縛雞行
縛雞行
《縛雞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捉放家雞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對雞蟲命運的憐惜之意是不堪人世紛爭擾攘的心境的折影。詩人由雞啄蟲、人縛雞這樣無關緊要的是非得失問題而陷入沉思之中,而且使全詩的理趣定味更加濃郁。此詩語言淺顯易懂,以議論入詩,其意頗遠。
縛雞行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⑴喧爭:吵鬧爭奪。
⑵食蟲蟻:指雞飛走樹間啄食蟲蟻。
⑶斥:斥責。
⑷得失:指用心於物。無了時:沒有結束的時候。
⑸山閣:建在山中的亭閣。
小奴綁縛了雞子預備上市出售,雞兒被縛急了正喧叫掙扎不停。
家裡人最討厭雞兒食蟲又啄粟,未想到雞兒賣出難逃宰烹厄運。
昆蟲雞子與人有什麼厚薄可言,我責備那小奴快解繩放雞一命,
啊,雞與蟲的得失無終無了啊,我倚樓閣注目寒江而思潮難平。
此詩當是大曆元年(766)冬西閣所作。詩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際,至玄肅兩代的宮廷政變,下至大小軍閥割據、爭奪。他逃難棲身四川,數經戰亂,歷盡滄桑,詩人自不免鄙視這人世間的作為,而以雞蟲為喻,創作了這首詩。
詩人於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僕人正在捆雞,要拿到市上去賣,而雞被捆得著急,邊叫邊掙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議。“相喧爭”三字,將小雞人格化,使縛雞這個細節充滿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詩人一詢問,原來是因為家中的人怕雞吃掉螞蟻之類的小蟲,有傷生靈,所以要賣掉它。然而詩人仔細一想:雞賣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殺的厄運嗎?為什麼人對蟲子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報以刻薄呢?詩人對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僕人解縛放雞。然而詩人再仔細想想:放了雞,蟲蟻不是又要遭受災難了嗎?反覆想來,實在沒有萬全之策,於是只好倚靠在山閣上,注視著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東去,遠處是迷濛的煙靄,一片蒼茫。詩中似乎表現了一種道家的思想。據《莊子·列禦寇》:“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因而,有道家思想,但似乎又有佛家的思想。
當時,天下戰亂已久,國家和人民都陷於苦難中,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杜甫雖有匡時濟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無力正乾坤”。蕭滌非先生說:“感到‘無力正乾坤’的詩人是很難做到飄飄然的。白居易有這樣兩句詩:‘外容閑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誰得知?’我以為這對於我們理解杜甫這一貌似達觀的形象很有幫助。”(《杜甫詩選注》)可見詩中仍然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深切關心,流露了對國家、人民的憂慮,在計無所出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苦悶心情。
此詩的別緻之處,還表現在語言上。杜詩語言的基本風格,是千錘百鍊而嚴整精工,但此詩語言卻平朴自然,採用散文化的句法,顯得平易順當。“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如同當面交談,親切動人。這與表現細小的生活情節,與抒發表面看來輕鬆的感情,是極為適宜的。
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引了李德遠的擬作《東西船行》進行比較:“‘東船得風帆席高,千里瞬息輕鴻毛。西船見笑苦遲鈍,流汗撐折百張篙。明日風翻波浪異,西笑東船卻如此。東西相笑無已時,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詩語意極工,幾於得奪胎法。但‘行藏任天理’,與‘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語耳。”很多論詩家都看重此詩的結句,因為此詩最純之處就在於結句。一是在結尾處故意採用逸宕手法,由議論而轉入寫景,使得篇末產生變化,通篇由平實入空靈,搖曳生姿;二是將上面所議論的內容突然收起,將欲盡未盡之意如鹽著水般地化入景中,有很多品味和領悟的空間,從而引發出深沉的思考,顯得含蘊無窮,韻味悠長。《東西船行》的結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與“注目寒江”同日而語,就在於已經把道理說盡,沒有回味的餘地。
宋·范公偁《過庭錄》:杜子美詩云雲,至於實下虛成,亦何可少也。······此蓋為《縛雞行》之類,如“小奴縛雞向市賣”云云,是“實下”也;末云:“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是“虛成”也。蓋堯民親聞於小宋焉。
宋·洪邁《容齋隨筆》:此詩自是一段好議論。至結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明·鍾惺《唐詩歸》:讀此數語,覺放生多事,達甚。慈悲中生出寂悟。
明·王嗣奭《杜臆》: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殺,見雞食蟲蟻而憐之,遂命縛雞出賣。見其被縛喧爭,知其畏死,慮及賣去遭烹,遂解其縛,又將食蟲蟻矣。雞得則蟲失,蟲得則雞失,世間類者甚多,故云“無了時”。計無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閣”而已。
清·金聖嘆《杜詩解》:此首全是先生借雞說法。前四句借《孟子牽牛章》“牛羊何擇”演成妙義。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句句轉,張、王、元、白具體而微。
清·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齊物之旨。蔡正孫曰:《步里客談》云:古人作詩,斷句輒旁入他意,最為警策。如老杜雲“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是也。黃魯直作水仙花詩“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亦是此意。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宕開作結,妙不說盡。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張遠云:大有“螻蟻何親,魚鱉何仇”意。愚按:結語更超曠,蓋物自不齊,功無兼濟,但所存無間,便大造同流,其得其失,本來無了。“注江倚閣”,海闊天空,惟公天機高妙,領會及此。
清·楊倫《杜詩鏡銓》:張、王、元、白皆學此而不能到。結語有舉頭天外之致。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鍊,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