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

上海市徐匯區傳統美術

黃楊木雕,上海市徐匯區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唐宋時,堅韌細密的黃楊木還被用來雕刻印刷中的精細文字和插圖的雕版。從明清至民國,為傳統木雕,也包括黃楊木雕的鼎盛時期。

2008年6月7日,黃楊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42。

歷史傳承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因所雕刻木材是黃楊木而得名。黃楊木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楊木”、“千年黃楊難做拍”(樂器中的一種拍子)的說法。相傳最早是由一位雕塑神像、佛像的民間藝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發現了黃楊木質地堅韌光潔,紋理細密,色黃似象牙,年久色漸深,古樸美觀,硬度適中,是一種雕刻小型圓雕的最佳材料。
到了晚清,黃楊木雕才發生從娛神到悅人的根本性轉變。那時候黃楊木雕發展為案頭工藝品,成為擺設、欣賞的藝術佳構。但其地域文化精神仍滲透於作品之中,折射民俗心理的戲曲人物、宗教人物是表現的主要題材,反映地域鄉風鄉情的作品則明顯增多。如1915年,當時最有影響的黃楊木雕藝人朱子常,以鄉土味濃郁的佳作《捉迷藏》,在國際巴拿馬賽會上獲得二等獎。這件作品,以7個孩子在亭閣前曠地上玩捉迷藏遊戲的情景,把稚童情趣鄉村風味表現得淋漓盡致。1929年,黃楊木雕著名藝人葉阜如的作品《牧童騎牛》。木雕雕刻的是一牧童在牛背上橫吹竹笛,老牛俯首悠閑地覓食,體現了一幅恬美的鄉村田園小景。創作這些作品時,朱子常已過不惑之年,葉阜如更是年屆60。日常生計的艱辛,創作探索的艱難,並沒有消磨他們對鄉土的摯愛和對農耕生活的眷戀,他們骨子裡的田園本色,使之對黃楊木雕所蘊含的地域文化精神有獨到的把握和表現。這也使得他們的作品獨闢蹊徑,別樹一幟,能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上獲得行家的肯定,屢獲大獎,使得黃楊木雕這一地方特有工藝,從偏僻的樂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唐宋時,堅韌細密的黃楊木還被用來雕刻印刷中的精細文字和插圖的雕版。宋代,小件木雕較為流行,常採用紫檀、黃楊木等優質木材來雕刻小擺件。
至遲到元代,黃楊木圓雕技藝已較成熟,並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工藝品脫穎而出,供人們陳列欣賞。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黃楊木雕《鐵拐李》,出自元至正二年(1342年),距今已有670多年,為中國現存年代較為久遠的黃楊木雕人物像。
晚期即從明清至民國,為傳統木雕,也包括黃楊木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黃楊木雕的應用非常廣泛,從小型雕塑到佛珠、印章、傢具、生活用品等均有。
清晚期至民國,是中國黃楊木雕較為成熟和鼎盛的時期,特別是浙江溫州朱子常創作的黃楊木圓雕人物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
葉家黃楊木雕的發明
清黃楊木雕仿古松樹擺件
清黃楊木雕仿古松樹擺件
據傳,黃楊木雕是清末一個名叫葉承榮的放牛娃發明的。葉承榮是浙江樂清縣人。一天,他在村頭的一座廟裡玩耍,看到廟內有一個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藝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廟外,將牛拴在樹上,挖來了一塊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廟口,偷偷地學著堆塑。老人是當地一位很有名氣的民間藝人,看到葉承榮聰明好學,就將他收為徒弟,教他圓塑、泥塑、上彩、貼金及浮雕等五種技藝。他進步很快,一年後,就掌握了這一種技藝。一天,葉承榮在樂清縣寶台山紫霞觀塑佛像,觀中道人折來一根黃楊木,請他用黃楊木雕一支如意發簪。在雕刻的過程中,葉承榮發現黃楊木木質堅韌,紋理細膩,色彩光澤均為其他木質所不及,是用於雕刻的好材料。從此,他開始用黃楊木雕刻作品。就這樣,中國民間藝術園地中的黃楊木雕誕生了。葉承榮於清道光二十年前後所作太上老君像,是近代溫州黃楊木雕的第一件傳世作品。以後,葉家此藝代代相傳。
黃楊木雕的興起
溫州的黃楊木雕創始於宋、元,流行於明、清。樂清木雕門類齊全,在秉承傳統、保持黃楊木雕的原有風格和神韻的基礎上,大膽突破,推陳出新,已由“單體雕”發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圓雕”發展到“劈雕”、“根雕”,技藝更趨精湛,作品更臻完美。
黃楊木雕的主要產地是在浙江的溫州和樂清,樂清是發源地。黃楊木雕起源於民間元宵節時盛行的"龍燈會"上木雕龍燈裝飾的木雕小佛像。至清末發展成為以精細見長的優美的工藝欣賞品,供人們案頭擺設。作品受清末文人畫的造型風格和線條影響,具有刀法純樸圓潤,細密流暢,刻畫人物形神兼備,結構虛實相間和詩情畫意的特色。內容題材大多表現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如:八仙、壽星、關公、彌勒佛、觀音等。
由於溫州地區接近山林,藝人們可以就近取材,這對黃楊木雕的發展又起了很大的便利和推動作用,經過世代藝人們的不斷努力和鑽研,最終形成了黃楊木雕優秀的傳統風格和傳統技法,其中最典型的要數鏤空技法,它是形成黃楊木雕作品形象生動,玲瓏剔透的主要技法,在《天文散花》、《紅綢舞》、《哪吒鬧海》這類題材上,它被體現得最為充分與完善。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海外交通極為方便,自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后,已開闢為通商口岸,對外貿易活躍。當時溫州已設有出口工藝品收購商行,其中經營規模較大。加上樂清、永嘉、仙居等地黃楊木資源豐富,供、產、銷條件均具備,黃楊木雕就出現了發展的新局面。逐漸形成了一批從事黃楊木雕生產的藝人隊伍和以朱子常為代表的藝術流派。
黃楊木雕的發展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建國后,黃楊木雕迅速發展,優秀作品不斷湧現,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技法上,又創造了“拼雕”、“群雕”、“鑲嵌雕”等多種圓雕手法,並且將浮雕和圓雕巧妙地結合起來,產生了不少優秀作。朱子常之外,黃楊木雕行業中還出現了分別以王鳳祚、鄭祥奎、葉潤周等名家大師為代表人物的數個樂清黃楊木雕民間美術世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異,有的注重簡潔、樸實、傳神,藝術手法比較寫實,有的擅長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鏤雕技法。作為新一代木雕藝術家,樂清的高公博在從事黃楊木雕、樹根雕的創作研究時,又開拓了黃楊"劈雕"這一嶄新的木雕工藝,被稱為“走出了黃楊木雕數百年的局促”。
但是,在舊社會,由於那種:“土偽如學”、“工拙於藝,商困於財,農惰於耕”的窘境,黃楊木雕也和其他民間工藝美術一樣,均遭到嚴重的摧殘。藝人們受盡剝削和壓迫,生計艱難,顛沛流離,真有“萬家墨面沒蒿萊”。到解放前夕,黃楊木雕瀕臨於絕滅的境地。
解放以後,“於無聲處聞驚雷”黃楊木雕猶如枯木逢春,重新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一九五五年樂清縣由九個失業藝人在黨和政府支持下,成立了“黃楊木雕小組”。不久又擴大為藝術雕刻工廠,許多老藝人紛紛回到原來的雕刻崗位,新藝人隊伍不斷擴大,使樂清縣從事黃楊木雕的藝人已由解放初期的寥寥數人驟增至八百多人。國家為了提高藝人們的藝術水平,經常選派有經驗的教授、專家前往廠里輔導,還先後報送了該廠十九名青年藝人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浙江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學府深造,樂清黃楊木雕藝人不斷從事技藝鑽研,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打破了那種因陳舊與落後的表現方式,從單人立體園雕發展到"拼雕"和"群雕"的園雕技巧,在1951年間樂清黃楊木雕藝人,大膽創作了園雕和浮雕相結合的大型出國展品,“桔子豐收”,而且把傳統的浮雕和園雕巧妙地結合起來,並大膽地用群象的形式反映豐收的場面,這些,都突破了過去老一套的表現手法,使那著名的樂清黃楊木雕工藝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粉碎“四人幫”以後,廠里建立了創作小組,開辦職工業餘美術學校,組織青年雕刻工人學習繪畫,雕塑等技藝,使青年藝人的技術力量得到了迅速提高,像竹山春筍,指日成林,不少藝人的作品還參加全國和出國展覽,獲得了良好的評價,全廠木雕產值比建廠時增加了七十多倍、產品銷往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傳承意義

樂清黃楊木雕刻充分展現了民間工匠的智慧,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風格,如明之木雕刀法圓潤,簡練流暢;清之木雕刀法清澈,光滑圓轉等等。黃楊木雕工藝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及工藝要求都是其他雕刻難以比擬的,亦無法以現代技術加以替代。
時至今日,樂清黃楊木雕的材料來源出現危機,同時專業人員流失嚴重,新人難以為繼,且個體作坊分散,難以產生影響。這些狀況都影響著黃楊木雕技藝的發展,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制訂方案對這一特色技藝加以搶救、保護。

內涵

傳統的藝術形態因為時間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使得黃楊木雕傳統工藝充分展現其獨有的、古典大方的特點,這種形態的藝術作品主要以單雕為主,造型古樸,神態生動,整體形象栩栩如生,對人物的服飾、頭飾能細緻地刻畫,且更能體現雕刻者的技藝水平。此外,不同種類的黃楊木雕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標誌性技法也有所不同,以佛像為例,佛像的雕刻尤為講究,從佛像站立、盤坐的姿態,到佛像服飾的花紋,再到裝飾用的花草和坐楣等,都要根據其形象和內涵的不同適當地選擇,最終雕刻出來的作品從神韻到儀態都十分貼合形象。

技法

1.圓雕
又稱立體雕,是較具代表性的雕刻手法。觀賞者可以從任何角度看到作品的三維:立體形象。圓雕擅長表現人物形象,具有生動、傳神、逼真的特徵。圓雕作品對材料:要求較高,雕刻用的黃楊木事先一般經過兩道程序處理,一是乾燥處理,分人工和自然處理,其中人工處理即焙房烘乾。因用料少、成本過高,一般均採用自然乾燥處理,即把新購材料按需要切斷後,堆放在通風處自然乾燥,一年以後使用。二是按鋸頭驗收方法,大致去除材料上常見的小毛病,如黑斑,節疤、小開裂及表皮缺陷。經這兩道程序處理后待用。
2.鏤雕
鏤雕是精品圓雕的一種表現形式。“鏤”字通“漏”即孔穴,是指在雕刻作品上施以挖空通透的雕刻技法,亦稱鏤空雕。鏤雕是傳統圓雕藝種逐步發展形成的技法,它是表現雕刻品立體空間多種層次的雕刻技法。鏤雕把材料中沒有表現必要及材料中有缺陷的部分儘力排除掏空,把需要表現的部分留下來,使作晶具有玲瓏剔透和精巧入微的特徵。
3.浮雕
浮雕是木雕中普遍應用的一種雕刻形式,是指在平面及一些弧形面的基礎上雕刻出藝術形象,呈現物象近似繪畫,是雕刻與繪畫兩種藝術的結合。在設計上借鑒傳統的散點透視、鳥瞰式透視等構圖,講究布局豐滿,散而不松,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突出主題,表現情節,具有以小觀大的藝術效果。浮雕僅以正面觀賞為主,大多用於牆面裝飾、室內壁掛,及裝飾類櫃櫥、衣箱、窗欞、桌凳、屏風、文房四寶、掛件、手玩把物等。其題材內容多以山水、花卉及人物圖案等為主。

類型特色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樂清黃楊木雕的主要材料黃楊,是一種矮小的常綠灌木,生長緩慢。俗話說:“千年難長黃楊木”,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樂清縣誌》也有類似記載。遇到閏年要返退縮短是形容其生長遲緩。黃楊木一般要生長四、五十年才能用於雕刻。這種木材大部分直徑只3~5寸左右,適宜於雕刻小型人物,供案頭欣賞。黃楊木質地堅韌,表面光潔,紋理細膩,硬度適中,色彩黃亮。黃楊木經精雕細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別是隨著年代的久遠,顏色由淺而深,給人以古樸美觀、別具特色。
雕的工具有泥錘、雕塑架和泥塑盒,以及卡鉗、刮刀和各種形式的塑刀等。用於打粗坯的工具,有鋸、木敲錘、鐵敲錘等。用於雕刻的主要工具是鑿,它的種類很多,功能齊全,又分斜鑿、三角鑿、平鑿、圓鑿、中鋼鑿、反口鑿、翹頭鑿、針鑿和手鋸、竹簪、拖鑽等。其操作比較細緻,分為構思草圖、塑制泥稿、選用木料,操作粗坯、鏤雕實坯、精心修細、擦砂磨光、細刻發紋、打蠟上光、配合腳盆等十多道工序。其中縷雕技法是木雕中最精巧的一門技藝,它能使作品空靈剔透,玲瓏精巧,雅緻美觀,併產生動態。
樂清黃楊木雕有三種類型,其造型理念、技藝及程序都不一樣。一是傳統類,以單一的人物造型為主,亦有群雕或拼雕;二是根雕類,以天然黃楊木根塊為材料,利用樹根造型;三是劈雕類,將無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塊劈開,取其劈裂后的自然紋理立意雕刻,一切順乎自然,不作精雕細刻。傳統類的雕刻有人物范型,材型要與之相適合,故有泥塑構稿、選材取料、敲坯定型、實坯定格等程序;而根雕則隨機應變,構思的靈活性很大,無需泥塑構稿,而必須注意保持樹根特有的造型意味,劈雕則將注意力轉移到紋理的造型基礎上。

製作工序


黃楊木是黃楊木雕的主要材料。但是黃楊樹生長十分緩慢,四五十年的黃楊樹榦的直徑只有十幾厘米,因此也有千年難長黃楊木的說法。
根據黃楊木雕不同的技法,用到的工具有鑿、刀錘、鉗、鋸等,雕刻時,可根據不同部位的需要來靈活使用。
黃楊木雕的工藝流程一般有構圖泥塑、選料取材、敲坯定型、實坯定格、修光精刻、擦砂磨光、修飾刻紋、油漆上光、配座、包裝等十多個工序,工序如下:
1.構圖泥塑
即構思草圖,塑制泥稿,這是雕刻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創作一件新作品,首先要有新的構思,再通過泥稿的塑制,製作中可加可減,反覆推敲,不斷修改,使作品達到作者的構思要求,在造型上更加不錯。泥稿塑制根據需要可以是精細的、粗糙的,也可是粗細兼備的。第一步是構思草圖,作者將自己腦子裡經過深思熟慮的創作題材內容確定,一般創作品題材內容要屬喜聞樂見的、吉祥的、健康的,要具有民族與地城文化特色,體現社會正能量,並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題材。選題是作品成敗的關鍵,選不好題材將勞而無功。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較好能突出作者自身優勢,具有個性化。步驟上,先用鉛筆以速寫形式畫在稿紙上,修改到滿意后,以工筆白描形式確定構圖畫稿。這顯現了未來作品的平面效果。第二步是塑制泥稿,即將平面畫稿製成主體塑像。因泥塑是可增、可減的,所以製作過程中,作者可以反覆推敲作品各個角度的立體效果,不斷進行修改調整,最後確定方案。一旦進入雕刻,就只能減而不能加了。所以這個過程是創作成敗的關鍵,是作者在醞釀推敲中提高未來作品質量較好的時機,也是充分發揮、展現作者創作水平、挖掘內存潛能、爭取別人指點的較好機會。泥塑製作步驟是先將雕塑泥用鎚子敲搗均勻,去其砂粒雜質,使雕塑泥硬軟適度待用。根據作品設計構圖,用鐵絲在底座上紮成支架。在紮好的支架上開始用雕塑刀做泥塑稿,先里后外,從粗到細,從塊面到肌體圓潤,中途可用塑料保鮮膜掩蓋以防乾燥,直到完工。泥塑工具有:雕塑刀、雕塑錘、雕塑盤、底座板、扎架鐵絲、鋼絲鉗、毛巾、塑料保鮮膜、噴水壺及原料雕塑泥等。
2.選料取材
選材的優劣直接關係到作品的質量和檔次。要選擇色澤鮮艷自然、紋理細膩圓潤、適合雕刻的優質木料,盡量避免有黑斑、節疤、開裂等毛病的材料。首先,選料時較重要的是要開鋸觀看,才能內外兼顧,選取到好材料。黃楊樹分樹榦、樹根和樹冠三個部位,都可以作不同類型的雕刻材料。樹榦部分通常較不容易開裂,利用率高,較適合雕刻:樹冠包括主枝、側枝,也適合做體積造型較小的雕刻品:樹根部分的紋理較亂,對雕刻造成難度,但根雕藝人可以按樹根的自然態勢定題,進行局部雕刻加工,和自然形融合為一體。從黃楊樹內部結構分析,髓心是黃楊的中心部分,也是一棵樹較老的部位,髓心和周邊幾道年輪屬幼齡材,色深易開裂,雕刻取材時要儘可能避開,切除之或使髓心部分從欣賞角度不易看到,一般處理在作品背面。年輪是髓心周圍輻射的紋理,每一圈年輪都包含兩部分,即早材(春材)和晚材(夏材)。早材形成於樹每年生長的盛期,細胞大,細胞壁薄:而晚材生長期放緩,細胞會變小,細胞壁厚,比原色較深。在漫長的生長期間,會出現各種因素帶來的節疤、爛斑、蟲洞、開裂等,在切斷的截面都能一目了然地顯示。選料時,有經驗的雕刻藝人會按設計泥稿的大小規格來選擇適合的材料,再確定長度,切斷,從截面上考慮作品的主要部位、方位,要避開材料有毛病處與髓心。二是根據題材內容選定材料部位。黃楊樹在生長過程中,迎著陽光的那一面生長較快,其年輪就顯得粗闊;背著陽光的那一面生長較慢,其年輪就會緊緻細密。選定材料與作品表現的主題有直接關係,如美女、名人類材料,年輪木紋要細膩,色要圓潤,淺金黃色為好:而武士、動物之類,選擇木材年輪紋理可以粗獷些,年輪線明顯,色可深沉些。三是作品主要部位忌諱出現陰陽材料。如人物的臉部選材要求年輪色彩對稱,避免選在迎陽光與背陽光的年輪之間,否則將出現陰陽臉,這是較忌諱的。黃楊木雕一般採取整若雕刻,但根據設計要求,也可以斜切或橫切用料。
3.敲坯定型
以塑好的泥稿為依據,在材料上選定方位,較優材料部位用於作品的正面及重點部位,如人物臉部。先用鉛筆在選好的木料上勾線定位,再用鑿、錘、鋸等工具打坯,以形成作品的初步輪廓。敲坯時要掌握好作品的比例和材料的分寸,牢記“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表及裡,由淺及深”十六個字。還要注意人物的比例,在計算人物頭地比例時,應以人物頭面為準。民間藝人流傳“立七坐五蹲三四”。
4.實坯定格
即雕刻實坯,在粗坯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逐步細化定型。一般人物類先從頭部著手,如對人物的面部先五官定位,隨後是四肢結構、動態造型、衣裙裝飾、物件道具等等,都隨著刀鑿的起落予以逐步落實。特別是根據人物體型、解剖結構和逐步細化動態,來雕刻衣紋褶皺的波紋,做到虛實變化靈活掌握;根據人物的性格來刻畫五官神態;根據情景布局來設定人物相互之間具體形態、動作等。
5.修光精刻
即在實坯的基礎上把人物的整個面部、肌肉、衣褶各細部等處反覆細刻完整。修光與打坯順序不一樣,要由下至上進行,從衣裙下端沿上細修,使衣紋更具質感,結構清晰,線條明了。在修光中還要注意黃楊木紋的順逆,應順紋進刀。一般情況下臉部先完成,再用紗布包裹保護起來,這樣做有利於較好地掌握人物整體的尺寸比例。另一種由下而上地雕刻。臉部放到最後雕刻。臉部修光一般留在最後完成,過早地修五官,有被碰損的危險。
6.擦砂磨光
擦砂磨光能使黃楊木的細膩美感更加突出。黃楊木雕的擦砂方法較有講究,要先粗后細,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用240—320號木工粗砂紙,將雕刻過程中遺留在黃楊木雕身上的刀痕進行磨光處理,先深后淺將每個角落擦到位,達到雕刻品身上的刀痕全部清除。第二步再用400—600號木工細砂紙,將第一次磨粗砂時留在作品表面的砂紙紋路全部清除,使作品達到光潔圓滑。特別是擦磨臉部五官和手的部位,手法要輕柔,以防太重造成作品輪廓或細部損傷,影響作品的細膩。擦砂磨光工具有:毛巾、墊在作品下面防止磨光過程中作品損壞:手套,操作者娥在手上,以防手上汗水沾污作品;砂紙竹籤,用竹子削成一頭尖、一頭扁的夾子,夾著砂紙,扁的一頭擦砂平面,尖的一頭擦砂細部,角落處如人物臉部、五官等,以小刀將砂紙裁剪成5厘米×6厘米小張待用。
7.細修刻紋
即對作品的有關部位做精修細刻。主要是眼、眼神、眉毛、五官、頭髮、指甲、紋飾、圖案等,一些較細淺的圖案花紋,要用針鑿來細刻。在一般情況下,人物的頭髮和紋飾是由細線條組成的。三角鑿和方形小針鑿是刻畫發紋較有效的工具,操作時要做到“鑿沖手穩”,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8.打蠟上光
打蠟上光這道工序同擦砂磨光一樣,能增強整個作品的光潔度。主要選擇蠑光蠟、香蕉水、清漆等原材料,用小毛刷麓著塗刷在作品上。如要求亞光的一般刷一遍,用料單薄些:亮光的用料則要濃些,並且多刷幾遍,待干后再刷第二遍或第三遍,使其光澤鮮亮。上蠟是木雕的最後一道工序,能使作品保持黃楊木的天然本色,光潔秀麗,還增加了作品的保護層。
9.裝配底座
為作品配合立腳的底座,也稱配腳盆。要根據作品的題材內容,大小高低、簡沽繁雜的情況來設計。不同組合的作品應配置不同形式的底座,如複雜的作品,底座要相對簡單。掌握好作品與底座大小的尺寸比例。要考慮底座顏色和作品顏色的協調,一般情況下底座色深暗,在視覺上會更顯穩重。配裝底座要注意作品和底座的完整和協調。
10.包裝
最後,還要進行包裝。黃楊木雕作品包裝一般用材可以用原木或硬紙板,外包紡織布料。從其功能考慮,包裝盒要確保作品運輸、裝卸的安全,使作品不被破損,讓收藏者放心。所以盒內要大小合適,用材柔軟符合作品形體,安放后合適緊湊。包裝盒外材料色調均需講究精美、大方,包裝盒外部較好有醒目的題字,即有作品名稱、材質、作者、製作時間的標籤。合適的包裝可大大提升作品的身價。包裝后的黃楊木雕作品才算是一件完整的雕刻作品。

題材作品


黃楊木雕的藝術形態多種多樣,這來源於傳統雕刻者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在黃楊木雕起源和發展之初,雕刻群體主要由民間藝人構成,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大部分為民間話本、神話傳說、膾炙人口的戲曲劇本,所以雕刻的題材大都是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提煉出的人物,當下這些創作題材仍舊是黃楊木雕刻者善用的題材。例如八仙、觀音、如來等神佛仙人。在溫州地區有較多的木材,這對木雕的選擇提供了較大的便利條件,由於世代木雕巧匠們不斷地摸索和研發,積累了較多優秀的技術手法,這對黃楊木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技法風格中鏤空技法是較典型的代表,他所表現的作品生動自然,玲瓏剔透。代表作品有《天女散花》《紅綢舞》《哪吒鬧海》等作品。

製作要點


■四不離:
1、口不離訣;2、手不離鑿;3、行走不離觀察;4、腦子不離思索。
■五大忌:
1、大忌驕傲自尊;2、大忌唯論不作;3、大忌拒絕作眾提意見;4、大忌作品結構呆板;5、大忌歪曲歷史和人物形象。
■六要多:
1、不懂要多問;2、懂則要多鑽;3、閒遊要多注意一習;4、體驗生活要多勞動;5、熟練要多做;6、情巧要多變。
■七是否:
1、頤材是否正確;2、內容是否豐富;3、品名是否合適;4、含義是否突出;5、動態是否優美;6、虛實是否分明;7、表情是否傳神。
以上簡述的可說是黃揚木取創作時的基本原則,是我們創作時必須時時牢記而繼承優良傳統、探入生活、抓住主題、大膽創新,則是黃楊木雕的創作關鍵。我在半個多世紀的衡楊未堆藝未生涯申,我是操有感觸和休會的,下面我分點概述,也許對初學者有所幫助,對同行們有所借鑒。
(一)繼承優良傳統
繼承優良傳統,是黃楊木雕創作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世界東方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這些傳統藝術品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藝術的寶庫。我們一定要繼承我國優良傳統藝術特色,並予以不斷創新和改進。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富有時代氣息的黃楊木雕作品,以反映新時代的社會精神面貌,滿足國內外市場需要。
繼承優良傳統,並不只是仿製古代的藝術品,雕刻像“出土文物”之類的東西,而是要努力掌握古典雌塑藝術的方法,對某些傳統藝術品還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賊以新的康刻技法和內容。
(二)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關鍵。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藝術應來源於生活,又要高T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給予作品以生命力,使創作的人物成為有現實的,有血肉的,有感情的代表。如我刻的《飼養員》是在1955年12月份,報紙上宣傳養豬的好處,於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農副生產及社員經濟收人都有利,為了配合宣傳養豬事業的好處,我就想作一件作品來反映,構思的草圖都難合我的創作意圖。於是我帶著這個問題去湖頭上五宅農社杏膠場,裸切體驗到社員們對農業社的熱愛,著到女飼養員對小豬的愛護和細心照料,於是我的構思就有了把握,將女飼養員抱著小豬撫愛的姿態,來襯托出社員們對集體化的向什和熱愛這樣的草圖。便作品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
然而,藝術創作並非像撅影機那樣,將鏡頭中的東西原封不動的拍括下來。藝術創作雖來源於生活,但要高於生活,就必須加以精心的提煉。既要有血有肉,更要有骨,即更應該具有較大的時代氣息,這樣,作品就會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三)抓住主題
凡藝術品,必須有一定的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的概括性,一件成功的黃楊木雕,其主題一定要明確。
抓住主題,就是要求每件創作品突出主題,不能模枝兩可,說這說那都可以,這種含糊的主題,就是概括性不明確,也就是抓不住主題。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活生生的先進人物,在古代社會中,也有很多的典型的代表人物。創作題材是非常豐富的。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每行業的“抉元”的事迹都可以創作,但我們一定抓生主腸,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件作品歌頌什麼、描繪什麼,決不能給人以一種莫名其妙的模模糊糊的感覺。
(四)大膽創新
大膽創新,是黃楊木雕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向題。我們要雄前人雕過的作品,更要雕刻前人未刻過的作品。
大膽創新的關鍵,就是要敢想敢做,特別是思想要解放,要打破舊框框。如創刻古典人物題材作品,也要大膽創新,不能和古人雕的作品一模一樣,要以古代人物為依據,力求將它的形神各方面改進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東方藝術珍品。

作品鑒賞


■紋理細膩,質地堅韌,直徑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長500年
黃楊木雕是以黃楊木雕刻材料而得名的。黃楊木紋理細膩,質地堅韌,適於雕刻高檔工藝品。黃楊木是一種珍貴的常綠灌木,生長在高山峻岭和懸崖陡壁之間,黃楊木樹種成材時間長,且資源日漸稀少,直徑20厘米的根材,要生長500年。因黃楊木雕刻材料難得,一些造假者就用一些木質色澤相近的其它木材或樹根冒充黃楊木。黃楊木的生長周期長於其它樹種,一根直徑15厘米的黃楊木斷面,可以看到細密的數百圈年輪。而其它木料的年輪粗而稀,最多不過幾十圈。黃楊木的色澤天然黃潤溫厚,其它木料(包括染色木料)的色澤飄浮發澀。黃楊木因生長緩慢,區型木材罕見,也是區別於其它木材的重要特徵。黃楊木的木紋特別細膩,用手觸摸光潔滑潤,其它木材無可比似。黃楊木的木質堅硬,其它木材的木質比較軟,用硬物輕輕刻畫即可區別。
■自然存放色澤會一年年逐漸變深
黃楊木雕在存放中會自然變色,色澤會一年年逐漸變深,有經驗的收藏家根據色澤深淺和包漿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作品的年代。常見的黃楊木雕作舊,是用一種“油麻色”染制而成的,這種作偽的色澤不自然,沒有包漿,鑒別時可用棉簽沾少許香蕉水擦拭,贗品會出現掉色,而自然變色的黃楊木不會掉色。
黃楊木雕作品經歷一定年代后,如果保管不當,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作品一旦腐朽或殘缺,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完好無損者自然就彌足珍貴了。
■多以戲劇人物,神、佛形象為題材
由於受社會和民族歷史的深遠影響,特別是受到民間文化的直接浸熏,幾百年來黃楊木雕多以戲劇人物,神、佛形象為題材。元代的黃楊木雕作品,人物造型生動傳神,豪放、古拙、蒼勁和渾樸寫實;而明代的黃楊木雕作品在繼承元代的基礎上又突出了寫實自然、簡潔和不重細部,造型更加嚴謹,並追求精美細緻;清代是黃楊木雕的繁榮時期,這時開始了強調藝術造型與寫實相結合。清中期清內庭造辦處領銜創作出一批人物造型逼真、神韻自如,富有文化氣息的藝術精品。清末,民間的黃楊木雕名師也佳作迭出,溫州雕刻名師朱子常的作品造型逼真,人物形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現出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朱子常的作品被民間廣為收藏,流傳和仿製。

發展現狀


黃楊木本是難得之物,這就使黃楊木雕在具有欣賞價值的同時也具有了收藏投資的價值。況且,黃楊木雕古樸文雅、精緻圓潤,適宜把玩陳設,深受收藏者喜愛。因此,黃楊木雕以成為民間收藏的新貴,在拍賣市場上風頭強勁,名貴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據有關專業人士分析,黃楊木雕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其投資價值主要在三個方面。其一,用料優異。黃楊木堅韌光潔、紋理細膩,具有象牙般的效果,年代愈久色愈深,古樸美觀。其二,雕刻技法豐富。除了圓雕、鏤雕、浮雕外,還創造了鑲嵌、劈雕等多種技法,有很高的藝術性。黃楊木雕主要用於藝術欣賞品,因此雕工非常講究。其三,國際影響大。早在本世紀初,朱子常創作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大獎,使黃楊木雕享譽海內外。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間黃楊木雕收藏市場逐步升溫。由於明清時期的黃楊木雕作品現今存世極少,因而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黃楊木雕風頭勁猛,市場價格令人吃驚。一款清乾隆年間的黃楊木雕牧牛擺件,長24厘米,下承紅木雕松竹梅紋座,座上立一象牙雕牧童,並飾以珊瑚、松石翡翠、藍寶石碧璽組成的八寶花卉,在2002的一次拍賣會上以4.4萬元售出;一款高11.7厘米的清代黃楊木雕人物筆筒,刻有“乾隆壬子三月,陳濲水藏”字樣,估價僅12萬到18萬元,同年以68.2萬元成交。
市場上的黃楊木雕絕大多數是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創作的藝術品,比較大眾化,價位不算太高,因而市場前景看好。據市場人士分析,隨著收藏者的日趨成熟,國內很多藏家已不再一味盯著那些古玩、字畫了,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收藏價值的黃楊木雕成了他們“獵取”的對象,價位從數千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對黃楊木雕頗有研究的專家提醒收藏愛好者,投資收藏黃楊木雕有兩點必須要記住:一是看雕工是否考究。工藝美術品講究獨具匠心,黃楊木雕要依據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狀或紋理方向,巧加雕鑿,七分天成,三分雕刻。二是看年份是否到位。作為藝術品,行家們更多的是欣賞黃楊木雕因年份而生髮的那種厚重滋潤的玻璃包漿。
樂清黃楊木雕歷史悠久,初現於元、明時期,成熟於清朝。
20世紀初,樂清的黃楊木雕在國際展覽中連連獲獎,同時出現一批優秀的民間黃楊藝匠。新中國成立后,黃楊木雕的技藝了迅速的提高與發展。

知名藝人


黃楊木雕
黃楊木雕
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浙江省樂清市,黃楊木雕傳承人現有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4人,他們是高公博、虞金順、王篤純、虞定良;獲得浙江省民間藝術家、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10人,他們是王篤芳、鄭勝寧、方江鴻、鄭方楊、牟湘波、王篤才、葉勝隆、王京、吳堯輝、鄭松強;獲得溫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10人;獲得溫州市十佳青年民間藝術家稱號的4人。
著名民間雕刻大師朱子常
溫州著名民間雕刻大師朱子常(1876-1934),繼承傳統雕塑技藝,結合黃楊木特點,運用獨特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大大促進了黃楊木雕的發展。他創作的“捉迷藏”、“五子喜彌陀”、“布袋和尚”都是形象生動、表情豐富、精美古樸的著名作品。1909年他的作品“濟癲和尚”參加南洋勸業賽會獲優等獎、後人讚譽他的作品是刀法圓轉流暢,衣紋輕盈透體,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雋逸。
朱子常改進黃楊木雕技藝,使之成為獨立的案頭藝術品。朱子常9歲開始學習塑造佛像,所塑佛像生動傳神,成年以後又潛心從事黃楊木雕刻。他身懷絕技,獨具靈氣,善於深入細緻地觀察和體驗生活,並結合黃楊木雕的特點,運用獨到的技法,準確地把握人物的表情與動態,開創了一種清新雅朴的雕刻風格。他的黃楊木雕題材內容廣泛,包括佛像、歷史人物、仕女、小孩、勞動者及肖像等。1909年他創作的作品《濟顛和尚》參加南洋功業會獲得優等獎,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奪得巴拿馬賽會二等獎。朱子常這些傑出的成績,使黃楊木雕的聲譽迅速傳揚開來,成為中外馳名的工藝品。從此,黃楊木雕藝術成為民間一絕,深受人們注目。
朱子常創作態度非常嚴謹,絕不為了賺錢而粗製濫造,他的作品件件刀法圓轉流暢,衣紋輕盈透體,造型栩栩如生,人物清新雋逸,即使在當年他的作品也是重金難求的饋贈佳品,據說是他的人物作品有多高,所售銀元就要摞多高。現存世較少,僅浙江省博物館、溫州市博物館收藏了“六孩戲彌勒”、“捉迷藏”、“濟公”、“蘇武牧羊”、“布袋和尚”等20多件作品,民間絕少見。
王鳳祚
樂清著名黃楊木雕名家王鳳祚(1905-1993),首批浙江省民間藝術家。50年代在同行中很有名望。他十三歲拜師學藝,四年後創作插屏《黃鶴樓飲酒》而初露頭角。后又當佛像雕塑師黃崇壽的助手,受益匪淺,所作《挖耳朵羅漢》與真人一般高大,其形態歪著嘴、睜一眼、閉一眼,神態生動。他又“偷”藝於朱子常,作品可與之亂真。解放后,他創作的《蘇武牧羊》、《牛郎織女》,展出於華東五省市民間藝術展覽會,獲陳毅的讚賞和藝術界的好評,榮獲一等獎。後送當年的蘇聯展出,《真理報》、《文學藝術報》都介紹了《蘇武牧羊》,並為列寧格勒博物館所收藏。
葉潤周
葉潤周(1918——1996年)是樂清葉承榮的第四代傳人。其父葉阜如,黃楊木雕作品《牧童騎牛》,1929年獲西湖博覽會優等獎。葉潤周幼隨父習藝,50多年中創作黃楊木雕200餘件,其中《變形皆大歡喜》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其他如《屈原》、《群仙歡舞慶人間》、《鍾馗壓邪》等,均以技法精湛、形象生動,被國家有關單位珍藏。他的作品也被國內外收藏者購藏。
王篤純
1932年出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樂清黃楊木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浙江省民間藝術家、首批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
鄭勝寧
鄭勝寧1943年出生,浙江溫州樂清市象陽鎮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根藝美術學會名譽主席。擅長黃楊木雕、根雕和城市雕塑等。作品多次獲全國金獎,代表作有《老子》、《歡騰的草原》》、《弘一法師》、《修鞋走天下》、《魯迅》、《魚籃觀音》等。
王篤芳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王篤芳1947年出生,師從鄭可教授,擅長人物雕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從中央美院特藝系畢業后自辦鳳麟木雕廠,先後為四川江油縣李白紀念館、雁盪山觀音洞創作了《李白》、《千手觀音》等作品,聲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1949年出生,15歲進樂清黃楊木刻廠學徒,他悟性極高又勤奮好學,打下了深厚的木雕功底。在廣泛吸收傳統工藝精華的基礎上,他獨闢蹊徑,開創了劈雕藝術,從根本上突破了黃楊木雕的傳統,被稱為“走出了黃楊木雕數百年的局促”。他創作的《蓑翁》、《酒不醉人人自醉》、《濟公》等3件作品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他的《濟公———我行我路》等作品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和“希望獎”。他的劈雕作品現被國內外收藏愛好者競相收藏。
虞金順
樂清還有一對虞氏兄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兄者金順1949年出生,擅傳統雕材之人物造型,尤長於雕一團和氣笑眯眯的布袋和尚。其作品《笑佛》、《十大歡喜》,形象活潑,充滿幽默。弟者定良1950年出生,任黃楊木雕廠廠長。他的出手戲是雕刻動物,尤以“牛品”著稱。其作品《鬥牛》、《大地》,抓住牛的斗勢、牛勁之美的造型,刀法借鑒山水畫,雕出牛身之褶皺,突出了牛的力度,以拓荒牛的精神歌頌了時代的拓荒人。
牟湘波
1969年出生,樂清黃楊木雕主要傳承人,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高級工藝美術師。
鄭方楊
1972年出生,樂清黃楊木雕主要傳承人,全國鄉村青年民間工藝大師,浙江省民間藝術家,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2006年度中國收藏家喜愛的木雕藝術大師。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黃楊木雕具有豐富的藝術含量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可以為黃楊木雕的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傳承狀況
受市場經濟的衝擊,純手工製作的黃楊木雕因工期長、經濟效益低而發展受阻,出現了傳承危機,迫切需要有關方面採取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長橋街道辦事處獲得“黃楊木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8年5月11日,“以木築夢”——高敏黃楊木雕藝術展”在浙江省博物館舉行。本次藝術展是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的“浙江省工藝美術系列特展”的第二場展覽,集中展示了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敏在30年創作中的黃楊木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