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農田水利學的結果 展開
農田水利學
學科名
農田水利學是一門研究農田水分狀況和地區水情變化規律及其調節措施的科學。“灌溉與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對本課程的一般命名,我國習慣稱為“農田水利學”,原蘇聯稱為“水利土壤改良”。
1.研究農田水分狀況及其調節措施 農田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調節農田水分狀況的措施是灌溉與排水。
(1)研究農田水分、鹽分運動規律,以及與作物生長的關係;
(2)研究不同地區灌溉工程形式及其規劃設計方法;
(3)研究灌溉與排水工程的管理方法。
2.研究地區水情及其調節措施
地區水情是指地區水資源的數量、分佈情況及其動態。調節地區水情的措施有:
(1)蓄水保水措施
(2)地區間調水、排水措施
總量並不豐富,人均佔有量更低。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有量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銀行連續統計的153個國家中居第88位。
地區分佈不均,水土資源不相匹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只佔全國的36.5%,其水資源量佔全國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3.5%,其水資源量僅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
年內年際分配不勻,旱澇災害頻繁。大部分地區年內連續四個月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連續豐水或連續枯水年較為常見。
課程閱讀:水資源的節約和利用
夏商時期,黃河流域就出現了“溝洫”,即兼作灌溉排水的渠道。
隋、唐、宋時期,中國農田水利進入鞏固發展時期。太湖下遊興建圩田、水網,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放於;同時水利法規漸趨完備,唐有《水部式》,宋有《農田水利約束》等。
元、明、清時期,農田水利進一步發展,明天啟年間,《農政全書》問世,書中記載了我國農田水利史;《泰西水法》為我國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的最早述著。
19世紀末,西方灌溉與排水技術在中國開始應用,20世紀30年代,陝西省建成涇惠、渭惠、梅惠等大型自流灌區。
建國后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礎設施。據2003年末統計,全國水庫從解放初的20多座增加到85153座,全部水庫總庫容 5658億立方米。
累計加固新修堤防27.87萬公里,全部堤防保護耕地面積 65813萬畝,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的防洪工程體系。
全國供水能力從10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5800多億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量達到470億立方米,供水普及率為96.8%。
萬畝以上灌區處數 5729處,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 37866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從2.4億畝發展到8385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 29164萬畝,基本形成全國農田灌溉總體格局。
水土流失治理面積 89.71萬平方公里。
1.防洪能力低,洪澇災害嚴重。我國是世界上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70%的固定資產、44%的人口、1/3的耕地、數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工礦企業都位於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區,受洪水威脅嚴重。現有防洪工程體系仍然較為薄弱,江河防洪標準仍然偏低。攔蓄洪工程建設不足,且有40%的水庫帶病運行,非工程措施體系不健全,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嚴重滯后,缺乏靈活運用的基本條件,啟用困難。
2.乾旱缺水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我國降雨時空分佈不均,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少,水資源分佈與耕地、人口、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區乾旱缺水嚴重。由於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供水工程建設嚴重滯后,部分地區水資源浪費與水污染嚴重,水供需矛盾不斷加劇。21世紀以來,全國每年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面積達3.7億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2000年,我國發生大面積乾旱,全國累計受旱耕地面積達6億畝,糧食減產約450億公斤。灌溉工程管理工作也比較薄弱,重建輕管的問題尚未從根本上扭轉,管理粗放。部分工程配套不齊全,有些工程老化失修嚴重,灌溉效益衰減。
3.水土流失嚴重,水環境不斷惡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38%。水土流失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嚴重,土地貧瘠,生態環境惡化,工程效益衰減,加劇了洪澇乾旱和風沙災害。根據水質監測統計,全國廢污水年排放量達600多億噸,其中近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水域。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全國地下水超采嚴重,已形成了部分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