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西封

伊拉克著名古城遺跡

泰西封(Ctesiphon,Taysifun)是伊拉克著名古城遺跡。亦譯“忒息豐”。位於首都巴格達東南32公里處,濱底格里斯河左岸,當迪亞拉河河口。此地初為希臘人抵禦塞琉古王朝的駐軍之地。后漸有城池,採取兩河流域常見的城市建築形制,城牆呈圓形。

古城歷史


129年,安息人(帕提亞人)強盛,立為冬都。后遭羅馬人佔領。波斯帝國興起后,成為波斯薩珊王朝(226~651)的首都,也是景教的中心。阿拉伯帝國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執政時派兵征服伊拉克,637年阿拉伯軍打敗波斯軍後進駐該城,並以此為基地向東征服波斯全境。伍麥葉王朝時在該城建有多座清真寺、宗教學校,為軍事要地。阿拔斯王朝時期,建新都巴格達,此城漸衰,現城池已不復存在,尚存薩珊王朝君主接見外國使臣的宮殿遺址。宮殿名為塔克·基斯拉,今稱泰西封拱門。現泰西封為小鎮,遺址多已覆蓋於鎮中花園和住宅之下。塔克·基斯拉曾一度改建為清真寺。鎮內有博物館,收藏有遺址文物。還有聖門弟子賽勒曼的陵墓,伊朗什葉派穆斯林奉他為“聖墓”。

現狀


現城池已不復存在,尚存一些高大的泥磚牆和薩珊王朝君主接見外國使臣的宮殿遺址。庫思老一世興建的拱頂宮殿名為塔克·基斯拉,今稱泰西封拱門。泰西封拱門是世界上最高的磚制拱頂,但在海灣戰爭中遭到破壞。學者們發出警告,這個拱門的塌陷正在加速。城內還殘留下20座拜火寺。
現泰西封為小鎮,遺址多已覆蓋於鎮中花園和住宅之下。塔克·基斯拉曾一度將其改建為清真寺。鎮內有博物館,收藏有遺址文物。還有聖門弟子賽勒曼的陵墓,伊朗什葉派穆斯林奉他為“聖墓”。
泰西封遺址位於邁達因邁達有因有曾經生產過“飛毛腿”導彈的工廠。
泰西封是一座承載著歷史的城市,在過去的時間裡,忍受著戰火,接納東西方的商人,從泰西封的興衰得以看到帕提亞人與羅馬人,羅馬人與薩珊波斯人之間的戰爭,還能看到阿拉伯人橫掃西亞的威風場面,這些都深刻印在泰西封的城市記憶

雙城


帕提亞王朝和波斯薩珊王朝的首都。遺址位於今伊拉克巴格達東南40千米處。該城由安息王初建於公元前2世紀,當時與河對岸的塞琉古城形成雙城。公元11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入侵,以後又屢遭羅馬和薩珊波斯的侵犯。226年,薩珊王朝入主泰西封后,重建該城,這裡成為基督教聶斯托利派在西亞地區的中心。637年,該城被阿拉伯人攻佔。公元762年,阿拉伯人政治中心轉移到巴格達,泰西封逐漸衰落。現遺址中保留有一些高大的泥磚牆和宮殿,其中以薩珊王朝庫斯魯一世的巨大拱頂宮殿最為有名。城內還殘留下20座拜火寺。

塌陷


位於底格里斯河沿岸,現為邁達因市。邁達因有曾經生產過“飛毛腿”導彈的工廠。泰西封是伊拉克中部的一個古代遺跡,作為帕提亞國王們的王宮,它以其輝煌燦爛而聞名。其百尺高的泰西封拱門是世界上最高的磚制拱頂,作為古老王宮的一部分遺留下來,但在海灣戰爭中遭到破壞。學者們發出警告,這個拱門的塌陷正在加速。

歷史

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遠征就打破了整個世界文明的舊秩序。儘管不斷東來的希臘裔士兵數量很少,卻成為眾多亞洲省份的執掌者,也是保持各地聯通的文化橋樑。之後的幾百年裡,無論多少強人和王朝興起衰落,地中海世界的前沿都已推進至亞洲地界。區別僅僅是以敘利亞為邊界,還是將波斯灣當做遠方的內海。由於舊的世界之都巴比倫城遭內戰損毀,塞琉古王朝的希臘人便建立起新的塞留西亞城,作為帝國中心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首府。
亞歷山大遠征 將地中海世界推進到亞洲腹地
但到公元前2世紀,塞琉古帝國的核心區域已收縮回敘利亞。結果,眾多東方省份便遭到北方帕提亞牧民的鐵蹄蹂躪。雖然希臘化帝國的軍事力量更為健全,卻總是需要優先對抗西方強敵。於是,包括兩河流域在內的廣袤領地便被後來者佔據。其中,富庶的塞留西亞又對征服者格外重要,幾乎可以為貴族們提供大部分財賦所需。因此,帕提亞君主既要加以控制,又不能對其造成嚴重破壞。
泰西封最早就是帕提亞君主的兵營和駐地
公元前120年,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在塞留西亞城附近停留。為了防止帕提亞騎兵入城搞破壞,就在城市邊緣的泰西封村駐紮。此後,當地就逐漸成為帕提亞貴族或官員下榻的臨時營地。由於帝國確保塞留西亞城的希臘人有自治權,所以將主要的軍政事務都搬到這裡處置。時間一長,泰西封本身就成為塞留西亞的衛星城。國王和大貴族經常會在冬季從米底南下,等到春季來臨再離開泰西封。依靠希臘化城市的經濟繁榮與豐厚物產,原先的村莊也很快發展出街道與官邸。只是在西面的城裡人看來,這裡依然只是一個“破落鄉村”。
泰西封依靠希臘城市的資源 升級為冬季都城
半個世紀后,泰西封的規模已有了迅速成長。同時,帕提亞帝國的內鬥也讓塞留西亞遭到大軍圍攻。國內的親希臘派有城市公民支持,與掌握更多騎兵力量的親伊朗派抗衡多年。直到城裡的居民人困馬乏,才被後來揚名卡萊戰役戰場的蘇雷納率軍攻破。隨即,希臘化城市的自治權被大為削弱,泰西封則榮升為帝國的夏季首都。至此,後者正式後來居上,大有徹底兼并前者的趨勢。
不過,出於經濟因素的考量,舊格局在很長時間內都得以保留。兩座城市逐步合併,在已經控制地中海的羅馬人眼裡融為一體。通常而言,泰西封東城是帕提亞都城與國王經常蒞臨的駐地,也是大量東方人口向西移動的終點。繼續保有舊名的西城,則是希臘人、猶太人、敘利亞人、阿拉伯人和迦勒底人的聚居區,也是西方人口向東遷徙的終點。
泰西封也是帕提亞帝國的經濟中心
詭異的雙子城格局,讓本地市場繼續維持繁榮。其貿易額足以比肩埃及的亞歷山大、敘利亞的安條克和波斯灣的查拉塞尼。城內的武器作坊,為帕提亞軍隊的騎士和戰馬生產精良鎧甲,也能為輕騎兵提供超過常規配額的箭矢數量。舊希臘軍官訓練的城市民兵,也是帝國境內少有能比肩羅馬軍團的武裝。更多從舊巴比倫時代就有的本地弓箭手,則是拱衛城牆的重要力量。
帕提亞時代 泰西封曾3次被羅馬軍隊佔領
然而,這樣的歲月靜好還是被羅馬人打破。公元116年,圖拉真皇帝的10萬大軍兵臨兩河流域,將帕提亞的西部防線完全擊破。隨著貴族們的集體出逃,擁有大段城牆的塞留西亞向羅馬人投降。接著,連外牆都沒有的泰西封也落入西方大兵之手。出於統戰需要,羅馬士兵沒有洗劫希臘城區,而是對帕提亞貴族們的宮殿下手。稍後,由於雙子城居民的集體反抗,佔領者就被迫放棄了這裡。但在半個世紀后的公元164年,羅馬軍隊再次殺到,將泰西封的帕提亞貴族資產劫掠一空。
帕提亞軍隊發現 自己其實根本無力防禦泰西封
雖然遭到兩次打擊,但泰西封的繁榮在戰後都能迅速恢復。這是因為雙子城的經濟繁榮,主要依靠的是塞留西亞。也就是說,只要西城區的市場不受打攪,東區的損失都能很快被經增長漲所抹平。這個局面直到公元197年,才被第三次佔領當地的羅馬軍團所破壞。為了徹底破壞帕提亞帝國的經濟,塞維魯皇帝縱容士兵對塞留西亞進行劫掠。當大量人口被軍團擄去西方,泰西封的經濟也就很難從打擊中恢復過來。也是在這個階段,大量地中海商人選擇從紅海坐船進入印度洋,徹底迴避敵國控制的陸上貿易線路。泰西封的經濟發展,也就隨著產業鏈轉移而步入了長期消沉。
薩珊帝國建立后泰西封遭到帕爾米拉軍隊威脅
公元226年,新崛起的薩珊波斯佔領了雙子城。為了控制兩河地區的農業收入,薩珊君主將這裡留用為帝國都城。加上原本流經西城區的底格里斯河改道,造成塞留西亞的大片區域荒廢。於是,泰西封便將殘餘的希臘化區域兼并,從而成為一個新的獨立城市。薩珊軍隊也以這裡為基地,定期肆虐羅馬控制下的敘利亞地區。但彼時的他們還不夠強大,結果被作為羅馬附庸的帕爾米拉帝國反殺。後者用阿拉伯部落與帕提亞流亡貴族拼湊的軍隊,一度威脅到泰西封城。
3-4世紀的羅馬軍隊 依然能從薩珊手中攻取泰西封
從表面上看,新的波斯帝國將都城西遷到泰西封,似乎就是新一代亞洲文明對地中海世界的反推。但至少在薩珊王朝早期,這樣的情況還不明顯。羅馬本身固然進入下降通道,但還是在公元3世紀時又兩次出兵佔領當地。僅僅是因為後勤距離過長和其他戰區的形式吃緊,才讓波斯人得以數次“收復失地”。而且和先前的歷代波斯王朝不同,薩珊人幾乎將全部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搬遷到兩河流域。作為帝國建立者的阿爾達希爾一世,甚至繼續將希臘語算入法定官方用語。當年的塞留西亞城殘餘,就得以繼續在帝國架構內發揮特殊作用。
薩珊的波斯貴婦 依然從泰西封進口西方奢侈品
此後的兩個世紀內,泰西封都是薩珊波斯境內的最繁華城市。已經有所破落的兩河農業,繼續為供養城市人口提供著物質基礎。舊的陸上絲綢之路貿易,也讓城內的市場顯得特別繁榮。加上其本身位置就臨近地中海文明的敘利亞邊陲,也就更加具備了得天獨厚優勢。雖然薩珊的統治者在文化領域強調封閉保守,卻也必須為經濟和政治需要而縱容西城區的異域文化。王室通過這裡購買羅馬玻璃製品,貴婦也從當地市場購買羅馬式禮服。大批因各種原因而東遷的敘利亞-希臘人口,繼續在當年的塞留西亞殘餘部分貿易或定居。遭到羅馬官方驅逐的聶斯托利派教會,也將總部搬到了泰西封。
泰西封也是薩珊軍隊不斷西征的主基地
至於掌管全局的波斯君主,則在東城區靜靜注視著一切。通過西城商人提供情報,做出是否出兵劫掠羅馬行省的重大決策。以至於在公元541年,還有庫思老一世將西面的安條克城完全摧毀。隨即,他把城內人口全部擄為俘虜,並在泰西封附近搞起了“羅馬式開發區”。這座被阿拉伯人稱為魯米亞的新城,就是泰西封歷史上的最後一次重大發展。逐漸重拾自信的波斯人,開始越來越不把羅馬放在眼裡。最終釀成了庫思老二世發動的毀滅性戰爭,以及將泰西封變成世界經濟中心的虛幻迷夢。
公元7世紀 泰西封再次被羅馬軍隊包圍
公元627年,反攻倒算的東羅馬帝國軍隊殺入兩河流域,並在北面的尼尼微戰役中獲得大勝。失去地理與軍事屏障的泰西封,最後一次被羅馬軍隊包圍。不可一世的波斯貴族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卻想不到自己的都城會在第二年遭到大規模瘟疫侵襲。結果,在埃及自立為王的沙赫巴勒茲趁機控制這裡,並引發大批帕提亞遺老與正統波斯派之間的內戰。薩珊王朝的國祚,也因為這些折騰而走到了盡頭。西方的地中海世界似乎正在從亞洲撤退,但取而代之的強權還是輪不到他們來擔當。
兩強相爭的結果 就是讓阿拉伯人鳩佔鵲巢
終於,南方的阿拉伯人開始站出來打破舊世界秩序。羅馬人可以損失掉敘利亞和埃及,但波斯人卻沒底氣丟掉兩河流域。經歷了卡迪西亞戰役的慘敗,整個泰西封都處於穆斯林征服者的攻擊範圍。由於本國的大部分軍事貴族都已離心離德,伊嗣俟三世的宮廷對此束手無策。他們只能通過徵召和武裝底層平民,拼湊出看似數量龐大的炮灰軍隊。但只要遭到阿拉伯武士的幾次強攻,就會因士氣低落而全盤崩潰。乃至於魯米亞開發區和巴比倫舊城的居民,都迅速投奔到哈里發那邊,轉而為阿拉伯軍隊提供能製造橋樑和攻城武器的技師。
泰西封最終被阿拉伯征服者所攻破
公元637年,薩珊王室正式從泰西封撤出。一直沒有建立完整城牆的都城,只能靠臨時挖掘的壕溝和幾萬徵召民兵保衛。阿拉伯人則在投誠者的幫助下,迅速渡過底格里斯河,將這裡得得水泄不通。縱然波斯守軍製造出不少可進行遠程反擊的弩炮,也架不住後勤脆斷所帶來的糧食危機。儘管2個月的垂死掙扎,做了數百年波斯帝都的泰西封也正式宣告失守。
薩珊王朝覆滅后 泰西封大部分城牆都遭廢棄
1915年 泰西封還成為奧斯曼與英國的戰場
此後的2個世紀內,泰西封依然作為獨立城市而存在著。但阿拉伯征服后的區域中心,已經轉移到幼發拉底河畔的庫法和波斯灣邊上的巴士拉。許多波斯人口從城內遷出,只留下作為邊緣人的摩尼教徒留守。最終,隨著阿巴斯王朝新建巴格達城,泰西封的命運也就被歷史給永遠鎖定。最後一批摩尼教居民,在10世紀時遷往撒馬爾罕,昔日日的帝都完全淪為廢墟。泰西封將作為地名,繼續被人偶爾想起。但卻再會會有人再嘗試定居當地,進行任何偉大復興。畢竟,當年誘使帕提亞君主建造堅城的地緣格局,在中世紀已不復存在。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讓泰西封重新回到世人眼中。奧斯曼帝國軍隊在背靠底格里斯河的城市舊址上建立防禦陣地。通過數日的激戰,終於迫使英聯邦軍隊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