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泉

華泉

華泉位於華山風景區華陽宮前,因臨華不注山而得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有"華不注泉,方圓百步"的記載。華泉經歷了噴涌、淤塞、復涌、再淤塞的過程。2001年,進行清淤挖掘,修砌泉池,池長15米,寬9米,深2米。一池清水,平明如鏡,孤山及古廟倒影,與魚池、荷塘相互映襯,別具風姿。

由來


位於 華山(古稱“華不注山”)南側山腳下,也稱華水,因華山得名。戰國時期的《春秋左傳·成公二年》即有記載。北魏《水經注》亦載:華泉,在“華不注山下也”。元《齊乘》說:“山前道院中有石刻太白諸賢詩,院前即華泉。”古時,此泉很大,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稱“方圓百步”。華山之陽偏東有華山湖,又叫金光湖,在早也稱廣平湖,現存水域二畝余,其水甚清,植有荷蓮,華山倒影入波,充滿詩意。相傳這湖便是由“方圓百步”的華泉水形成的。

流向


宋代以前流入濟水,宋以後流入小清河。

佚事


春秋左傳》載,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親率大軍在今濟南北馬鞍山下擺上陣勢,與郤克率領的晉軍進行決戰,史稱“齊晉鞍之戰”。結果“齊師敗績”,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周華(huà)不(fǔ)注”。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之更衣換位,並佯命齊頃公到山腳“華泉”取水,始得趁機逃脫。

文人


歷代文人對華泉多有題詠。宋代曾鞏《登華山》詩曰:“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清人趙執信作《華不注行》詩說:“欲尋丑父易位處,華泉之水今獨清。”
華泉的水,也有噴涌、淤塞、復涌、再淤塞的歷史。明末《歷乘》載“今竭”。民初《續修歷城縣誌》稱:“華不注山下泉源灌注陂地,交屬荷稻之利,村民賴之。”清代乾隆年間濟南詩人朱曾傳詩說:“華山高高白雲流,華泉脈脈綠波柔。”據清道光《濟南金石志》記載,清嘉慶十九年尚有華泉石刻,為正書,“在華山下泉井上”。如今華泉又淤塞,其跡難辨。
除華泉之外,半山腰呂公祠處也有一泉,無名,澄澈甘美,盛水季節有清流外溢。

發展


景區如畫,山水之間,八方遊客流連忘返;石雕畫展,文化創意,民眾徜徉藝術世界;商貿興盛,養老服務,百姓樂享品質生活。,在龍虎山華泉小鎮,鹿心社為當地旅遊、商貿、文化和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感到高興。他指出,要圍繞著百姓旅遊度假、健康養老、文化休閑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拓展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領域,促進服務消費,提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