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諺語
中國民間有關天氣變化的俗語
天氣諺語又稱農諺,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各種有關天氣變化的俗語。天氣諺語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的產物。
天氣諺語又稱農諺,是以成語或歌謠形式在民間流傳的有關天氣變化的俗語。天氣諺語基本上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口述與筆記的歷史充滿韻文、軼事與諺語來指示明日天氣是天朗氣清還是風雨飄移。不論是要耕種的農民,貿易的商賈還是其他人,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已是成敗的關鍵。在水銀晴雨表發明以前,收集任何有關天氣的預測數據均是極為困難的。儘管有如天氣棒般可提供濕度變化預測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仍是人類的經驗。
“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這些幽默的韻文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所寫,其預測全年氣候轉變,並以周邊的事物預測天氣陰晴變化。其雖然並一定真確,但卻提供了較為可信的天氣變化預報給人們,讓人們可以作出準備。
因此中文世界的天氣諺語主要適用在緯度適中的地帶,因為其有明顯的氣候變化。但天氣諺語於不同地區的適用性亦有可能有所不同,如東虹日頭,西虹雨,因為中國大部份地區均處於西風帶,如果西方出現彩虹,說明西方已有雲雨,不久將會向東移並降水。如果東方出現彩虹,說明雲雨帶已移走,晴天將至。
經由不斷的觀察,配合反覆的實證,天氣諺語雖然是假設,但亦能提供部份有用的資料。因為天氣諺語是經過反覆觀察與實踐而得,因此並不能稱其為不科學。然而,其有地區局限性,未必是全球通用。而使用天氣諺語來作長期天氣預測亦受到氣象變化的主觀局限,並不一定可行。
因為大多數天氣諺語生成時科學知識並不發達,因此其欠缺了科學的求根精神,其只是對現象作出描寫,而沒有作出解釋,因此其沒有理論支持。然而,天氣諺語在經過不斷實踐后已是具有足夠的可信度,並足以在日常使用。
第一,這些諺語是千萬年間農業生產經驗的結晶,所以很多能與現代氣象學理論相暗合。但因為受當時生產條件及知識水平的限制,這些諺語大多是一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經驗,尚不能提高到科學理論的境界。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氣系統通常由西向東移,而紅色的雲彩則是日出或日落時太陽光線射向其內側所形成的。在同一日的這兩個時間,太陽光線是由很窄的角度通由濃厚的大氣層照射至雲朵里,結果最短波長的可見光線便被雲朵吸收,即綠、藍與紫光,所以天空便形成了紅色(互補色的關係)的雲彩。在早晨時天空是如果是紅色,則是東方的天空放晴,因此太陽光可以照射至西方充滿雲霧的天空里。反之,在傍晚時,西方的天空必須萬里無雲,太陽光方可通過西方的天空照射至東方的雲霧裡。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城堡雲意味著天將降雨,這是一個明確的天氣預測方法這種捲雲帶來的天氣是,晴朗無雲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出門了。夏天時積雲的花椰菜形狀指示濕氣快速上升並冷卻,而干空氣則繼續停在高空。
當城堡雲出現,即指示暖濕空氣與冷干空氣在高空相遇產生不穩定性。這種城堡雲通常會在白天時產生雷陣雨。“雨後東風大,來日雨還下。”“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雨先於風來到是因為鋒面逼近,所以不穩定天氣會持續一兩天。而風先於雨來到是因為地區性暴風雨所生成的下降氣流,所以在數小時內可能會再度降大雨。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這句諺語在夏天時適用但在冬天時可能不適用。具有重濕氣的空氣的傳導聲音效能較干空氣為大,因此可以傳聲至較遠的地區。在冬天,氣溫則成為主要因素,如果空氣既暖且濕,則這句諺語適用;但如果天氣極其寒冷,則空氣密度較高,所以其亦較暖空氣更佳地傳導聲音,而這時空氣亦較乾燥,但對聲音傳導的影響相對輕微。因此縱使聲音在空氣中傳播很遠,仍只是反映了這種冷干天氣,而不是預告下雨。
“春東風,雨祖宗。”“春東風,雨潺潺。”這兩句諺語的意思是:春天吹東風,是壞天氣的前兆。這是因為,一方面春天地面強有力地增暖。另一方面暖空氣逐漸活躍,大陸上氣壓逐漸降低,反氣旋東移入海。在反氣旋的尾部就會出現東風。這些東風流到比較暖的陸地上,就造成了下暖上冷的現象。這時空氣層是不穩定的,易發生上升對流運動,所以極有可能產生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