螠蟶

雙殼綱簾蛤目貝類動物

螠蟶[yì chēng],俗稱“蟶子”是雙殼綱簾蛤目貝類動物,生活在海洋之中,為常見的海鮮食材。貝殼脆而薄呈長扁方型,自殼頂到腹緣,有一道斜行的凹溝,故名螠蟶。它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國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體動物。螠蟶隸屬於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異齒業綱,簾蛤目,竹蟶科貝類,是我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廣泛分佈於我國和日本沿海,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南北沿海灘塗,其產量相當豐富。寧波沿海一帶多灘塗,對養殖蟶子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寧波大眾海特產品,寧海長街一帶,面臨三門灣,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鹹淡適宜,餌料豐富,塗質以泥沙為主,因而蟶子生長快,個體大,肉嫩而肥,色白味鮮,故得名長街蟶子,據清《寧海縣誌》記載:蟶、蚌屬,以田種之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基本介紹


螠蟶的肉很好吃,並且價格也很便宜,所以是一種大眾化的海產食品。
在我國沿海,尤其是浙江和福建兩省,都用人工方法養殖它。因為是在軟泥灘上生活,所以螠蟶的兩個貝殼很薄也很脆。貝殼是由身體表面的肉質膜——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貝殼的形狀近乎長方形,表面常生長一層淺綠色的薄皮。
剛打撈的螠蟶
剛打撈的螠蟶
螠蟶的兩個水管很發達,它完全靠著這兩個水管與灘面上的海水保持聯繫,從入水管吸進食物和新鮮海水,從排水管排出廢物和污水。螠蟶在軟泥灘上挖穴生活,潛伏的深度隨季節而不同:夏季溫暖,潛伏較淺;冬季寒冷,潛伏較深。平時潛伏的深度大約為體長的5倍~6倍,最深可以達到40厘米,約為體長的10倍。如果我們在海灘上看到相距不遠的兩個小孔,用長鉤觸動一下能噴出少許海水來,那麼底下一定有螠蟶。這兩個小孔就是螠蟶兩個水管伸出的地方。螠蟶的大小可以從兩個小孔之間的距離推算出來,其體長約為兩孔距離的2.5倍~3倍。

育苗技巧


當前螠蟶人工育苗有室內水泥池和水泥溝循環水等兩種育苗方式。現將其人工育苗各個環節主要技術和方法簡述如下:

人工催產

選擇性成熟的親蟶在冷刺激、陰乾或埕地干露加流水條件下進行催產。一般流水刺激在夜間進行,經過幾小時便可產卵。流速接近海區退潮的速度。在人工催產中應注意親蟶養殖區的海水鹽度應與催產用水相接近。當親蟶開始產卵后要繼續流水。

受精卵孵化

受精卵孵化要求一定的生態條件,其最佳生態條件為溫度20℃~25℃,ph7.0~8.5,適鹽範圍隨親蟶來源不同而異。來自低鹽區的親蟶,受精卵孵化最低鹽度為8~12;來自高鹽區,其最低鹽度為15~30,但溫度可影響適鹽範圍。

浮遊幼蟲期的培養

螠蟶浮遊幼蟲期是指從d型面盤幼蟲發育到匍匐幼蟲期以前的各個期,他們均營浮遊生活。這個階段的培養條件如下:
螠蟶
螠蟶
浮遊幼蟲的餌料有牟勒氏角刺藻、角刺藻、三角褶指藻、叉鞭金藻、綠光等鞭金藻、扁藻以及商品餌料啤酒酵母等。其中幼蟲時期以投5微米~7微米大小的單胞藻為宜。投喂單胞藻密度為5萬個/毫升~10萬個/毫升。一般投喂混合餌料比單一餌料效果好。
幼蟲培育適溫範圍在17℃~32℃之間,其中以25℃~27℃最佳。高於25℃幼蟲的生長隨著水溫上升而緩慢,到35℃以上幼蟲的生活率極低,到40℃左右幼蟲死亡。在水溫25℃以內,幼蟲的生長隨著水溫上升而加快,但水溫在15℃以下時幼蟲很難培育或變態附著。
螠蟶
螠蟶
幼蟲適鹽範圍很廣,從4.5~30.2都能培育到附著變態,其中鹽度為12~20最適宜。螠蟶幼蟲的適鹽與親蟶成長的海區鹽度高低有關。來自高鹽海區的親蟶其幼蟲適鹽上限偏高,來自低鹽海區的親蟶其幼蟲對低鹽的適應力較強。
海水溶解氧含量在3毫升/升以上是幼蟲培育的安全含量,如下降到了3毫升/升以下,就得採用充氣和換水等方法增加含氧量。
螠蟶幼蟲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為6.7~8.7,其中7.6~8.5較適宜,如果酸鹼度在9以上育苗無法進行。
使用化合物處理自然海水以改善水化環境已成為育苗過程中重要手段之一。實驗證明,育苗中使用1.0×10-6的edta對幼蟲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如超過1.0×10-6儘管對幼蟲生長有促進,但死亡率極高,不宜採用。
在育苗池裡,由於幼蟲的排泄物、生物屍體沉積腐爛分解等,致使細菌和原生動物大量繁殖。為提高幼蟲的生活率,對細菌可使用雙氫硫酸鏈黴素2.7萬單位/升水和青霉素g鉀鹽5萬單位/升水混用,以抑制細菌繁殖;對原生動物的纖毛蟲類常使用125×10-6的pvpe藥液。
生產上多採用20瓦紫外線燈消毒20分鐘過濾海水,或者將紫外線燈串編成照射器,過濾水從塑料管的一端流入,經幾支紫外線燈管的連續照射后,由另一端流出,可達到滅菌的目的。

培育

其培育條件與浮遊幼蟲期有所差異。
螠蟶
螠蟶
在室內的條件下,稚貝的適溫範圍為10℃~35℃,其最適溫度隨著鹽度的不同而改變。若在最適鹽度12.4~16.3的環境中,它的最適水溫為27℃~30℃;如果稚貝在最適鹽度以外,最適水溫為22℃左右。稚貝對低溫有很強的忍耐性。稚貝的致死溫度上限為40℃左右。可見,螠蟶稚貝最適溫度是受到鹽度所制約的。
稚貝適應鹽度範圍為4.5~28.3,最適鹽度為12.4~16.3。稚貝在25℃條件下,對鹽度1.8以下有較強的忍耐性,而對高鹽23.5~40.0也有不同程度的忍耐性。從溫鹽結合實驗看,溫度27℃和鹽度12.4是最佳結合水平。在22℃以下的溫度和最適鹽度範圍內,溫度與鹽度的相關性不太明顯;而在27℃以上和鹽度範圍的上下極限時,其相關性顯著,它們相應的鹽度範圍明顯地變窄。這與螠蟶浮遊幼蟲期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說,螠蟶浮遊幼蟲期對溫度較為敏感,而稚貝期與鹽度的關係較為密切。
在自然海區和土池中生活的稚貝胃內含物主要是小型底棲硅藻和易下沉的浮遊硅藻。在室內培育的稚貝,其餌料實驗表明,使用三角褶指藻加鈣質角刺藻或叉鞭金藻加鈣質角刺藻效果最佳,表現出日平均增長殼長可達82微米,比土池和海區快得多,而且稚貝存活率也高。投放餌料密度隨著稚貝的增長而增加。一般早期稚貝每天投2.5萬個/毫升~5萬個/毫升,一星期以後投餌量逐漸增加,9天後可增至20萬個/毫升以上。但必須指出,光強照度在稚貝培育中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尤其在高密度投餌時,更應注意光照因子。實驗證明,在黑暗條件下培養稚貝,如果投以高密度餌料,稚貝生長慢、死亡率高;而在照度3200lx左右培養稚貝,即使餌料密度高達50萬個/毫升,稚貝生長和存活率都較高。
附著稚貝對底質有較強的選擇性。室內實驗結果表明,較硬的砂粒碎貝殼適於稚貝暫時附著;較細軟的砂泥適於稚貝掘洞埋棲。因此,使用砂、泥質砂或泥質砂加碎貝殼均可作為稚貝的附著基。但從稚貝適宜附著和便於掘洞的角度考慮,泥質砂或砂質泥是較理想的底質。可見,稚貝不同發育階段對底質要求不一樣。隨著稚貝的生長發育,它的棲息底質逐步由砂質轉向泥質。

灘塗養殖

把蟶苗播種在潮間帶灘塗上進行養殖稱為灘塗養殖。它具有操作簡單、投資省、成本低、收益大等特點。其養殖方法主要有養殖場地選擇與建造、播种放養、埕間管理以及移植等幾個環節。
1.場地選擇應選擇內灣或河口附近經常有淡水注入的灘塗。灘塗略有傾斜,塗面平坦,面積廣闊;海水漲落迅速,退潮后灘塗不積水;潮流暢通,若靠近港灣,風平浪靜更好;養殖潮區可在中、低潮區,大小潮都能淹滿和干露,每潮干露不超過4小時~5小時;軟泥和泥沙混合底質均適宜,但底質最佳結構是表層3厘米~5厘米軟泥,中層20厘米~30厘米沙泥混合,底層是沙或泥;水質無污染,比重1.005~1.020,水溫10℃~30℃。
2.蟶埕建造與整理養蟶場地稱為蟶埕或蟶田。蟶埕的建造因地而異,整埕也有精細和粗放之分。
(1)蟶埕建造選擇好場地以後,先劃定埕地,埕地大小通常為350平方米~1300平方米,然後進行築堤建埕。築堤有土堤和芒堤兩種方式:土堤適用於風浪較小的軟泥沙質蟶埕,在蟶埕的四周築成農田埂,堤高35厘米左右,為便於生產操作,將整片蟶埕劃分成一塊塊小畦,畦寬5米~7米,畦間開小溝可排水或作為人行道。芒堤適用於河口地帶沙質埕地,是由芒萁和泥沙築成的,形狀有圍芒堤和"人"字芒堤兩種,圍芒堤適於流水急的地方,堤寬50厘米,芒萁露出土面10厘米~15厘米,直芒堤與潮流方向成10°~30°交角,與橫芒堤成45°交角;"人"字芒堤適於潮流不急的養殖區,芒堤只築在堤面高的一頭,呈"人"字形。
埕堤建成后,在蟶埕四周必須挖掘水溝,水溝寬、深據埕面大小和水流緩急而定,如面積大,水流緩的埕地,溝要開得寬而深些。
(2)蟶埕整理一般軟泥底質整埕較為粗放,經過鋤耙整平便可播種養殖,但沙泥混合的底質,要求精耕細作,經過翻土、耙土和平埕等步驟:翻土,放養前一星期,把埕地底層泥土翻起20厘米~30厘米,使上下層泥土混合,除去貝殼等雜物;耙土,用四齒耙將土塊搗碎,並用鐵耙把泥土耙爛、耙平;平埕,用土板或寮板把蟶埕壓實抹光。平埕時先重后輕,由埕面兩邊往中央壓成公路形,中間高兩邊低,使埕面在退潮時不積水。翻、耙、平的次數

營養分析


螠蟶美食
螠蟶美食
蟶肉味道鮮美,殼薄肉多,肉體酥軟,入口爽滑,營養豐富。經測定,每百克鮮肉,含蛋白質7.2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4克,糖3克,鈣133毫克,磷114毫克,鐵227毫克,熱量200千焦。蟶子還有一定的醫藥作用。蟶肉甘、咸寒,用於產後虛寒、煩熱痢疾,殼可用於醫治胃病,咽喉腫痛。

適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1.適宜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醉酒等人群
2.脾胃虛寒、腹瀉者應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