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壺鎮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轄鎮
蓬壺鎮位於永春中部,素有永春的“次中心”之稱,是一個歷史文化名鎮與商貿重鎮。蓬壺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像一片湖泊,故早稱毗壺、肥湖。因其山清水秀、風光如畫、民風淳良,酷似蓬萊仙境而得名蓬壺。
蓬壺鎮總面積81.3平方千米,總人口70521人(2017),轄有22個行政村,1個場,泉德線、福三線兩條省道交匯貫穿境內,有“三通萬里金三角”之譽。
2019年10月,蓬壺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最早建制於隋朝開皇9年(公元584年)。
1955年置蓬壺區,1958年設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改鎮。
蓬壺三角街
蓬壺雙溪口
作為泉州市首批市級試點小城鎮,蓬壺鎮當年就先後投入6億多元建設聚星商住大廈、聚星酒店、維港酒店、文明景觀大道、小流域治理和蓬八公路拓寬提級等59個項目,鎮區面貌煥然一新。,全鎮總面積81.3平方公里,人口68500人,轄有22個行政村,1個場,全鎮居民通行閩南方言。泉德線、福三線兩條省道和建設的泉三高速公路交匯貫穿境內,有“三通萬里金三角”之譽。古時,永春西部、德化、泉州、大田、三明、永安等地的商賈雲集於此,如今,每逢一日的“墟日”,仍可讓你體會昔日商貿重鎮的風采。
永春三中
200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7.88億元,農業總產值1.6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5942元,被評為福建省100強鄉鎮。
食用菌,花卉,早鍾六號枇杷是蓬壺鎮三大支柱農業產業。
花卉
桂花
蓬壺鎮現有桂花樹30多萬株,桂花苗圃300多萬棵,經紀人網上交易平台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桂花交易市場,仙嶺一位居民通過網路交易平台銷售一株桂花價值高達34萬元。
食用菌
蓬壺鎮是全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有草菇,蘑菇,鮮菇,金絲菇等。
枇杷
蓬壺鎮是全縣最最早最大的早鍾六號枇杷基地。
水果
蓬壺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81.6毫米,氣候溫和,具有夏長秋短的特點,農林果產品資源豐富,擁有“早鍾六號”枇杷,琯溪蜜柚,蘆柑,荔枝,龍眼等名質水果。食用菌,花卉,早鍾六號枇杷是三大支柱農業。
特色小吃
蓬壺鎮
蓬壺肉羹湯
蓬壺鎮
蓬壺肉羹遠遠馳名,參加縣政府市旅遊局舉辦的“永春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評選活動,選送參賽的蓬壺貢糖,蓬壺鼠粬龜被評為永春十大小名吃。蓬壺肉羹湯不僅經濟實惠,還味道鮮美。炸粿,炸豆腐乾也是非常不錯的。
食用菌
食用菌產業發達是全縣最大的食用菌之地,有草菇,蘑菇,鮮菇,金絲菇等。
泉德線、福三線兩條省道和建設的泉三高速公路交匯貫穿境內,有“三通萬里金三角”之譽。
基礎設施
蓬壺夜景
環境的美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搬到蓬壺鎮區居住。蓬壺鎮鎮長鄭維澤說:“鎮區條件好了,人氣也更旺了,目前蓬壺中心幼兒園和一所私立幼兒園生源都處於飽和狀態了。”為了滿足就學需要,蓬壺鎮在去年完成7幢1萬多平方米教學樓建設的基礎上,還將按照12個教學班的規模新建蓬壺第二幼兒園,投入500萬元建設壺中小學。不僅生活環境要好,還要讓群眾的生活更加殷實。”蓬壺鎮黨委書記鄭興波說,良好的主導產業不僅有利於吸納聚集農村人口,形成小城鎮發展的雄厚財力基礎,而且將決定小城鎮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方向。
工業企業曾經是蓬壺鎮的“短板”,為此,蓬壺鎮除了運用好縣裡“飛地工業”政策外,還根據自身實際建設了1000多畝的工業園,目前已有源福祥衛生用品、福建恆燁輕工、旭晟服裝織造、天綠木業、志和食品等5家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入駐。
電力
全鎮現有水電站30座,裝機容量近4000千瓦,年發電量1400多萬度,實現了農村生活電器化;先後完成5000門電話擴容,興建了支局郵電大廈和行動電話發射塔,村村通上了可直撥國內外的程式控制電話;三效線、福三線、泉德線穿鎮而過,境內村村通公路基本實現道路硬化,一個干支銜接、四通八達的鎮村交通網路已形成;在供水方面,共投入500多萬元創建日供水5000噸的自來水廠,全鎮安全衛生飲用水達100%。集資1億多元建成的新集貿市場和舊街的拓改使蓬壺的投資環境日趨完善。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93平方公里擴展為5.93平方公里,各村因地制宜繪製新村藍圖,鎮容村貌煥然一新。
蓬壺醫院住院部
永春三中
衛生服務體系健全,中心衛生院經擴建改造已晉陞為一級甲等農村醫院;初級衛生保健達到省級標準,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鎮區開展移風易俗與禁炮、文明競賽活動,創建文明安全小區,1998年被評為省級衛生鄉鎮。
蓬壺鎮
蓬壺鎮
百丈岩
蓬壺鎮
百丈岩,相傳為馬氏仙姑修道坐化之所。寺廟初建於宋代,主奉馬氏女,俗稱馬氏仙媽。據民間傳說,宋朝馬氏女入山修鍊,為貧苦百姓治療疾病,其德感天動地,坐化后當地民眾塑像建廟,奉以香火,寄望仙姑廣佑眾生。歷經900多年的風雨滄桑,馬寺供奉的馬氏仙姑是閩南罕見的肉身佛,而馬氏信仰隨華僑下南洋,走出國門,在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廣為流傳。
許多遊客善信不遠千里到百丈岩,或攬勝吟詠,或向仙媽佔香許願或占夢祈福,以求事業有成,平安康泰。民間流傳著許多祈求仙夢並得到驗證的故事。每年中秋佳節是朝聖的高峰期,至時,海內外遊客蜂擁頁面是至,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許多遊客佔香求夢,席地而眠,希望得個吉祥好夢;有些則通宵達旦,賞月談天,品賞桃源夜景。正是天上月圓,仙鄉夢好,人神和洽,家國長春。
仙洞山
仙洞山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美山村,古稱瑞峰、陳岩山,海拔580米,位於蓬壺鎮之西北面,距鎮政府駐地約2公里之間,距永春縣城27公里,距泉三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僅4公里,交通便捷。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是一處集朝聖、避暑、森林浴,名勝景觀,歷史人文探幽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蓬壺鎮
來鶴台
普濟寺
蓬壺鎮
上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兩旁為其弟子文殊和普賢,後堂為觀音,主殿兩側為十八羅漢,下殿左右兩廂塑有四大天王,下院則有鐘鼓樓列於兩邊。主建筑前有半圓形的月池,內有二龍吐霧,靈氣頓生。
若在普濟寺小住,晨起看日出,天邊雲彩變幻多姿,唯仙洞山靜若聖者,浮想聯翩;日落在此打坐,看西天喜奏黃昏頌,普濟寺緘默怡然,有松濤泉鳴貫耳,如入一方凈土。
馬跳天險
馬跳峽位於蓬壺鎮西北部,是晉江東溪的發源地,又是永春地形,氣候的分界線:馬跳內多高山峻岭,比較寒冷,馬跳外多低丘盆地,四季如春。
馬跳峽峽谷阻隔蓬壺和呈祥、錦斗兩地,是一處自然天險,地理位置非常險要,為福建南北交通要道,亦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譽稱“永春的劍門關”。
晉江上流桃溪主流經蓬壺龍潭而下,流到馬跳橋進入峽谷,湍流三彎三曲約400米長(其間歷經三層潭淵),到“一夫關”下(今馬跳二級電站蓄水壩下),自入口到此處的溪水水平落差達35米。谷底狹窄如梯,風寒水冷,浪聲如雷。越出一夫關外,景物豁然開朗,溪水漸轉平緩,但仍奔行於峽谷之中,長700米。
古時附近建有要寨、關口、驛站,在絕壁之中架有棧道。馬跳古棧道稱蕭公路,相傳是唐代蕭氏父子鑿壁為羊腸小道,路口題刻“一夫關”三個大字,體現“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特點。宋代陳知柔造“高騫石橋”,羅氏造雨亭。
有趣的是,峽谷兩岸,有兩塊大岩石相對而峙,一塊印著四個馬蹄跡,一塊印著兩個馬蹄跡,傳說是宋代名將楊文廣平南時騎馬跳峽留下的,所以這地方稱為馬跳峽。
蓬壺鎮
解放后,因開拓漳泉公路,不少古迹被毀,如“一夫關”、“馬蹄跡”、“古棧道”、“古橋”等。現景點有:峽谷、深潭、一級電站、蝙蝠洞等。
三角街
位於永春縣蓬壺鎮的三角街,具有獨特的閩南風格,是全省唯一的叉型布局的騎樓式建築群,堪稱民國時代閩南地區集鎮建築中最科學而美觀的傑作。
蓬壺地處永春縣東半部和西半部的分界點,是著名的千年古鎮,歷史悠久,人口眾多,交通便利。民國時期,盤踞泉州、莆田的地方軍閥頭目陳國輝(南安人)為了鞏固和發展武裝勢力,特別重視興建永(春)德(化)公路、沿線橋樑以及各地集鎮的街市。1930年,他看中蓬壺雙溪交匯處埔兜坂的雙溪口有一片荒雜地和沙灘適宜建新街,就請工程師設計好圖紙,強迫蓬壺各姓族長、豪紳交納稅款,攤派建店任務。於是按圖紙統一規格施工,1932年竣工啟用,從此形成20世紀中後期蓬壺僑鄉的經濟、貿易、文化中心。
該街整體近乎三角形,故名三角街。主街依地形和交通需要呈三叉形(丫字),三條街的出入口各通往一個方向,向南通往達埔鎮的街道稱為“蓬達路”,向東通往蘇坑鎮的街道稱為“蓬蘇路”,向西北通往錦斗鎮的街道稱為“蓬錦路”。永德公路穿過蓬達、蓬蘇路。三條路口比街心稍高,寓含中庫聚財之意。當年的規劃設計,頗具科學性與前瞻性。一是三條街道的走向與蓬壺地理特點相符;二是建築材料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石料、黃土、石灰、木材來源充足;三是建築風格有科學性和僑鄉特色。一般店面寬16尺,深54尺,高36尺,公巷寬14尺。店面統一為三層騎樓式建築,第三層有小陽台,高低適宜,店口避雨廊寬8尺,有方形磚柱支撐,門窗則隨房主喜歡有中式、西洋式。街中道寬33尺,排水溝各1.5尺(以上均魯班尺)。每路各放2個公巷,以便通行。街后鑿三口水井,利於生活飲用和防火。街道全長360米,店面起初設計120間,後來增加到136間,外觀整齊壯美。它是福建省少見的至今保存完好的舊街建築之一。
2019年10月,蓬壺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