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溝村
北河溝村
北河溝村位於鳳城街道辦事處北2.5公里處,全村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3公頃。地處東經121°15′,北緯36°43′。東距李王莊2公里,西離鄧家村1.5公里,南與南河溝村相連,北與馬明庄為鄰。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其中糧田面積70.5公頃,果園2.3公頃,桑園0.7公頃,蔬菜大棚種植面積1.9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蔬菜、桃、蘋果、桑等。 2002年,全村有223戶,596人。有高、安、汪、楊、李、王、孫、辛、薛、馬、趙、榮、劉等姓,均是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高、安、汪、薛姓。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姓、安姓先後來此定居。繼之有汪、薛、李、王、楊等姓由外地遷來定居。因建村河溝之北,故命名北河溝村。
1942年9月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殘部從城裡逃竄,本村解放。 1945年5月一股日軍突襲新安村,本村教師高奎定、高祥軒在新安村被日軍殺害。 1947年11-12月國民黨第五十四師進攻海陽,盤踞鳳城35天,使地瓜未能收藏,全部凍爛在地里,各項物資損失嚴重。 1953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61年原與南河溝、馬明庄同為一個行政村,本年分設。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文教科技建國后,本村與馬明庄、鞠家莊、南河溝村聯辦小學。1956年,成立河溝完小。1976年實行民辦公助時,本村投資建校舍12間,有教職工6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6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半糧半菜度日。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5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收入15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760萬元,人均存款2500元。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4輛,大小拖拉機50餘輛,摩托車60餘輛,彩電140餘台,電話90部,電冰箱50餘台,洗衣機16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凹凸不平,住房全是草房,人均不足6平方米。1970年,村統一規劃建房。2000年,村民住房均為瓦房,並且寬敞明亮、街道平整。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8年底,村投資3萬多元,村民集資1萬多元,安上電燈。1979年,村投資7萬元修建大口井,解決了部分地的澆地用水。1989年,村投資3.5萬元,村民集資3萬元,建成自來水蓄水池,使村民用上清潔的自來水。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薛振升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後有高奎京、安鳳鳴、楊振福、馬振福等先後入黨,並成立了黨小組。1957年建立黨支部。2002年,全村有黨員28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薛振升、高奎經、安鳳鳴、安奎恆、楊益堂、汪新法、王秀平。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1年前,與南河溝村、馬明庄為一個行政村,村負責人先後為高奎京、於德民、趙守海。1961年,3個村分開后,本村設大隊管委會。1968年,大隊管委會改為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青年、婦女等組織。1999年,村民直選村委會,王秀平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薛振升、安鳳鳴、汪新祺、孫進喜、楊益堂、高經南、汪新法、高瑞光、安坤堂、王秀平、汪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