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

廣東省汕尾市下轄區

城區,全稱為中國廣東省汕尾市城區,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東連汕頭、潮州,西接惠州、深圳,毗鄰港澳,現轄3個鎮、4個街道,總面積302.11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人。 

城區陸路東距汕頭160公里,西距深圳120公里,水路距香港81海里,接壤太平洋國際航線,是連接粵東、珠三角與港澳的重要通道,是粵東沿海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城區歷史悠久,自遠古時代開始便有先民居住,保留著中原文化、潮汕文化、甌越文化的人文傳承,媽祖文化和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以及汕尾漁歌形成獨特的民俗風情。 

2018年,城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18.5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38.24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9.03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51億元,增長9.8%。

歷史沿革


秦至漢初,汕尾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置東官郡,海豐縣屬東官郡。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東官郡與梁化郡等並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
1988年1月7日,設立汕尾市(地級)和汕尾市城區,以海豐縣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域。汕尾市政府駐汕尾市城區(原汕尾鎮)。
1993年析出田乾和遮浪兩個鎮另設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行政區域仍屬城區)。此後,汕尾市市城區轄4個鎮和鳳山、新港、香洲等3個街道(由原汕尾鎮析立)。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城區轄3個鎮、4個街道,汕尾市城區政府駐地於香洲街道香城路。
廣東省汕尾市城區行政區劃表
行政單位下轄地區
香洲街道
新區社區、中區社區、園林社區、新瑤社區、城南社區、東興社區
新城社區、城西社區、后徑社區、興祥社區、新興社區、西興社區、西洋村、梧桐村
新港街道
立新社區、海港社區、海濱社區、新園社區、金海社區
東風漁業村、前進漁業村、新港村、芳榮村、紅衛漁業村
鳳山街道
聯興社區、文亭社區、鳳照社區、安美社區、鳳翔社區、鳳苑社區、濱海社區
鹽町頭社區、奎山社區、香洲社區、新林社區、小島漁業村、蘆列坑村、革新漁業村
馬宮街道馬宮社區、深漁村、鹽町村、浪清村、新北村、長沙村、金町村
捷勝鎮
東門社區、南門社區、西門社區、北門社區、南門外村、石頭村、聯星村、石崗村
五愛村、沙角尾村、聯安村、大流村、埔尾村、牛肚村、前進村、沙坑村、東坑村、軍船頭村
紅草鎮
紅草社區、埔邊村、西河村、五雅村、青山村、光明村、三和村
南汾村、拾和村、徑口村、梧圍村、海梧村、亞洲村、辰洲村、新村
東涌鎮
品清村、東石村、新湖村、新地村、赤古村、洪流村、石洲村
寶樓村、新安村、新民村、民進村、民群村、安華村、龍溪村、東涌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區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位於東經115°10’~115°37’,北緯22°36’~22°54’,東臨碣石灣與陸豐市金廂相望,北與海豐縣接壤,西隔麗江與深汕特別合作區鮜門對望,南瀕紅海灣。總面積302.11平方千米。 
城區
城區

氣候

城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1.1℃,年平均最高氣溫38.5℃,年平均最低氣溫1.6℃,境內雨量充沛,最高降雨量為475.7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029.6毫米。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地貌

城區由於歷次地殼運動褶皺、斷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響,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複雜地形地貌。汕尾位於蓮花山南麓,其山脈走勢為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蓮花山脈由閩粵邊界的銅鼓嶺向東南經汕尾跨惠陽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為北部高丘山地,山巒重疊,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拔1337.3米,位於海豐縣西北境內;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為台地、平原。全市境內山地、丘陵面積佔總面積的43.7%。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

城區資源豐饒,有傳統漁場3萬平方公里,盛產鮑魚、龍蝦、石斑鯧魚、海膽等100多種優質高檔水產品,沿海灘塗10萬畝,適宜開發對蝦、鮑魚等海養基地。 

水果資源

城區物產豐富,境內盛產荔枝、龍眼、芒果等優質水果。 

礦產資源

城區境內主要的礦產資源有錫、鋯、鎢、石英砂玻璃砂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城區人口共有8.15萬戶,總人口39.0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0.24萬人,女性人口18.78萬人,農業人口16.24萬人,城鎮居民22.78萬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8.58億元,增長8.1%;農業總產值38.24億元,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03億元,增長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51億元,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67.53億元,增長2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4億元,增長16.8%;三次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20.2:29.9:49.9。 

第一產業

2014年上半年,城區已辦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14個,帶動全區種植各類蔬菜25100畝,產量28865噸,產值9814萬元,分別比2013年同期增長2.03%、6.13%和1.96%。
2014年來,城區豐祺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示範基地總面積1.3平方千米、蔬菜種植面積0.42平方千米、標準蔬菜大棚0.16平方千米,年產黃瓜、苦瓜、番薯和大眾葉菜等2500噸以上。該合作社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實行無土栽培,加強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形成集種養和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綠色生態基地。
捷勝鎮沙角尾、石崗、石頭、牛肚、沙坑、東坑等6個沿海村,有漁船420艘,1314噸位。2006年水產品產量達到近9000噸,其中鮑魚產量256噸,2006年,總投資1000萬元,佔地面積0.03平方千米的健泰鮑魚場相繼投入建設並部分投產。
2018年,城區農業總產值38.24億元,增長4.7%; 

第二產業

2014年,城區工業總產值達183.05億元,同2013年比增長29.3%。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8.7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3.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59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2.6%。工業總產值增幅居汕尾市第一。
2018年,城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03億元,增長7.6%; 
第三產業
2013年,城區政府性基金預算總收入完成5103萬元。其中:完成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47萬元,上級追加政府性基金補助1603萬元,政府性基金預算2012年結餘收入3053萬元。全區政府性基金預算總支出完成1846萬元,收支相抵結餘3257萬元,全部結轉2014年使用。
2018年,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51億元,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67.53億元,增長2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84億元,增長16.8%。 

交通


2018年,汕尾市城區推動廣汕高鐵、汕汕高鐵建設,推動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擴建,推動工業大道西段、城北路、環城快速幹道、珠東快速路城區段等道路建設;確保汕尾大道中(西閘至埔邊)和海濱大道西及沿線區域無障礙施工;加快文明路、興華路、翠園街等綜合升級改造,打通金鵬路西段等10條斷頭路;紮實推進20條市區破舊道路修復改造工程;協助恢復汕尾至香港海上客運航線。 
城區
城區

社會


文化事業

2018年,城區投入2億多元,完善基礎設施和文化環境建設。關閉拆除一批碎石廠、洗砂場,取締拆除一批非法廣告設施、違章建築、亂擺攤點,整治整改一批廢品收購站、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單位和娛樂場所;加強交通秩序整治,落實交通安全“兩站兩員”,強化日常巡查監管,規範車輛停放,有效遏制交通亂象。發動全區志願者積極開展“創文”志願服務活動6036場次。構建“區級實踐中心鎮街實踐所村社實踐站”三級架構體系,設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鎮(街道)文明實踐所7個、村(社區)實踐站80個,建立善美講壇、惠民廣場、文化長廊、百姓舞台、文明驛站等225處,搭建理論宣傳、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健康體育服務等5個平台。 

教育事業

2018年,城區優化了學校布局調整,創新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撤併“麻雀學校”15所,交流輪崗校長及中層幹部20人、教師411人,學校結構、教師隊伍和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省政府正式授予我區“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稱號。 

醫療衛生

2018年,城區加快推進區醫療集團建設,構建“一中心、多支點、全覆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啟動全區居民免費健康體檢,建立居民健康電子檔案316313份。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家庭醫生常住人口簽約人數超14萬人,重點人群簽約人數超6萬人。實施集團總院醫療技術下沉基層分院幫扶試點工作,建立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全年上轉患者2763人次,下轉患者444人次,初步實現分級診療。 

基礎設施

2018年,城區推進產業、文化、人才、生態、組織等五個方面振興工作。完成廣東省下達我區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8283萬元,支出率達92.0%,位居全省前列。籌集貧困村創建新農村建設資金1.24億元,投入1.02億元。完成9個省定貧困村的村莊規劃編製和99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46個非貧困村每村配套100萬元同步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成建設生態宜居村7個;啟動建設“一村一主題公園”,開工18個、完成8個;推進“廁所革命”,建成公廁66座,完成“一村一廁”任務。 

文化


概述
考古發現,汕尾市城區沿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居住。隨著歷史的步伐,這裡曾迎來秦漢、南宋等時期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居民,他們攜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了佛、道文化。鳳山祖廟、關帝廟得道庵、白石庵、商代文化遺址、新石器時期生活遺址等名勝古迹、文物遺址使汕尾成為繼承、發揚、保留中原文化的重要地區。 
媽祖文化
媽祖於中古時期傳入汕尾,其象徵和平友誼的精神和救苦救難、扶危濟困的美德。因為昔日汕尾以漁為主,漁民四海為家,十分需要凝聚眾人之力戰天鬥地求生存。於是漁民崇拜媽祖,並以媽祖精神時時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逐漸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媽祖文化。 
戲劇文化
汕尾正字戲形成於元未明初。其唱腔道白均用“中原古音”,音樂屬於曲牌聯綴體,兼唱崑腔、雜調,風格古樸莊重、渾厚雄壯、文武豪放。
汕尾西秦戲講的是官話。聲腔以正線為本腔,兼唱西皮、二簧,共有34個板式,男女分腔共56種唱法,旋律古雅動聽。表演風格粗獷、豪放、激昂、雄渾、粗細兼工,舞美簡樸大方。
汕尾白字戲由潮汕南戲遺腔與汕尾民間藝術、地方方言融匯而成,白字戲音樂屬曲牌聯綴體,有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聲腔。 
民間文化
汕尾地靈人傑,人文薈萃,舞獅、舞龍、錢鼓舞和坐唱等民俗深刻地反映了汕尾的民間風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汕尾漁歌。 

旅遊


景點簡介
鳳山祖廟鳳山位於汕尾市汕城區東南面,品清湖畔,是粵東旅遊黃金海岸的主要景點。山上密密麻麻的長滿了相思樹,登上山頂又可把市區的風光和紅海灣的景象盡收眼底。
龜齡島位於捷勝鎮南面海岸對開海面。其周邊有牛皮洲、赤臘、鷹嶼、青嶼和撈投嶼等五個小島,它們與一些明礁相呼應成為島群。島群北面距陸地海岸1.8千米,主島面距陸地海岸3.17千米。距離國際海道亦只13海里,是廈門、香港、廣州航線的必經之地。
風車島施公寮村(別稱風車島),位於遮浪半島附近。島上風車群是廣東省內為數不多的風力發電群,風車高度約15層樓相當。
南澳半島遮浪島又稱南澳半島,地處紅海灣與碣石灣交匯處,位於遮浪,有粵東麒麟角”之稱,半島南端突出海中,形成兩個景色迥異的海區。
汕尾港汕尾港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的紅海灣內,歷來是粵東地區的重要外貿口岸和內陸物資的集散地,汕尾城區有27千米公路幹線直達,並與廣汕公路相通,每天有客運班車通往廣州、深圳、惠州、等地,運洋海鮮等貨物的專車,由海路可通往國內外各港口。
關帝廟關帝廟在汕尾市的30多座關帝廟中,顯得較為特別,它與碣石東南西北四座關帝廟一樣,是隨著明清時期碣石衛所制度帶來的海防文化民俗現象。
東涌民俗文化館東涌民俗文化館是由城區東涌籍的香港企業黃瑤先生捐資5000多萬元,歷時五載而建成的。該民俗文化館位於漂亮的品清湖畔,佔地1.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第一座建築規模較大的民辦民俗文化館。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30日,城區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