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足海參
玉足海參
玉足海參(拉丁名:Holothuria leucospilota)。是楯手目海參屬動物。
生活時體長200-300mm,直徑40-50mm。體呈圓筒狀,前端常比後端細。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背面散布少數疣足,排列不規則。腹面管足較多,排列也無規則;而幼小個體卻常成了縱帶排列。居維氏器很發達。體壁骨片為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底盤不大,圓形,周緣平滑或呈波狀,中央有4個大孔,周緣有8-14個小孔;另外還有比較小的桌形體,底盤方形,具4個大的中央孔和4個小的周緣孔。桌形體塔部頂端有一大的中央孔,周緣具齒8-11個。扣狀體常為橢圓形,有穿孔3-4對。生活時全體為黑褐色或紫褐色,腹面色澤較淺;酒精標本為黃褐色。
類圓柱形,後端較粗或兩端較細,長8~25cm。嘴偏於腹面,有觸手20個。背面散生的疣足和管足呈皺紋狀皺縮。體表面暗褐或紫褐色。
皮膚內骨片為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底盤類圓形或方形,中央具4個大孔,周圍具8~14個小孔,頂端具8~11個小齒。扣狀體有小孔6~8個。
玉足海參在國外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從東非到夏威夷群島和社會群島,向北到日本南部,向南到澳大利亞洛德豪島和沙克灣;國內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台灣島。
目前正是海參養殖的放苗季節,為改變以往放苗方面存在的不規範問題,減少放苗的盲目性,提高苗種成活率,協會秘書處在諮詢有關專家意見、查尋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如下意見,供各業戶參考。
蝦池改造的參池,應將參池及蓄水池、溝渠內的積水排凈,封閘曬池,維修堤壩、閘門,清除池底的污物雜物,特別要清除絲狀藻。沉積物較厚的地方,應翻耕暴晒或反覆沖洗,促進有機物分解排除。新建參池也應經過浸泡沖洗和陽光暴晒,以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析出物,為有益生物的繁殖創造條件。
參池經過浸泡沖洗以後開始納水,培養基礎生物餌料和有益生物群落,包括繁殖優良單細胞藻類、有益菌群、小型底棲生物等。以提高海參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提高水環境的自凈能力,調節透明度,緩解池水溫度升高、減低氨氮濃度。如果水很瘦,可適量施肥,要注意平衡施肥,盡量使用優質有機肥,如發酵雞糞等。施用肥料的組成中,有機肥所佔比例不得低於50%,且控制肥料使用總量,使水中硝酸鹽符合有關標準規定。
1、放苗規格。放苗規格可根據每個養殖場、養殖池的具體情況,選擇放養中間培育苗種或不經中間培育的苗種。養成池一般可放養體重200—250頭/斤的苗種,條件好的暫養池可放1000頭以內/斤的苗種。
2、放苗條件。放苗時間一般在3-5月和10-12月,水溫在10℃以上較為適宜,水質條件應盡量接近苗種培育池的水質狀況,避免水質條件的劇烈變化,養成池水深應在2m左右。日最低水溫低於5℃、大風、大雨天氣不宜放苗。
3、放苗數量。放苗數量應根據養殖條件、苗種大小等情況確定,第一年放苗,體重200—250頭/斤的苗種,每畝參池可放30—35斤,體重大的苗種要適量減少。第二年補充苗種的數量可根據成活率、生長情況等因素確定。
4、放苗方法。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投放法,就是將參苗直接投放到池塘內的石堆等附著物上,一般大個體苗種採用此法。另一種是網袋投放法,將參苗裝入20目的網袋中,網袋繫上小石塊,以防網袋漂浮或移動,網袋微扎半開口,讓參苗自行從網袋中爬出,小個體參苗可以採用此法。
1、首先要注意放苗的水質狀況
放苗前必須對養殖池水進行水質分析,水質指標符合要求才可放苗。如放養條件與苗種原來的培養條件相差太大、苗種對新環境條件不適應,很容易造成放養初期階段死亡率過高。因此,放養條件與苗種原來的培育條件儘可能一致,特別是水溫和鹽度應儘可能接近或相同。
2、為苗種提供一個適應過程
為了使購進后的苗種適應池水的溫度和鹽度,可將裝有苗種的塑料袋等浮在養殖池水面,使袋內、外的溫度達到平衡一致,然後打開塑料袋,向袋內緩慢加入池水直到袋內的水外溢,使苗種逐步散落入池水中。
3、放苗地點要適宜
應在池水較深、環境穩定、條件優越、有附著物的地方多放苗。不應將苗種直接放到鬆軟的淤泥底上,以免苗種埋在淤泥中致死;不應在迎風處放苗,應在背風處放苗,以避免風浪的撞擊。
池塘應選擇在避開淡水流入的河口區,無工業污染。池塘大小以10~15畝為宜,其它規格的池塘亦可使用。底質以砂礫底或硬泥底質為佳,對濰北和黃河三角洲來說,雖粉沙土質適宜海參棲息生長,但必須對底質進行硬化處理。利用養蝦池養殖海參,要進行池塘改造,並在放苗前排乾池水,進行徹底清淤、清池和消毒,以確保池塘良好環境。
隨著海參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滯后,粗放經營、病害泛濫及種質退化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由於海參養殖的火爆,大大刺激了海參苗種繁育的粗放性,而親參來源圈子相對狹小,加上工人放流或淺海投石養殖使其自然海域的親參難以保持原有的性狀,造成海參個體間的血緣關係不斷接近,種質狀況下降。而近年來廣泛採用苗種高密度繁殖技術,在苗種產量大增的同時,苗種質量卻逐年下降,加之育苗期間藥物濫用現象普遍,為養殖所提供苗種的質量難以保證。為此,一定要加快建立海參原良種場及自然保護區,以保證海參地質資源不受破壞;二是可通過網外引種、國內運海區進種和優良品種雜交等有效途經,解決海參種質退化問題;三是要搞好海參新品種繁育技術的攻關研究,加快海參品種的改良換代,推動海參養殖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苗好壞直接影響海參生長和成活率。要選擇不同海域的親體培育出來的參苗。優質參苗體表乾淨、無粘液,體態伸展活動自如,不抱團,肉刺完整、尖挺,攝食量大、排便迅速呈條狀。購苗時應用PCR等技術進行監測和檢疫,確保無病毒參苗和殘苗進入養成池。
按照規範要求,苗种放養規格在30~40頭/公斤,放春密度為5~10頭/平方米,養殖周期為8~12個月;規格在 300~500頭/公斤,放養密度為10~15頭/平方米,養殖周期為18~24個月。合理的放苗密度應根據養殖方式、技術水平、換水條件和餌料供應等狀況來決定。目前海參池養大多數採取輪捕輪放的方式,為保持池內存養量,每年即需要補放苗種,一般春季放苗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補苗;秋季放苗池塘,在翌年春季或秋季補苗。為充分發揮池塘生產潛力。一般在低密度2000頭以下/畝和高密度20000頭以上/畝存養量都是不利的,通常以4000~10000 頭/畝為宜。
依據海闖的生態習性,必須對原有池塘進行改造和設置參礁。參礁材料多種多樣,因地制宜,多以石塊、瓦片、水泥框架、舊扇貝籠為主,考慮到我省西部沿海石塊缺乏,可用瓦片、網片、水泥管、舊輪胎、塑料膜等器材,原則上要多孔、多層,參礁面積應占池塘面積的40%左右,高度以 50~80厘米為宜,以滿足高溫度夏的要求。
目前海參常見病有搖頭、腫嘴、化皮、排臟、潰爛等腐皮綜合症及弧菌病等為最嚴重,應以預防為主。預防方法:一是放苗前必須對參苗進行葯浴,可用青、鏈黴素各30 ×10-6藥液浸浴30分鐘;二是在海參快速生長期,每半月用生石灰消毒一次,畝用量50~60-公斤;三是向池中施放光合細菌或 M等有益菌,以凈化水質和改善底質;四是投放添加抗生素藥餌,添加量不超過0.1%;五是對已養過後池塘要進行徹底清淤消毒,確保參池底質的優良環境。
餌料投喂應根據養殖條件、放養密度而定,在低密度情況下,一般通過施肥繁殖底棲餌料生物,以投放參礁上附著的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等為主。在養殖密度較大和攝食生長旺盛季節需要知量投餌,投喂鼠尾藻、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碎屑和人工全價配合顆粒餌料,投喂量一般占海參體重的3% ~5%。
池塘養參在我省由東部沿海向西部沿海拓展。由於西部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區域地勢平緩,泥沙底質、石埠缺乏,水質指標不夠穩定等特點,必須加大各項技術措施。一是要注重搞好參池建設、護坡及池底鋪設白色聚乙烯編織布等設施,既利於底棲硅藻附著,又防止參礁下沉;二是要配備一定比例蓄水沉澱池,以防夏季匯洪季節鹽度偏低等問題;三是加強水質調控,特別是春秋生長旺季應加大換水量和注意冬季保持2米以上較高水位等問題;四是為解決池水透明度偏低,可採取與海灣扇貝、牡蠣、縊蟶等混養;五是推廣循環水養殖模式,如萊州灣畔利用地下水資源,與工廠化養魚配套發展室外池塘養參效果很好;六是提倡中低密度養殖,遵循“先做強、后做大”的發展原則。
親參好壞是育苗居敗的關鍵。要選擇海參個體大(體長大於20厘米,體重大於200克)、無傷殘、無排臟、性腺飽滿、發育成熟的個體,最好選用不同海區的野生參作親本。運輸時要避免擠壓,為防止高溫,以早、晚運輸為佳。運回後進行人工蓄養,一般水溫控制在16~18℃,密度 15~20頭/平方米為宜,每日按親參體重的3%~5%投喂,餌料以鼠尾藻等碎屑和人工全價配合餌料,以促其性腺發育。
要求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污染。池塘水色淺黃綠色或淺棕色,透明度60~80厘米,PH值7.8~8.4,水溫0~30℃,最適 10~16℃,鹽度保持在25‰以上。池內應具有豐富的單胞藻類(尤其是底棲硅藻)、微生物、動植物碎屑及有機質等。水質調控要求:一是低溫期可以少換水或不換水;二是夏眠期或水質惡化時應加大換水量;三是防止雨水傾灌,鹽度劇降,潰爛病發生。為此雨季要及時排去表層淡水,並加大換水量。
海南成功人工繁育花刺參和玉足海參
記者今天從海南大學海洋學院獲悉的。繼2009年糙海參人工繁育成功之後,今年又成功繁育出花刺參和玉足海參,填補我省空白。采自海里的海參今後有望在我省推廣養殖。由海南大學承擔的熱帶海參人工繁育技術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上科研項目今天通過了專家驗收。
專家建議,應進一步開展苗種規模化繁育試驗和養殖試驗,早日使熱帶海參成為我省養殖新品種。有關專家稱,我省海參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建立了系統性的熱帶海參人工繁育技術,為我省開發海參養殖新品種奠定了基礎。
並通過育苗及養殖試驗,篩選出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營養價值高的優良品種。為下一步開展海參規模化苗種繁育提供技術基礎。該課題組負責人、海大教授馮永勤介紹說,開展熱帶海參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目的是掌握系統性的海參人工繁育技術。
我省是我國海參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自然條件非常適宜海參類生長與繁殖,發展海參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馮永勤介紹說,花刺參、糙海參和玉足海參均分佈於我省沿海,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產品在國內市場供不應求。
該項目實施3年,共培育出體長2厘米―5厘米的糙海參苗種51萬頭;體長0.5厘米―10.5厘米的花刺參苗種61.5萬頭;體長1厘米―4厘米的玉足海參苗種0.5萬頭。同時,還開展了糙海參陸上水泥池養殖試驗並初獲成功。據了解,2010年―2012年,課題組與海南藍海鮑業有限公司合作,從海南島沿海採集不同種類的海參,通過鑒定後放養於陸上水泥池進行營養強化培育,促進生殖腺發育成熟,對親參實行人工誘導產卵與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