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鱷
鱷目長吻鱷科動物
恆河鱷,學名:Gavialis gangeticus(Gmelin,1789),是長吻鱷科恆河鱷屬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大的鱷魚之一,身體修長,體色為橄欖綠色。上下齶特別細長,牙齒尖銳。
恆河鱷棲於印度北部江河。恆河鱷生活於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的河流、池塘、沼澤以至人工水域中,除了食魚以外,也能捕食包括人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
恆河鱷挖洞產卵,是鱷中唯一每年產卵兩窩的種類,每窩平均產卵30枚。恆河鱷是極危物種,在印度的動物園有較多數量繁殖。外貌似蜥蜴,卵生,雌鱷築巢,產硬殼卵。
恆河鱷
恆河鱷雄—,量—;雌.—.,—;恆河鱷約。
恆河鱷足上有蹼,能在水中的時間最長,達到1個小時以上,但是爬上陸地后,恆河鱷的腿部肌肉不足以將它們抬離地面,因此無法像其他鱷魚般用四肢平穩爬行,但是他們可以使用腹部滑行。雖然恆河鱷是世界上最長的鱷魚之一,但未有傳出吃人事件。
幼年恆河鱷吃昆蟲、幼蟲和小青蛙。成年恆河鱷食物幾乎全部為魚類,偶爾吃腐肉。
骨骼
雌性恆河鱷8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長度約為3m,雄性恆河鱷在15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長度約為4m。雄性恆河鱷可以產生響亮的嗡嗡聲,用於領土防禦或是求偶,同時也發出嘶嘶聲,並用頜骨在水面上拍打以吸引伴侶。
恆河鱷在每年2月交配,於每年3月至4月生蛋,於河岸沙地挖洞築巢,約50cm深。恆河鱷每次產蛋30—50隻,最多產蛋可達100顆。所生的蛋亦是所有鱷魚當中最大的,平均重160g,寬5.5cm,長8.6cm,孵化期71—93天,3周后幼鱷可以獨立生活。
恆河鱷是一種警戒心非常強的陸生動物,孵化期時,雌鱷會守著鱷魚巢,略帶攻擊性的守護著自己的寶寶。由於恆河鱷的吻小,無法載著剛孵化出的小鱷魚,所以只能引導它們到水邊棲息。恆河鱷在大約8至12歲時到達性成熟期,屆時體長超過3米長。
1927年,緬甸僅有的兩隻恆河鱷死亡,已確認恆河鱷在緬甸區域性滅絕;
1976年,野生成年恆河鱷總數下降至5,000—10,000隻;
1983年,恆河鱷在巴基斯坦可能滅絕;
1985年,恆河鱷在孟加拉國可能滅絕;
1991年,恆河鱷在不丹可能滅絕;
2006年,成年恆河鱷在在印度的數量不超過200隻。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CR)。
CITES附錄I。
CMS附錄I。
恆河鱷與其他鱷魚一樣,因為身上的皮是製造皮件的原料而遭到捕殺,數量急劇減少。尼泊爾與印度開始推動保育有關鱷魚的計劃,現已重新建立恆河鱷的族群數目。
由於非法獵殺、水污染、棲息地破壞等原因,2009年只有約1000隻恆河鱷生活在印度昌巴爾河和亞穆納河。
為更多了解恆河鱷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印度勒克瑙恆河鱷保護公園的科學家用相機記錄恆河鱷的“生物日誌”。科學家把恆河鱷放生前,在它們身上裝上微型相機。這些相機每4秒拍一張照片,記錄恆河鱷的行為。
微型相機可以記錄恆河鱷的潛水深度、游泳速度和運動頻率,藉助這個儀器,科學家可以了解它們的水下活動以及周圍環境。這些相機裝上4小時後會自動脫落,由工作人員回收。相機里的數據將輸入電腦,供科學家研究。這一研究項目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如果取得較好結果,環保人士計劃將更多恆河鱷放生,微型相機附著在鱷魚身上的時間也將延長至48小時。
恆河鱷在印度的動物園有較多數量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