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代葯

以戲代葯

明代,上海有個名醫秦景明,一生不求功名,他的診斷和用藥都十分别致,往往能把絕症挽回過來。松江知府方谷城家人生病,也總是請他來醫治。這位醫生到中年以後,對戲曲特別有興趣,每逢到病家去,就把女演員帶去演唱戲曲,藉以使病人心情歡暢,病也真的往往因此而容易好轉起來。本書的書名就由此而來。本書其實是一本茶餘飯後的休閑讀物。收著名學者、作家、戲劇家蔣星煜同志所作隨筆109篇,都是以“戲”為中心而寫下的散文隨筆。

正文


作 者:蔣星煜 著
出 版 社:上海遠東
出版時間: 2007-7-1 字 數: 390000 版 次: 1 頁 數: 460 印刷時間: 2007/07/01 開 本:印 次:紙 張: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7064534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稿經過刪削並增補較多與戲劇有關的長文、短文之後,篇幅大約在350000字左右。共分6個部分,計“劇中人的原型和傳說”43篇、“戲劇史外編”30篇、“戲劇家軼事”36篇、“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30篇、“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14篇,以及“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20篇,共173篇。這些文章發表在報刊時大都有較好的效果,有的反應還相當熱烈,因為我下筆時認真考慮了要力求通俗而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談古說今之際,盡量避免繁瑣的考證,而且不一定處處注出引文原著的版本與頁數,因為這是一本茶餘飯後的消閑讀物,不是學術論著。

作者簡介


蔣星煜(1920- ),戲曲理論家。溧陽人。復旦大學肄業。1949年上海解放初期,在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任職。先後在華東戲曲研究院、上海藝術從事戲曲研究工作。1984年起兼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及上海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先後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戲劇學院、復旦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中央大學等大專院校的研究生和進修生講學、或作戲曲專題講座。並先後應江西、湖南、安徽、雲南等省之邀,對各省之戲劇編導作系統學術報告。現任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暨學術顧問、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顧問。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劇協會員,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1991年,被收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1994年國務院為表彰其為文化事業所做之貢獻,授予證書。蔣星煜一生研究戲曲史,其主要成就:一、關於戲劇的淵源,糾正了王國維認為戲曲傳達室自北宋的錯誤。二、考證了明初顧堅、顧仲瑛對崑山腔的貢獻,理清了崑腔之起源與發展,糾正了錢南揚之源於唐戲弄說。三、研究國內與日本現存各種明刻善本、孤本《西廂記》,比較異同,分析原因,理清了演變脈絡。四、研究《桃花扇》之題材取捨,對作者孔尚任生平事迹、交遊有重大發現。已出版的主要論著有《以戲代葯》、《中國戲曲史鉤沉》、《中國戲曲史探微》、《西廂記考證》、《中國戲曲索引》、《中國戲曲史拾遺》(台灣出版)、《西廂記新考》(台灣出版)等十種,其中《明刊本西廂記研究》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刊行,獲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一屆戲劇理論著作獎。《西廂記罕見版本考》由日本東京不二株式會社以原稿手跡影印。在《袖珍本中國平民文化》(《Handbook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一書中,承擔撰寫《傳統的中國戲劇》)(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專章,此書由英國格林塢出版社(Greenwood Press)1992年出版。其他著述,尚有《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此書於1942年由世界書局出版。《顏魯公之書學》於1948年由世界書局出版。主編的戲曲理論著作與辭書有:《辭海》(分科主編)、《中國戲曲·曲藝辭典》(分科主編)、《元曲鑒賞辭典》、《十大名伶》等。此外還時作短篇小說,選輯成單行本7種出版。其中《南包公海瑞》由周信芳改編成京劇《海瑞上疏》演出。

目錄


輯一 劇中人的原型和傳說


楚霸王與虞姬
蔡伯喈之死及其遺文
關羽和曹操的妻女
諸葛亮的羽扇
吳梅村筆下的冼夫人
董其昌輕信《鄭崔墓誌》
劉三姐的傳說
劉三姐的哥哥
悟空姓車不姓孫
楊貴妃吃荔枝
《飄然太白》與楊貴妃
古典戲曲中的杜甫
杜甫古迹和孔尚任
《劉海戲金蟾》和劉元英
宗太君的年紀
從佘太君的拐杖說起
蕭太后的政績與軍功
《荊釵記》與《王十朋評傳》
武松和武松墓
遼伶官趙惟一與粵劇《遼宮月》
《皇帝與妓女》出現的登聞鼓院與陳東
《風波亭》的岳飛與道悅
“瘋”僧與濟“癲”僧
《三夫人》中的岳飛夫人
岳墳鐵像的歷史演變
趙翼對秦檜的美化
《孔雀膽》的押不蘆花
況公祠和“十五貫”事件
況鐘的文字功夫
《兩香丸》、《秋虎丘》與徐文長
《四進士》之一的毛朋
《高文襄公全集》與海瑞罷官事件
《海南叢書》與海瑞史料
從《徐龍打朝》到《孫安動本》
紅顏薄命李吞君
《寒燈夜話》與蒲松齡
胭脂疑案與施愚山
宋景詩與馬永真
張文祥刺馬案
竇爾墩故事
瑣談《智斬安得海》
秋瑾·夏瑜·血饅頭
《一個明星的遭遇》和周璇

輯二 戲劇史外縮


魯迅先生所說的“目連瞎頭”
魯迅先生所說的“隋民”與戲曲
魯迅先生與亂彈、調腔、目連戲
劇種名和藝人名奇談
土芭蕾—蹺功
戲曲的唱和念白
書法與戲曲
反對放爆竹的戲曲
打仗和演戲
服裝與戲裝
再談服裝與戲裝
陳妙常是道姑還是尼姑
舞台上服裝的裙子、袖子
川劇的魅力
從虞姬舞劍談寶劍
元代已有“桃花扇”
陝西蒲城張氏藏的明代臉譜
明代的獨腳戲
以戲代葯
腳色研究資料的新發現
傳統的戲曲曲譜
明末清初的上海劇壇
乾隆時北京的曲藝和雜技
李文茂以前的廣州劇壇
高撥子的流傳與演變
潮劇歷史發展的探索
婺劇的“亂彈”和“灘簧”
唱春
滑稽與幽默
話劇的民族化與方言

輯三 戲劇家軼事


陶宗儀與夏庭芝的深厚友誼
馬致遠有了《全集》校注本
珠簾秀的作品和她的知心朋友
高則誠的墓碑
周全的指揮棒
魏良輔寄寓的“婁東”在何處
湯顯祖的玉茗堂
湯顯祖談“夢”
《臨川夢》和湯顯祖
戲曲大師皆愛茶
《玉簪記》作者高濂
高濂之前就有曝背取暖法
兩個活嚴嵩
深諳生活藝術的張岱
余懷被擯棄於《明遺民錄》
演秦檜的角色經常被打
揚州的貓王
清初廣東戲曲家廖燕
“鐵員外”李調元南來內幕
楊潮觀與《吟風閣》雜劇
蔣士銓與雪萊
焦循與魏長生
焦循及其《花部農談》
焦循《劇說》新探
楊恩壽亦擅長燈謎
湯貽汾與花鼓戲
劉趕三痛斥李鴻章
再談劉趕三
徐鄂與《誦荻齋曲》
關於汪派戲
梅蘭芳、周信芳主考記
黃佐臨的往事點滴
杜宣劇作的情節與結構
談梁偉平的表演
多才多藝的蔡金萍
日本相撲力士的傳記

輯四 劇目所反映的眾生萬象


《目連救母》與儒釋道
《慈悲願》之謎
《柳毅傳書》·《牛郎織女》·《洞庭緣》
《山亭乎》?《醉打山門》乎?
《木蘭詩》與《雌木蘭》
《金瓶梅》傳奇並非佳作
南山逸史為曹操翻案的戲劇
《長生殿》與李白的《清平調》
《長生殿》與《天寶曲史》——對楊貴妃“穢事”的截然不同的處理
《桃花扇》的三種註釋本
大忽雷和小忽雷
《戚繼光斬子》的傳說
形形色色的《大紅袍》、《小紅袍》
廣東、福建的海瑞戲
《昭代簫韶》與《忠義璇圖》
兩百年前的《劉三姐》
清中葉宜黃戲演《邯鄲夢》
《天仙配》故事的歷史地理背景
《賽琵琶》的下落——關於《秦香蓮征番》
妗·妗婆·《妗婆打》
《管府送》與台灣風物
錫劇的《珍珠塔》
越劇的《珍珠塔》
方言話劇的《珍珠塔》
《黑奴籲天錄》在中國
《沈清傳》在中國
鼠年談《鼠疫》
《金大班》與百樂門舞廳
濃墨重彩演經典——越劇《家》的感染力
《廉吏于成龍》劇名小議

輯五 歲時佳節的文娛活動


桃符和春聯
上元節燈會燈市
合鏡和罵曹——上元節的故事
花朝、花神和勸農
上巳節與蘭亭修禊
寒食節和介之推
端午節和屈原
浴佛節的來歷和佛事活動
七夕和牛郎織女的神話
盂蘭盆節的古代風俗
中秋賞月雜談
錢塘觀潮
登高·賞菊·插茱萸
臘月·腊味·臘八粥

輯六 上世紀最後二十年舞台檔案


刀美蘭嬉《水》
阿拉伯世界的風情畫
《雨中情》與《學步》
巴歌渝舞觀不足
《畫皮》的雙人舞
《絲路花雨》與唐代風貌
民族舞劇《傾國傾城》
楊曉敏的傷逝
《胭脂扣》扣我心弦
給胡嘉祿的一封公開信
歌劇《張騫》
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蝴蝶夫人》
曹禺的《王昭君》
觀《北京人在紐約》
《美國來的妻子》剖視——汪文君的性心理之奧秘
我聽《鬧鐘》
崑劇《唐太宗》
《琵琶行》與古典劇目
“唐鏡”可鑒——《貞觀盛事》觀賞札記
黃梅戲藝術片《龍女》先睹記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