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前進鎮的結果 展開
前進鎮
江蘇漣水縣前進鎮
前進鎮位於江蘇漣水縣域西北部,西臨六塘河,東依新老張河,236省道、漣麻公路和麻唐公路穿境而過,距寧連一級公路與京滬高速公路分別為10公里、20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50平方公里,耕地2820公頃,轄1個居委會(同興);10個村委會(陳祝、朱后圩、四安庄、興北、前進、羅堆、戴碼、丁口、老堆、馬圩,5485戶,2.95萬人。鎮政府駐同興居委會,距淮安市區、和漣水縣城40公里。2006年全民創業、平安創建、信訪接待、老齡等工作被縣委、縣政府表彰嘉獎。2007年元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於“中國淮海琴書之鄉”稱號。
前進鎮地處蘇北腹地,位於淮河下游,隸屬於周恩來總理故鄉淮安市,位於全國十大文化名酒之鄉漣水縣域西北部。鎮域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31000人。東面隔東張河與高溝鎮、岔廟鎮相望;西面和麻垛鄉隔南六塘河相連;南面與梁岔鎮交界;北面和楊口鄉接壤。鎮政府駐同興居委會(同興集)。因民國19年(1930)由朱寶珠、朱海風二人在此興集,故名同心集。
前進鎮清代屬陳溪鎮,民國初屬陳溪鄉,民國18年(1929)屬第三區,民國23年後屬第二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民國31年8月分屬梁岔區、麻垛區,民國32年分屬六塘區和梁岔區,民國35年9月建同興區,1956年2月撤同興區,隸屬高溝區。1957年12月撤區並鄉時,由同興、陳祝鄉和屯河、馬圩鄉的部分組成同興鄉,1958年9月成立同興人民公社。
農業合作化時,同興人民公社帶頭走集體化道路,所屬前進大隊合作社曾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筆批示。1967年6月,為了紀念毛主席的這一批示,改同興人民公社為前進人民公社,前進因此而得名。
1983年6月改稱前進鄉, 2000年底被批准為前進鎮,同年在撤鄉並鎮時並將麻垛鎮劃歸前進鎮轄區,轄37個行政村,294個村民小組。2002年又將原麻垛從前進鎮劃出單立為漣水縣經濟開發新區,此時前進鎮轄19個村委會。有153個民小組。2003年4月前進鎮對轄區內進行並村聯組,將原19個村委會153個村民小組合併為1個居民委員會10個村民委員會和76個村民小組。即原同興村、戚溝村合併為同興居委員會;原馬圩村仍為馬圩村;原馬庄村、西安庄村、馬金圩村合併為四安庄村;原羅堆村、雙河村合併為羅堆村;原老堆村仍為老堆村;原趙莊村、閘口村合併為興北村;原丁口村仍為丁口村;原戴碼村仍為戴碼村;原同西村、后圩村合併為朱后圩村;原前進村、濱洪村合併為前進村;原陳祝村、吳庄村合併為陳祝村。
該鎮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淮海行政公署、漣水縣民主政府曾駐該鎮的羅堆、掉向庄、朱后圩等地方。電視劇《亮劍》的主要人物李雲龍的原型鍾偉將軍,於1943年1月在前進鎮陳老莊成立了28團。漣水縣的第一名黨員、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都誕生於前進鎮,解放前這裡曾是漣水的紅色根據地,朱慕萍、朱秉清等眾多革命志士正是從這裡走上革命的征程,全鎮有革命烈士40餘人,至建黨九十周年健在的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有47名。
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470萬元。前進鎮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在鞏固現有工業經濟的基礎上,走“全層次、全產業、全方位”的招商工作思路,實行定點招商,組團招商,全民招商,引進項目17個,引資額3000餘萬元。江蘇舜天蘇邁克斯木業落戶該鎮后,年實現銷售收入600多萬元,利稅60萬元,職工人均月工資900元以上;中發米廠日產精製米120噸,年產值實現800萬元,“金稻圓”產品供不應求,遠銷山東、浙江、上海、蘇錫常等地,寧夏隆湖公司賈雨生投資乙炔氣生產項目,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列入縣列統企業。
200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360萬元。農業獲得全面豐收,科技興農效果明顯。有1266.68公頃小麥,1600公頃水稻,226.63公頃玉米,總計產糧2.8萬噸,比上年增長9%。多種經營發展迅猛,三畜飼養量突破100萬隻,生豬飼養量達3.2萬頭,出欄生豬2.6萬頭,全鎮共有百頭生豬養殖戶28家,其中西安庄宏志養殖場年生豬出欄1500頭以上,被市、縣林牧部門評為生豬生產特色之鄉,2006年全鎮養雞70萬隻以上,1000隻以上草雞養殖大戶50戶,馬圩唐登才2006年養雞純收入10餘萬元。
2006年,前進鎮實現第三產業產值1000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35戶,從業人員1360人,比上年新增185人。勞務輸出6610人,成建制勞務輸出1020人,形成餐飲、服務業、運輸、商業全面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全鎮建成電動縫紉、橫機編織、美容美髮等勞務技能培訓班20個,培訓各類勞動力1300人次,其中以電動縫紉、美容美髮為特色的培訓基地已初具規模。
2006年,全鎮計劃生育率96.3%,人口出生率8‰,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生鞏固率100%。全年用於校園建設資金達100萬元,全鎮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投資50萬元,興建中學實驗樓一幢,中學餐廳940平方米,鎮中心小學被評為“市文明單位”、縣農村重點素質教育小學;中考成績位居全縣農村中學前列。投資70多萬元對鎮敬老院進行改造,新建老年公寓1000平方米。實施“光明助殘”行動,完成白內障患者手術18名。實現村村組組通電話,戶戶用上自來水,100%的村鋪水泥路,60%的村民小組通上砂石路,全鎮11個村已有9個村通有線電視,98%人口參加新一年度的新型合作醫療。社會治安明顯好轉,連續五年被省評為平安合格鄉鎮,全鎮上下社會穩定,幹群關係融洽。
開展創建文明集鎮活動
2006年,全鎮廣泛開展創建文明集鎮活動,徹底改變街道髒亂差狀況。投入21萬元修建農貿市場,鋪設下水道180米,新修市場周邊道路1000米,在街道兩側建花池、垃圾池40個,解決多年來前進鎮有市無場的問題。全體機關幹部和中小學師生每月都開展一次創建衛生義務勞動活動,集鎮街道整潔,環境優美,文明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