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灣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下轄村

七家灣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東南,與倉巷相連。因最早住有7家回民得名。這些回民以宰牛為業,至今南京居民仍有到七家灣買牛肉之習。

歷史沿革


七家灣
七家灣
七家灣附近的評事街舊稱皮市街,即為宰牛回民出賣牛皮和皮革製品的地方。又傳,七家灣之名出自明初。清末陳作霖《運瀆橋道小志》載,朱元璋微行至此,“見有畫‘不纏足婦女懷抱西瓜’以刺馬皇后,大怒,令屠其里,門有張燈者,盡殺之,僅餘七戶。”

地理環境


七家灣社區:地處朝天宮街道西部,現有居民2343戶,人口6426人,佔地面積是0.12平方公里。駐區單位有省航道局,南京二十八中學,回民醫院,省殘聯,市安全生產培訓基地等。
七家灣社區與安品街社區、止馬營社區、漢西門社區、陶李王巷社區、絨庄新村社區、冶山道院社區、評事街社區、秣陵路社區、俞家巷社區、張府園社區相鄰。
七家灣社區附近有朝天宮、南京太平天國壁畫陳列館、甘熙宅第、天朝總聖庫、英王府遺址、羅廊巷太平天國建築及壁畫等旅遊景點,有金陵鹽水鴨、菊花腦、燉菜核、南京——炸臭干、寶慶銀樓等特產。

旅遊


景點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南京太平天國壁畫
南京太平天國壁畫位於漢中門附近堂子街88號一座古宅,太平天國時壁畫比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縣,都在牆、門、梁、枋上作畫。
這座建築第三進的牆壁與屏風門和第五進的木板壁與門楣上,保留下來18幅墨跡清晰、色彩艷麗的壁畫,經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鑒定,確認為太平天國時期的藝術作品。
太平天國壁畫存於績溪縣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內容為攻城、進軍、神怪故事、俚歌、題字等。其中一幅主畫稱《攻城勝利圖》,長2米、寬1.5米。據考證,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太平軍首次攻克旌德縣城的-。壁畫如實地再現旌德縣城特點。
壁畫之內容:城西北兩面負山,北門外有七級浮屠。城內有孔廟、文昌閣、城隍廟。東門有屋掛著清軍團練局的招牌。攻城軍旅,自左向右挺進,以旌旗為先導,旗上邊有“太平天國”、“粵東同義”、“護天義”等字。以兩雲梯攻城,城頭兩軍廝殺,城下飛旗傳令。太平軍足著草鞋,威武神勇。北門大開,清朝-長跪乞降,城內百姓蜂踴出城,投奔太平軍,顯示了太平軍攻克旌德縣城的戰鬥情景,也表現了太平軍戰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力。
這組國內罕見的壁畫具有較高的藝術與歷史價值,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朝總聖庫、英王府遺址
天朝總聖庫、英王府遺址發現於1975年,在南京三山門(今水西門)內升州路338—360號一帶。天朝總聖庫是太平天國的國庫,原在南京青溪里巷,后遷至現址。原來此處範圍極廣,南至升州路、北至安品街、東到登隆巷、西至倉巷。明朝初期為中山王徐達之別苑,又稱西園,後為桐城吳中丞的花園。清朝乾隆時期為桐城富商姚友梅之宅園。太平天國政權實行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各部繳獲的財物糧食,均需上繳國庫。軍民所需的衣食物資,均由國庫統一分配。該處作為天朝總聖庫,存金、銀、綢緞等。太平天國後期這裡為英王陳玉成之王府,太平天國失敗后李鴻章將此改為安徽會館。1949年以後西部及北邊為南京毛巾廠所改建,南部為南京藥材公司所佔用。
總聖庫遺址現存建築系清咸豐九年(1859)前後所建,均坐北朝南,可分為4組3路:東路僅存前廳、后廳;中路1組3進,第一進面闊為5開間21.3米,進深11檁飛3.8米,高4米;第二進面闊5開間21.3米,進深11.4米;第三進面闊5開間21.3米,進深9.3米。外牆總長58.7米;西路1組4進,均為3開間平房。西右側尚存樓房2進,平房1座。圍繞建築群還有一些附屬建築。遺址內曾發掘出20多個石柱礎,從其寬度可分為0.40米、0.45米、0.50米三種。柱徑則有0.30米、0.36米兩種,按其形狀可分為6組,總共有180個不同畫面,多以琴、棋、書、畫為題材。所有石柱礎的浮雕,表現了太平天國時代的石刻特點,對研究太平天國藝術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構件現均保存於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內。
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三批1982年3月天朝總聖庫、英王府遺址太平天國南京市水西門內

老字號


屠宰

七家灣原是牛羊屠宰一條街,沿七家灣和內秦淮狹長地帶存在大量家庭屠宰廠,皮市街(評事街)、牛皮巷應運而生,而李榮興、韓復興、馬祥興、安樂園、蔣有記、奇芳閣這些響噹噹的老字號也是那時開始興盛。老七家灣特色是熏牛肉、扁食、牛肉湯、牛肉煎包,絕不只是鍋貼。
民國時期七家灣主要經濟支柱是牛羊屠宰業。成書於清末的《金陵物產風物誌"動物品考》(作者陳作霜)記載,“屠牛向有嚴禁,回民每於下浮橋、七家灣一帶窺賣之,皮則乘日未出時,在笪橋(大石橋)南皮市街(評事街)交易”。《建鄴文史》第3輯記載,“明清以來,在七家灣的住戶中,十有八九是經營牛羊皮生意”。從太平南路沿著內秦淮河一直到水西門一帶,尤其是沿著七家灣和內秦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存在著大量的家庭屠宰加工廠。七家灣牛羊屠宰業的鮮活牛羊主要來自皖北和蘇北,貨源緊張的時候也從西北地區調進。屠宰以後,牛肉就地或銷往附近地區,不但回民而且大量漢民也普遍歡迎清真牛羊肉。這裡產出的牛羊肉以不帶水、口味純正、清真潔凈、品種多樣、牛源可靠著稱。民國時期南京是國民政府首都,政府要員、富商巨賈雲集南京,加上全城普遍開花的清真飲食攤點和回民飯店的大量銷售,造成牛羊肉產業非常興旺。七家灣幾乎每個宰牛家庭每天都要屠宰一到兩頭牛,有的家庭戶每天宰5頭牛。

醫藥

白敬宇藥廠是從西域帶來的穆斯林傳統醫藥手工製造業,已經有300多年歷史,產品中最著名的是“白敬宇眼藥”。其在南京的廠址先在七家灣,后遷到水西門外二道埂子。近代以來採用現代生產工藝,質量很快提高,1947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白敬宇眼藥在抗戰中曾經起過重要作用,台兒庄戰役時還曾捐獻30萬支眼藥支援前線。1956年公私合營后改稱南京第二製藥廠。

作坊

七家灣比較著名的宰牛作坊(店名)有:七家灣路的“馬順記”、光華路17號的“李榮興”、“茂記”、光華路19號的“馬玉發”、大常巷9號的“沈源盛”、評事街7號的“王盛記”、評事街226號的“馬宏興”、評事街246號的“李隆興”、評事街水巷的“奎記”、牛首巷18號的“湯學記”、打釘巷“蔡天興”、草橋禮拜寺巷的“沙永興”、小輝復巷的“金士麟”、止馬營60號的“宛全記”、倉巷大街“陳懷記”。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李榮興”。建國前後,七家灣有許多著名的熏牛肉店、牛肉鍋貼店、“扁食店”(清真牛肉鍋貼)、“對開店”(一半牛肉湯一半扁食,接近漢民所吃的餛飩)。其中比較著名的清真牛肉鋪(店鋪名)有:大常巷7號“魏聯興”、小輝復巷14號“協記仝順興”、評事街189號“沙永記”、“馬天興”(兩家)、七家灣8號“沙祥興”、光華路6號“馬宏興”、泥馬巷32號“李奎記”、安品街76號“李洪興”、大輝復巷15號“李順興”、七家灣62號“合記”、牛首巷5號“順興協記”、6號“鮑永興”、建鄴路85號“楊連記”、止馬營82號“湯順興”、打釘巷“蔡玉林”、“梁萬興”(兩家)、升州路323號“李仝興”、小輝復巷14號“金宏記”、倉巷“馬玉鴻”等等。

飯店

七家灣建國前後著名回民飲食飯店還有:伍必輔經營的“南京板鴨商號”,有七家分店,以製作鹵板鴨(鹽水鴨)著稱(1956年更名為新街口“南京板鴨滷菜商店”,簡稱“國鹵”,是南京知名度較高的副食品骨幹商店)。解放前鹵板鴨曾經作為“國大”代表的酬賓禮物。馬鉞經營的茶食店,有23家分店,遍布全城(公私合營后改建為“清真桃源村食品廠”,廠址在白下路,職工主要是回民,是現代食品廠)。魏洪興板鴨店、韓復興板鴨店(后遷鼓樓區)、新奇芳閣麵館等(秦淮區)、馬祥興菜館(馬德銘、馬定文經營,后遷鼓樓)、安樂園、蔣有記牛肉鍋貼、李榮興熏牛肉、賈富春熏牛肉、金同記牛肉鍋貼、七家灣小西巷“王廚”鹽水鴨等。其中尤以韓復興板鴨店、蔣有記牛肉鍋貼、李榮興熏牛肉店最為有名。雞鴨業也是七家灣回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南京地處南方水面較多,回民主要飲食除了牛羊肉以外還有雞鴨和魚。魚市主要集中在城北的魚市街,這裡是南京回民城北集中地區,附近有吉兆營清真寺。雞鴨業城南城北都有,但是以七家灣為最,著名的南京板鴨廠就坐落在這裡。南京著名的板鴨、琵琶鴨、鹽水鴨、桂花鴨、油雞、燒鴨等品牌,尤其是桂花鴨,都最早出自七家灣回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