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南華路的結果 展開

南華路

廣東省高州市南華路

南華路地處廣東省高州市老城區西南隅,南北走向,北起中山路西端,南至南關街中段的勒古巷口,分為兩段,全長650米。街道寬12.8米,兩側廊寬各2.4米,兩旁的騎樓進深多在20——30米左右。南華路起源於民國,在此之前稱金華街、故衣街,系近代高州最為繁華的商業集聚中心,其建築空間格局採用嶺南地區流行的騎樓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2012年,作為粵西地區較具規模的騎樓商業街的代表,南華路街區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


騎樓是近代以來出現的商業性與居住性兩種功能融於一體的典型建築,在南中國比較普遍。高州地處廣東省西南部鑒江流域,歷史悠久,是粵西重要城市,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尚為一府之治,是當時區域性的政治、經濟中心,商業經濟較為活躍,因而形成了較具規模的騎樓商業街,南華路是其中較好的代表之一。儘管由於現代生產、商貿活動而致街道略顯雜亂,但依然能夠從殘留的柱式、窗扇、檐口、線腳、壁拱和紋飾當中看到當年的騎樓風貌。正是因這完好的騎樓風貌,高州南華路於2012年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
南華路騎樓街的形成主要因高州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高州城即過去的茂名縣城,其歷史可以追溯至隋朝大業年間。唐至宋元時期高州一直是州、郡、路、縣治所。明清時期廣東設十個府三個直隸州,高州為下四府“高、廉、雷、瓊”之首,領茂名、電白信宜、吳川、石城、化州六縣,具有行政核心地位。因此高州成為粵西的政治、文化和商貿中心。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到清代形成所謂“九街十二巷”的格局。騎樓的出現是在晚清和民國初期。清末年間信宜鎮隆大路街的馬來西亞僑領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大街中段開設“綿綸泰”商行,帶有典型的南洋風格,這就是高州最早的騎樓,此後其他街道商鋪紛紛仿效。
南華路之名起源於民國,在此之前稱金華街、故衣街。南華路的南段實際是過去城門外的南關,是南下雷州、瓊州以及西去廉州、欽州的唯一通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貿繁集之地。根據民國茂名縣誌稿記載,民國十九年“將城廂內外街道開闢為馬路以聯絡交通”,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縣長黃秉勛原擬由故衣街直通後街開闢為中華路”,后因故“乃僅完成故衣街一段由南門口起至十字街止,遂定名為南華路”,抗日戰爭時期拆除了城牆,並在南門口延接上此前興建的南關路上街,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鱗次節比的南華路騎樓街。
在民國初至抗日戰爭爆發這個時期,高州城商業經濟發展很快,尤其是南路行署的設立,更帶動了高州城的繁榮,可謂達到空前的鼎盛,南華路也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商業街區。現在的南華路依然保留了這麼一種商業居住的模式,經營內容與繁榮景象依然可考。北段主要以經營批發為主,形成了商業批發一條街,批發的商品應有盡有。南段更加貼近居民生活,有經營各種日用品的“士多”,有為居民服務的理髮店、提供簡單裝修服務的裝飾材料鋪等。還有作為特色經營的紙紮品等傳統祭祀的用品店一批。眾多老字號店鋪商號名稱依稀可見,頑強地向世人昭示著昔年的興盛。

建築形態


南華路的騎樓,單座的多為二至三層,個別達到四層,騎樓底的高度一般是4米。主要特點是面寬較窄,一般 是一間,只有個別家族式大建築由於佔地多才可能做到三間。而進深很大,最少都有十五、六米,一般都在三十米左右。進門后是一個敞廳,二樓以上中間留空,屋頂上開漏窗,使廳堂顯得寬敞明亮。廳後為第一進房,後面有小天井和樓梯間,再往後為第二進、第三進房間,廚房衛生間等一般設在最後一進。多數由於臨街的底層用來做商鋪,所以就在旁邊開個窄小的通道,直達後面。過去民間有“豬籠屋”的講法,就是指這種進深特別大的騎樓民居。
建築上採用的仍然是傳統的磚木結構,但也有部分使用了西方傳入的鋼筋混凝土。最突出的裝飾還是在樓身和樓頂的立面上。騎樓建築風格是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的混合,在傳統嶺南建築的基礎上加上流行的仿歐裝飾符號,主要體現在窗拱券、女兒牆、陽台等。騎樓建築臨街兩邊牆面的都飾有或弧圓或尖頂的拱券,一是底層券柱形成的柱廊,二是在二層腰檐位置設外凸的裝飾性倚柱,這類柱子不承重,多為方形,柱頭為外凸折線形,線條流暢、工藝精美。女兒牆(又稱擋水牆)的裝飾,更是騎樓臨街牆面造型的精華部分。或用寶瓶欄桿造型,或用巴洛克式的曲線山花,或用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的淺浮雕,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街道兩旁的連綿騎樓,遮風擋雨,開闊實用,在空間藝術、視覺藝術等方面,獨具嶺南藝術特色。
此外騎樓的形態為上樓下廊,具有獨特的功能,首先是居住,騎樓起到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其次是商貿活動,連續的走廊也為客人提供了自在閑適的購物環境。再有這種騎樓也在日常生活中衝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的地方,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許多老高州就清楚的記得一到晚上,居民們在騎樓下品茶聊天,其樂融融的景象。小孩上學放學穿行在這騎樓底下,那份安全與舒適與現代街道可謂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