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
人本主義教學觀是在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該理論是根植於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們的共同信仰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行為和學習是知覺的產物,一個人大多數行為都是他對自己的看法的結果。由此,真正的學習涉及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他自己的獨特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即“成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學習。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aslow)和羅傑斯(C.R.Rogers)。人本主義學習觀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就是這一流派的代表。
(1)教學目的
羅傑斯在人本主義的“性善論”、“潛在論”和“價值論”的基礎上,多次明確提出了他的有關教育目標的觀點。他認為,教育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富有靈活性、適應性和創造性的人,教育應該注重具有主動性、獨創性和創造性的人。概括地說,羅傑斯認為,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個性充分發展的人。這種人具有主動性和責任感,具有靈活地適應變化的能力,是自主發展的人,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人。
(2)非指導性教學及其特點
羅傑斯將心理諮詢的方法移植到教學中,提出了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他極力批判傳統教學將教師和書本置於教學活動核心位置的做法,認為這種方式只能使學生成為“奴隸”。在羅傑斯看來,教學活動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學生的“自我”看作教學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圍繞著“自我”進行。基於此種認識,羅傑斯所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要求具有以下特點:在課堂中創造一種接受的氣氛;圍繞著發展個人的和小組的目標而進行;教師的角色不斷變化。由此可見,非指導性教學並不是完全站在傳統教學的對立面,只不過強調了傳統教學忽略的而確實對學生的發展有利的方面,即應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支配教學過程。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係,拓展了教學研究的視角。
(3)非指導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羅傑斯倡導過程哲學觀,反對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變的東西,他從未明確和系統地描述過非指導性教學的系統方法,但我們從其基本理論假設中還是可以發現“非指導性教學”的以下實施策略。
第一,教師應對自己堅信不疑,教師當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充滿信任。
第二,教師應同其他人共同擔負起教學活動責任,課程計劃、教學管理、經費預算、政策制定等都應是一個小組的共同責任。
第三,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
第四,學生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每個人就自己的學習方法作出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負責,據此形成他們自己的學習計劃。
第五,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習的氣氛,這是一種充滿真誠、關心和理解的氣氛。
第六,學生的重心集中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學習內容雖然重要,但卻是第二位的。
第七,強調自我訓練,學生將訓練看成他們自己的責任。
第八,重視自我評價,小組成員或教師的反饋信息也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評價。
最後,在這種促進成長的氣氛中,學習活動得到有效開展。
(4)非指導性教學中的新型師生關係
羅傑斯將教師定位於“促進者”角色,認為教師不應是傳統的控制者,而應在教學過程中著重承擔起“促進者”的角色並履行相關任務。他認為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幫助學生引出並澄清問題;二是幫助學生組織材料,幫助提供更廣泛的學習活動;三是作為一種靈活的資源為學生服務;四是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小組成員而參與活動;五是主動與小組成員分享他們自己的感受。
羅傑斯認為,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教師應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因此,要求教師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真誠。教師必須去掉假面具,與學生坦誠相見,暢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虛偽。二是接受。接受有時也稱信任、獎賞,教師應分擔學生碰到問題時產生的痛苦和壓力,分享學生取得進步時產生的喜悅和歡樂。三是理解。作為促進者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和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師的標準審視學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