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牡蠣

中藥

牡蠣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中國藥典》1995年版對牡蠣的炮製規定為“取凈牡蠣,照明煅法煅至酥脆”。煅牡蠣:收斂固澀除酸的作用強,治療胃疼、胃酸等。

性狀


長牡蠣:呈長片狀,背腹緣幾平行,長10~50cm,高4~15cm。右殼較小,鱗片堅厚,層狀或層紋狀排列。殼外面平坦或具數個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黃 褐色;內面瓷白色,殼頂二側無小齒。左殼凹陷深,鱗片較右殼粗大,殼頂附著面小。質硬,斷面層狀,潔白。無臭,味微咸。
大連灣牡蠣:呈類三角形,背腹緣呈八字形。右殼外面淡黃色,具疏鬆的同心鱗片,鱗片起伏成波浪狀,內面白色。左殼同心鱗片堅厚,自殼頂部放射肋數個,明顯,內面凹下呈盒狀,鉸合面小。
近江牡蠣: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等。右殼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黃等色,環生同心鱗片,幼體者鱗片薄而脆,多年生長后鱗片層層相疊,內面白色,邊緣有的淡紫色。

炮製


1.生牡蠣:洗凈、曬乾,碾碎用。
2.煅牡蠣:將洗凈的牡蠣,置無煙爐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涼,碾碎。
煅牡蠣
煅牡蠣

功效


功效:收斂固澀,制酸止痛,重鎮安神,軟堅散結。
應用:滑脫諸證(自汗,盜汗,尿頻,帶下,崩漏,遺精等),胃痛泛酸,心神不安,失眠,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等。加強斂汗固表的作用煅牡蠣可與黃芪麻黃根浮小麥相配伍。與防風,白朮相配伍有固澀止汗,疏風解表的功效

煅牡蠣實驗


在對煅牡蠣的抽驗檢查中,發現煅炙的牡蠣①外觀為白色、嘗時味苦、回甜、辣舌;②1%的水溶液加酚酞成深紫紅色;③1%水溶液pH值為12.80。顯然已煅燒成生石灰(CaO),為此筆者對牡蠣的煅制條件作了以下實驗,並和生牡蠣進行了比較。
煅牡蠣在200~400℃1~4h中,性狀為灰青色粉,味微咸;在600~800℃的1~4h中,性狀為黃白色或白色粉末,味苦回甜,辣舌,有石灰味。
pH值,生牡蠣為7.25,煅牡蠣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在600~800℃的1~4h中,pH值在12.30~12.86,幾乎不變,顯鹼性。
消耗0.1mol·L-1硫酸量:碳酸鈣是鹽類,在水中幾乎不溶,用酸滴定,不會消耗酸;氧化鈣溶於水生成氫氧化鈣,顯鹼性,消耗酸。在200~400℃的1~4h內消耗酸是0.01~0.4ml,和生牡蠣一致,而從600℃開始逐漸上升,到800℃的1~4h,趨於一致。
水溶性鈣測定:碳酸鈣在水中幾乎不溶,在不加酸溶解的情況下,Ca2+應測不出來,溫度在200~400℃的1~4h內,Ca2+測不出來,和生牡蠣基本一致。溫度在600~800℃的1~4h中,有Ca2+被測定出來,這是碳酸鈣被煅製成生石炭,而生石炭能溶於水的緣故。
生牡蠣碳酸鈣含量為93.4%,200~400℃的1~3h內碳酸鈣含量比生牡蠣略高,在95%左右。400℃4h~800℃1~4h中,碳酸鈣的含量在97.3%~163.5%,在800℃的1~4h內趨於一致,這是碳酸鈣轉化為氧化鈣的過程,不能完全以碳酸鈣計。
綜上結果看,牡蠣只應在200~400℃1~3h條件下煅制,在這個條件下,煅牡蠣既能保持生牡蠣的某些特點,又具有煅牡蠣的性質,且便於粉碎、煎煮。超過這個條件,則有氧化鈣生成,從pH值、耗酸量、水溶性鈣含量測定趨於一致看出,在600~800℃1~4h條件下,碳酸鈣煅炙成氧化鈣,這樣煅炙的牡蠣就失去了藥用意義。故本文作者建議,煅牡蠣應做為單獨品種收載於《中國藥典》,應規定檢查pH值,消耗酸量及水溶性鈣含量測定,以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

論文


目的研究煅牡蠣中鈣離子在家兔體內的相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葡萄糖酸鈣溶液為標準參比物,測定給葯后不同時間血清中鈣離子濃度變化,經傳統葯動學方法計算葯動學參數及相對生物利用度。結果鈣離子在家兔體內代謝符合單室模型,Ka=0.6040,Ke=0.5227,Tmax=2.380h,Cmax=3.390μg·L^-1,AUC=19.11μg·h·L^-1。結論煅牡蠣中鈣離子在家兔體內的相對生物利用度為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