革命鬥爭歷程。這些藏品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文化活動


“歡樂大課堂”智力競賽:以陳列講解內容為主、針對大中小學生的互動活動。活動以參與互動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競賽有化石鑒定,現場紡線,蒙古式摔跤比賽,民族服裝製作等一系列讓學生們親身參與的環節。
“學生綜合實踐課”:旨在依託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育不足,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而開闢的“第二課堂”,包括化石形成與發掘包裝,陶瓷製作,紡線織布,蒙古包搭建,奶製品製作等。
小講解員培訓班: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學生實踐活動。小講解員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展廳的參觀、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民族禮俗演示:敬獻哈達,演示蒙古族長調,表演馬頭琴等,使觀眾以更近距離更直觀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館藏信息


該館現有藏品149689(件套),珍貴文物5645(件套),陳列展覽15個,舉辦教育活動640次,參觀人數326.10萬人次。

館藏珍寶


歷史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匈奴王金冠
年代:戰國時期
尺寸:鷹高6.7厘米,冠帶直徑16.5-16.8厘米,重1211.7克
出土地點: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
器物描述: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印金團花圖案夾衫
年代:元代
尺寸:衣長59厘米,袖長43厘米
出土地點: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寧路古城出土
文物描述:錦地,在夾衫上用金色印出小團花,顯得富麗堂皇,為元代絲織佳品。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十八羅漢青玉串珠
年代:清代
尺寸:珠徑2.5厘米
文物描述:橢圓形珠,在十八顆珠中心有穿孔,可串成一串,玉質為和闐玉,圓雕十八羅漢形象。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鳥形雙系彩繪陶壺
年代:新石器時代
尺寸:高36厘米,腹徑32厘米、底徑11厘米
出土地點: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溝墓葬
器物描述:夾砂灰陶,鳥仰頭張嘴,顯示出嗷嗷待哺的形象,小河沿文化的典型器物。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安陽”石幣范
年代:戰國
尺寸:長9.4-10.6厘米,寬4.5-9.4厘米
出土地點:包頭市麻池窩爾吐壕
器物描述:石質,為鑄幣的石范。內凹,上有注銅口,中間有兩個布幣的形狀。布幣上陰刻“安陽”兩字,字為篆體,石幣范現僅存一半。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民族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清白傘菩薩壇神咒板
年代:清代
尺寸:長66.5厘米,寬66.5厘米,厚3厘米
文物來源:內蒙古地區徵集
文物描述:為大藏經供奉咒輪圖。大藏經中咒經類佔據了很大分量。在喇嘛教各派瑜伽部中,特別是密教,十分重視密咒,它是達到“道果”的最高尚的內容。如果把此咒寫在紙上或葉上,長期佩帶於自己的身邊,便能免除災難。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清鳥羽式薩滿服
年代:清代
質地:布綢
尺寸:長145厘米,兩袖寬177厘米
文物描述:對襟薩滿服集中展示以鳥類崇拜為突出特徵的蒙古薩滿信仰的基本特點。長袍前後及袖上綴飾彩布條,伸開雙臂直立時,布條展開呈倒扇面形。同時,其前胸、後背都佩帶銅鏡和小鈴鐺,以表示其“法力”非凡。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清明黃緞十二章綉龍袍
年代:清代
質地:緞
尺寸:身長143厘米,通袖寬190厘米,底邊寬120厘米
文物來源:內蒙古地區徵集
文物描述:袍面為明黃緞地,通身綉龍九條,並彩綉四合雲、十二章、八吉祥和八寶紋。十二章紋飾是中國古代帝王冕服和袞服上裝飾用的十二種紋樣,簡稱章服,即日、月、星辰、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十二種紋樣都是以刺繡施於龍袍的一定部位。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清達理札雅浮雕龍紋鹿角扶手紅漆木寶座
年代:清代
質地:鹿角、木
尺寸:高114厘米,最寬114厘米,縱深100厘米
文物來源:阿拉善盟達理札雅捐贈
文物描述:寶座從樣式及用料均仿滿洲入關前王公使用的形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身居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的達理札雅先生,將這件祖輩傳世寶座捐獻給國家。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古生物化石

文物介紹圖例
長形恐龍蛋化石一窩
年代:晚白堊世
出土地點: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后旗巴彥滿達呼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有尾兩棲類化石
年代:中生代
出土地點: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山頭鄉道虎溝村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披毛犀全體骨架
年代:晚更新世
尺寸:體長3.5米,高1.7米
出土地點:1964年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薩拉烏蘇發現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同一化石坑埋藏的披毛犀骨骼化石
年代:晚更新世(14C測齡距今33760±1700年)
尺寸:體長約3米
出土地點:1980年發現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煤礦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近現代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清鯊魚皮鞘多用蒙古餐具
尺寸:長34厘米,鞘寬5.7厘米
文物來源:烏蘭察布盟察右中旗徵集
文物描述:以一根橢圓形實木,掏成十三孔餐具鞘,將15件餐具收納於飾鯊魚皮的外盒內,可隨身攜帶,野外就餐時講究且方便。
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鯊魚皮鞘蒙古餐具
內蒙古近現代文物—鯊魚皮鞘蒙古餐具
參考資料:

歷史沿革


舊址
舊址
1957年5月1日,內蒙古博物館建成。
2007年,位於呼和浩特市東二環與新華東街交匯處的內蒙古博物院建成,原內蒙古博物館展出的文物也隨之搬遷,原內蒙古博物館建築已經由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接管。

建築特色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集合了現代元素、地域表徵與民族特色,樓頂塑有凌空賓士的駿馬,象徵著內蒙古的吉祥與騰飛,該建築從建成之日起就成為自治區首府標誌性建築之一。

展廳分佈


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
內蒙古博物院二層的“遠古世界”、“高原壯闊”、“地下寶藏”、“飛天神舟”四個基本陳列介紹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三層“草原雄風”、“草原天驕”、“草原風情”、“草原烽火”四個基本陳列以板塊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從古代——近代——現代的縱向發展線條;四層“草原日出”、“風雲騎士”、“草原服飾”、“蒼穹旋律”,“草原華章”、“古道遺珍”六個專題陳列以亮點聚焦方式呈現草原文化。

基本陳列

二層
遠古世界
遠古世界
遠古世界:內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陳列,展示自三十億年前到一萬年前起落恢宏的內蒙古遠古生態環境巨大變遷,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龍和第三紀、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標本。
高原壯闊:內蒙古自然現生生物陳列,展出現今生存於內蒙古的動物與植物標本,以東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環境生物為點。
地下寶藏:內蒙古地質礦產標本陳列,展出內蒙古盛產的各類貴重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和建築材料等標本。
飛天神舟:以內蒙古為基礎的大型中國航天科技陳列,展示共和國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內蒙古人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
中國航天
中國航天
三層
文明曙光
文明曙光
草原烽火:內蒙古現代革命鬥爭史陳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內蒙古的社會狀況和革命文物。
草原風情:內蒙古近代民族風情陳列,展出近數百年來生活在內蒙古地區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回、朝鮮、漢等八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風尚禮儀、宗教信仰等風俗。
草原天驕:古代蒙古族通史陳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為點,展示從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時代再到明清時期近千年的完整脈絡。
草原雄風:內蒙古古代民族史陳列,展出草原先民、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和遼文化的歷史。

專題陳列

草原豐碑
草原豐碑
草原日出:內蒙古新石器時代文物專題陳列,展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時代的農耕、狩獵、制陶、琢玉、居住、飲食、服飾、婚育、喪葬、文化、宗教和社會組織等內容。
風雲騎士:內蒙古古代鞍馬文物專題陳列,展現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馴養的馬種、馬具、馬的牧放馴養、馬對中原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歷代騎兵兵器等內容。
草原服飾:內蒙古古代服飾文物專題陳列,用跳躍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飾風格。
蒼穹旋律:內蒙古古今歌舞藝術專題陳列,反映北方草原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傳統和獨具風采的民族藝術創造力,可與觀眾直接互動。
草原華章:內蒙古古代文化美術文物專題陳列,展現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數千年來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畫、碑石、石雕等文物。
古道遺珍:內蒙古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文物專題陳列,展示自戰國時期至清代二千餘年間從中原傳入草原的文物、西方傳入草原的文物、受東西方影響產生的草原文物精品。
天驕蒙古
天驕蒙古

所獲榮譽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2008年3月,內蒙古博物院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11月16日,內蒙古博物院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09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2012年,內蒙古博物院“博苑”講壇被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命名為自治區“文化宣傳品牌”,成為第一批十大宣傳文化品牌之一。
2021年8月,被評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歷史意義


石破天驚
石破天驚
內蒙古博物院所收藏的近現代文物中以革命文物最為豐富,反映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經歷三十年的革命鬥爭歷程。這些藏品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舉辦活動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歡樂大課堂”智力競賽:以陳列講解內容為主、針對大中小學生的互動活動。活動以參與互動為主,知識問答為輔。競賽有化石鑒定,現場紡線,蒙古式摔跤比賽,民族服裝製作等一系列讓學生們親身參與的環節。
“學生綜合實踐課”:旨在依託博物院文物資源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育不足,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而開闢的“第二課堂”,包括化石形成與發掘包裝,陶瓷製作,紡線織布,蒙古包搭建,奶製品製作等。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小講解員培訓班: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學生實踐活動。小講解員可以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展廳的參觀、學習,提高綜合素質。
民族禮俗演示:敬獻哈達,演示蒙古族長調,表演馬頭琴等,使觀眾以更近距離更直觀的方式,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遊覽指南


門票信息

內蒙古博物院的基本陳列展覽常年免費向公眾開放,免費參觀請至少提前一天預約,觀眾憑預約號領票參觀。

注意事項

酗酒者、衣冠不整者以及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無監護人陪伴的,謝絕入館參觀;展廳內請勿攝像,拍照請勿使用閃光燈及支架;自覺接受安檢,嚴禁將易燃易爆、管制械具、液狀物體等危險品帶入館內。

交通信息

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博物院
公交
呼和浩特市內乘坐公交K1路、青城1號線、青城2號線、2路、3路、16路、23路、27路、51路、53路、59路、66路、67路、72路、75路、89路、92路、95路、97路、98路、102路到萬達廣場站下車,向北步行100米即可到達內蒙古博物院。
軌道信息
呼和浩特地鐵1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