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衡量國家民族居民健康水平指標

平均預期壽命是在一定的年齡別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確切年齡X歲以後,平均還能繼續生存的年數,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和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一個指標。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同時,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定義介紹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英文:Life expectancy)是指假若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它以當前分年齡死亡率為基礎計算,但實際上,死亡率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假定的指標。
這個指標與性別、年齡、種族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常常需要分別計算。平均預期壽命是我們最常用的預期壽命指標,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
壽命的長短受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社會經濟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所以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另一方面,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因此,雖然難以預測具體某個人的壽命有多長,但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並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這就是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意義介紹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指標。公元前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20歲左右,以後持續緩慢地延長,1850年左右達到40歲,即在漫長的近2000年的歷史中終於延長了一倍。按此計算,平均每百年不過增壽一歲而已。這種極其緩慢的增長速度,顯然與古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有關。19世紀是一個轉折點,隨著工業化革命,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迅速上升!自1850年以來的100多年內,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大約增加了三十多歲,按1977年聯合國人口年鑒所示,已達到平均72歲的水平,這同醫療技術的進步和衛生環境的改善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抗生素的發現和免疫接種術的應用,撲滅了曾使古代人口大批死亡的各種流行性傳染病(如霍亂、天花、鼠疫等),使得歐洲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本世紀內以平均每十年的增長達到2.3歲左右的速度,與古代形成鮮明的對照。

計算方法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計算要用到一連串的數學公式。如果用文字來描述,則計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方法就是:對同時出生的一批人進行追蹤調查,分別記下他們在各年齡段的死亡人數直至最後一個人的壽命結束,然後根據這一批人活到各種不同年齡的人數來計算人口的平均壽命。用這批人的平均壽命來假設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即為平均預期壽命。由於事實上要跟蹤同時出生的一批人的整個完整的生命過程有很大的困難,在實際計算時,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齡人口的死亡率水平,來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齡的死亡率水平,然後計算出各年齡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數,由此推算出這一年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因此,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與同時代的死亡率水平有關。

各國數據


中國

2018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6年的76.5歲提高到76.7歲,嬰兒死亡率從7.5‰下降到6.8‰,孕產婦死亡率從19.9/10萬下降到19.6/10萬。
2020年10月14日,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見證了“十三五”時期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提升。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2021年7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上海市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到2025年,上海人均健康預期壽命不低於71歲。12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終期統計監測報告顯示,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

美國

2020年
2021年7月21日,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下降1.5歲至77.3歲,該降幅是自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
2020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比2019年下降1.5歲。其中,男性預期壽命為74.5歲,比2019年下降1.8歲;女性預期壽命為80.2歲,比2019年下降1.2歲。
2020年,美國拉丁裔預期壽命為78.8歲,跟2019年相比降幅達3歲;美國非裔預期壽命為71.8歲,降幅為2.9歲;美國白人預期壽命為77.6歲,降幅為1.2歲。
美國人均預期壽命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呈增長趨勢,在2015年後,人均預期壽命開始保持水平、維持在78.7歲左右。
美國2020年出現人均預期壽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大量人員死亡。2020年,美國死亡總人數為330萬人,是美國歷史上單年死亡人數最高紀錄,其中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佔到11%。報告還說,疫情造成的影響因族群而異,其中,拉丁裔人均預期壽命下降的九成原因在於疫情,白人和非裔這一比例分別為68%和59%。

日本

2021年8月,雖然新冠病毒的傳播使該國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降低0.03歲和0.02歲,但2020年日本男女平均預期壽命仍然各自達到其歷史最高水平。
男性平均預期壽命(81.64歲)比前一年增加0.22歲,連續九年創歷史新高,女性平均預期壽命(87.74歲)則增加0.3歲,連續八年創歷史新高。日本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居世界首位,日本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則僅次於瑞士,排名第二。

韓國

2021年12月,2020年韓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到83.5歲。自1970年開始統計以來,韓國人的預期壽命逐年遞增。去年出生的韓國人的預期壽命較一年前的83.3歲提高了0.2歲,較10年前80.2歲提高了3.2歲。

2021年兩會熱詞


“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提高了1歲。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概述中提出,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1歲,是至高的健康福祉。要實現這1歲,需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