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蠶
樟蠶
樟蠶Eriogyna pyretorum(Westwood, 1847)是屬於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種野生吐絲昆蟲。又稱楓蠶。其絲可製成蠶腸線(傷口縫線)和優質釣魚絲,故稱漁絲蠶。一化性,完全變態,以蛹越冬。樟蠶食葉的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樟樹、楓樹、桂柳、野薔薇、沙梨、番石榴、紫殼木及柯樹等,食樟樹葉徠者,絲質最優,食楓樹葉者絲質較差。
樟蠶成蟲
幼蟲:初孵幼蟲黑色,成長幼蟲頭黃色,胴部青黃色,被白毛。各節亞背線、氣門上線及氣門下線處,生有瘤狀突起,瘤上具黃白色及黃褐色刺毛。腹足外側有橫列黑紋,臀足外側有明顯的黑色斑塊。臀板有3個黑點,或僅有1個,甚至完全消失。體長74—92毫米。
樟蠶蛹
1年發生1代,以蛹在繭內越冬。翌年2月底開始羽化,3月中旬為羽化盛期,3月底成蟲終見。3月上旬開始產卵,卵10天孵化,卵最長曆期30天。3月中旬到7月為幼蟲為害期,在廣西各齡幼蟲分別為6-11、3-9、5-10、8-13、9-15、10-14、11-14、10-18天,幼蟲歷期52-78天,在浙江約80天左右,6月開始結繭化蛹。
成蟲羽化一般多在傍晚或清晨,羽化期可持續25-35天。成蟲通常棲息隱蔽的枝葉或灌木與草叢中,趨光性很強,一般21時上燈數量最多,所誘的成蟲雌雄性比接近1:1,雌蟲略多。飛翔力弱,一次飛行不上10米,必須休息后再飛行。成蟲交尾多在夜間進行,交尾歷時5-6小時,往往持續到天明。交尾后1-2天產卵,一般在清晨,也有少數在白天。大多成堆產於樹榦或樹枝上,少數散產。每堆有卵50餘粒,每雌一生可產卵250-420粒。卵塊上密被雌蛾遺下的黑絨毛。
幼蟲一般以8-16時孵出為多,先咬破卵殼濾出。幼蟲在卵上或附近稍事休息后爬行到葉片上,棲於葉片背面主脈兩側,經4-5小時、少數經一天多即開始取食,1-3齡的幼蟲具有群屠性,4齡後分散為害。1-2齡幼蟲取食時,用腹足、臂足掌握葉片,胸足抱住葉緣,將葉食成缺刻,最後剩下葉柄和主脈;3、4齡幼蟲則用腹足、臀足固著於葉柄上取食5齡以後幼蟲一般固著小枝上,伸長體軀以胸足抓住葉片取食,葉吃光后,還吃葉柄和嫩莖。幼蟲在脫皮前有一段停食期,並在固著處吐少量絲再脫皮。幼蟲身體長大,葉片不能支持,常爬到葉柄或枝條上,受驚時蟲體緊縮。幼蟲經常於中午前後在樹榦上爬行活動,或轉移取食。老熟幼蟲先在樹於或分叉處作繭,結繭一般在傍晚或下午開始,從吐絲到作繭完成一般需1—2天,至於4、5天的繭如被撕破,幼蟲還能再吐絲將繭修補好。經8-12天的預蛹期,即化蛹。
1年發生1代,在臨安山核桃產區,以老熟幼蟲於7月上旬沿樹榦爬到山核桃林下雜草上結繭化蛹過冬。翌年3月底至4月初羽化成蟲,4月上旬卵孵化出幼蟲危害山核桃樹葉。
樟蠶繭
分佈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四川。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均有分佈。
1、燈光誘殺:利用成蟲的強趨光性,於每年2-3月間成蟲羽化盛期,用殺蟲燈(黑光燈或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誘殺。
2、藥劑塗干:秋、冬季在樹榦基部(從地面到樹榦1.5米處)用石灰漿或石硫合劑塗干,可消滅卵塊。
3、人工除治:在冬季人工刮除卵塊,或利用其蛹期長、結繭密集的特點,於冬季(或6至7月)組織人力從樹上將繭摘除,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蟲卵。也可在老熟幼蟲下樹時人工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