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

張愛玲遺作

《少帥》是張愛玲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寫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中,張愛玲承繼含蓄蘊藉的古典小說傳統,以一貫擅長的如工筆畫般的細膩筆觸,講述了在“荒廢、狂鬧、混亂”的大時代里,少帥和趙四小姐似真如幻、無望而又亘古如斯的愛情故事。

內容簡介


《少帥》中的故事是張愛玲以1925年至1930年正值軍閥時期的北京為背景,十三歲的周四小姐(以趙四小姐為原型)戀上了瀟灑的少帥(以張學良為原型)。在一次帥府宴會中,少帥主動贈予周四小姐一柄扇子。兩人的傳奇由此開始。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
故事起意於1956年,當時張愛玲剛移居美國,希望借英文寫作打進美國市場。極為重視歷史細節的張愛玲為此多方搜集資料,1961年10月遠赴台灣搜集寫作材料,“1961年張愛玲去台灣希望採訪張學良,當時張還被軟禁,這一採訪要求沒有被允許。”宋以朗說,後來小說寫了一段又放棄了,原因大概是,“這個小說除了人物複雜外,也有弊端,因為事實無法避免,若將小說人物改成負面,會涉及誹謗。同時,張愛玲希望寫成愛情小說,對她來說,寫作方式是從細節入手。可寫《少帥》,她無法知道細節,很多事情不清楚,硬著頭皮來寫很困難。所以就放棄了。”1962年3月回美后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查閱大量參考資料。有了多年的醞釀儲備,她很快動筆寫作,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可見重視之甚。
成書過程
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先生介紹說:“《少帥》是張愛玲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寫的一篇英文小說,當時是沒有出版的,她跟朋友提過,但沒有人看過。張愛玲1995年在美國去世,去世之後她的遺物被寄到香港給我爸爸媽媽,《少帥》是其中一個英文打字稿。當時我爸爸媽媽也不知道怎樣去處理它。1997年,我媽媽將張愛玲的一部分英文書信和打字稿捐給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其中就有《少帥》英文稿。從1997年到2010年,英文稿放在南加州大學,沒有其他研究者做過任何工作。到了2007年我開始處理張愛玲文學遺產的時候,發現傳記里提到她上世紀60年代寫過一篇《少帥》,可能有關張學良的故事,可是沒有任何具體解釋。到了兩年前我開始考慮《少帥》需要中文譯本。我最後決定出版英文版跟中文版,也就是今天的《少帥》。”
《少帥》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是張愛玲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愛情為藍本創作的英文小說,而這部作品只有七章,是未完成的狀態,故事並沒有完整的結局。50多年後,《少帥》由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馮睎乾和鄭遠濤共同整理出版,三人各司其職,分別進行主編、考據和翻譯的工作,總共耗時3年,最終讓《少帥》得以面世。
《少帥》全篇只有三萬多字,篇幅並不長。
出版過程
《少帥》這短短三萬中文字的小說,從張愛玲產生寫作的想法到最終出版,竟經歷了半個世紀。張愛玲1955年赴美,1956年產生寫作《少帥》的念頭,但是真正進入創作卻是1963年。
張愛玲在1964年寫給朋友的一封信里說道,三年來她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個小說為中心。然而,原來設想寫到西安事變的《少帥》,最後只寫了七章,剛好寫到了張學良到了南京。
這部未能完結的小說,是由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發掘的,從父母宋淇鄺文美手中接過重任后整理出版的。宋以朗幾乎以按每年推出一本張愛玲遺稿的速度來進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邊城》(2008年)、《小團圓》(2009年)、《張愛玲私語錄》(2010年),《雷峰塔》、《易經》(2010年)、《異鄉記》(2011年)。2014年9月,《少帥》出版。
《少帥》是張愛玲用英文創作的小說,打字稿總共有81頁。
被張愛玲輕視的英雄
很少有作家像張愛玲這樣勤奮,死後還不斷有新作問世。2009年,在其去世15年後,小說《小團圓》首次面世。上個月,她的小說《少帥》繁體版在台灣首次出版,簡體版則正在中國大陸緊鑼密鼓地運作。
《少帥》寫於1963年,當時張愛玲住在舊金山。她準備用這本書打開美國市場,扭轉自己的運氣,所以用英文寫作。只是,因書中繁多的中國人名字與複雜的歷史背景,她的經紀人對初始的幾章評價不高,這使張愛玲的寫作信心大受打擊,加之對男主人公張學良也漸失興趣,她遂就此擱筆。
半個世紀后,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宋以朗將《少帥》整理出版,並由青年譯者鄭遠濤翻譯為中文。
《小團圓》與《少帥》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沒有寫完,且張愛玲生前也沒有讓其“出生”的想法。
作為未成品,《少帥》更顯刺目。從內容看,故事從1925年開始,只講到了1930年,無論是對於兩個主人公的愛情長跑,還是張學良漫長的一生來說,這都只是剛開了個頭。從字數看,僅有3萬餘字,出版者不得不使用17幅插圖將篇幅撐到97個頁碼,同時附上100頁英文原稿,再加上90個頁碼的導讀文章,才讓這本書有了定價98港幣的理由。
不過,可以預料,這杯文學雞尾酒仍會大賣。原因很簡單,張愛玲是個偶像級作家,只要是她的文字,張迷們都願意為之解開腰包,這情形與《小團圓》的市場反應不會有什麼兩樣。
《少帥》以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為原型,寫他們的愛情故事。兩人的情戀細節,自然來自虛構,但故事中作為背景出現的其他人物及事件,均有據可考,具有高度的真實性。

創作方法


據宋以朗介紹,張愛玲的《少帥》,用英文寫作,原稿共81頁,共2萬多個英文單詞(翻譯成中文共三萬七千多字),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文章未提及“張學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帥來代替。據稱,當時張愛玲給賴雅和另一朋友看,他們看了都喊“救命”,因為裡面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如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等。但是宋以朗也表示,為了避免麻煩,張愛玲還是對真實歷史人物名字作了一些處理,“不是原名,但是讀者一看就知道是誰。這種做法也是張愛玲從她非常喜歡的作品《孽海花》里學到的。”

作品鑒賞


學者止庵認為,張愛玲擅長寫愛情,女主人公都比較偏成年,而《少帥》中的周四小姐卻是個少女,“她要寫出小女孩獨特的心理變化,她把握到了什麼,又喪失了什麼,這一類題材她之前沒有寫過。”在張愛玲所有作品里,《少帥》肯定不是她最好的,但彌補了一定空白,或者說拓展了她的文學視野。
張愛玲在美國生活了三十多年文學遺產繼承人宋以朗先生說:“英文的《少帥》,如果你沒跟我說這是張愛玲寫的,單是一篇英文小說來說,是非常難看的。對一個只懂英文不懂中文的人來說,這裡邊一些句子看得莫名其妙。我舉一個例子,她講的一男一女在床上做什麼?鴛鴦交頸,外國人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鴛鴦交頸,什麼是魚水之歡。美國人一定不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可是如果你告訴我,現在看的《少帥》是張愛玲寫的,我會發現這篇小說是非常有趣,因為我看過張愛玲的其他作品,可以明白裡邊很多地方她想說什麼。”宋以朗稱,特別是他看到張愛玲的書信裡面提到,她寫《少帥》很艱難,結果最後寫得很“投入”,“周四小姐後邊其實是她自己,這就變得非常有趣。”
陳子善:我認為,當代文學史應該有一個新的門類脈絡——就是華人的第二語言寫作。在這個脈絡裡面,《少帥》是應當被提及的,或者是必須被言說的。當然還包括張愛玲的其他作品。但現在文學史的問題是,自從1949年以後,華人作家創作的外文作品實際上是被忽略的,包括林語堂在1949年以後創作的英文作品。

作者簡介


張愛玲
張愛玲
張愛玲(1920-1995),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以一系列小說震動文壇,代表作有中篇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燼餘錄》等。1955年到美國,創作英文小說多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享年七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