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無題一百首

唐代錢珝創作的五言絕句

《江行無題一百首》是唐代詩人創作的組詩作品,《全唐詩》將此詩收錄於錢起名下,又錄於錢珝詩。宋人考詩系遷謫途中雜詠,而錢起無謫宦事,而錢 珝有自中書謫撫州的經歷,認為錢珝是詩作者。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錢珝被貶為撫州司馬赴任途中所作的一組寫景詩,主要描寫長江兩岸的秀麗風光,同時作者也對中晚唐時期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損害表示深切的同情。

作品賞析


錢珝的《江行無題一百首》,是他赴撫州司馬任途中所作。詩人用五言絕句的形式,描寫著大江兩岸的美麗動人風光,連綴觀之,彷彿一幅萬里長江的巨幅長卷,生機盎然。這裡選擇第十二、四十三、六十八首進行賞析。
第十二首(“翳日多喬木”)是從江叟厭戰的談吐中透露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第四十三首(“兵火有餘燼”)則是從曉渡冷落的景象中含蓄地譴責了軍閥朱溫、楊行密等在長江流域混戰的罪惡,暗示出詩人的厭戰之情。這兩首詩歌的主題相近,而表現藝術卻不盡相同。
第十二首是詩人直接出場,錄其所聞;第四十三首則純屬客觀描摹景象。第十二首結句含意比較外露,但卻不是詩人直抒胸臆之辭;第四十三首的結句則非常含蓄,如果不聯繫首句“兵火”之語,幾乎使人不易覺察詩人對戰亂的譴責之情。由於在這兩首詩中詩人均以客觀抒情詩人的姿態出現,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詩境、詩情具有冷靜的客觀真實性,從而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第六十八首詩以“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作為開頭,隨手將題目中“江行”的意思鑲嵌在內,但沒有明說,只是從另一角度隱隱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寫作手法。“咫”是八寸。“咫尺”,形容距離極近。“匡廬”即指廬山。近在咫尺,本是極易登臨,說“不可登”,是什麼原因呢?這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廬山腳下,卻為風雨所阻,不能登山。“不可登”三字寫出了使人發愁的“風雨”之勢,“愁”字則透出了詩人不能領略名山風光的懊惱之情。“不可登”,不僅表示了地勢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與山崖之間隔水仰望的空間關係。詩人僅僅用了十個字,即道出當時當地的特定場景,下筆非常簡巧。
一般說來,描寫高山流水的詩歌,作者多從寫形或繪色方面去馳騁彩筆;此詩卻另闢蹊徑,以引人入勝的想象開拓了詩的意境:“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廬山為南朝佛教勝地,當時山中多名僧大師寄跡其間。這些往事陳跡,成了詩人聯想的紐帶。仰望高峰峻岭,雲霧繚繞,這一副奇幻莫測的景象,不能不使詩人浮想翩翩:那匡廬深處,煙霞洞窟,也許仍有六朝高僧在隱身棲息吧。此種跡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廬的神奇色彩。廬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詩人卻“只疑”佛窟高僧,可見情致的高遠和詩思的飄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極好,寫出了山色因雲雨籠罩而給人的或隱或現的感覺,從而使讀者產生意境“高古”的聯想。“只疑”和“猶有”之間,一開一闔,在虛幻的想象中滲入似乎真實的判斷,更顯得情趣盎然。
第六十八首詩以疑似的想象,再現了詩人內心的高遠情致。寫法上,似用了國畫中的“滃”寫技法,以淡淡的水墨來渲染煙霧迷濛的雲水,虛虛實實,將廬山寫得撲朔迷離,從而取代了正面寫山的有形筆墨,確可視為山水詩中別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作者簡介


錢珝,字瑞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人。《江行無題一百首》,是他赴撫州司馬任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