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太”,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tài,最早見於楚系簡帛時代,在六書中屬於指事字。“太”的基本含義為過於,如太長;引申含義為極端,最,如太甚、太平。

在日常使用中,“太”也常做形容詞,表示過於,如太虛幻境,太清。

字源演變


“太”,初見於楚系簡帛時代,太本作大。后在大字下加點,以區別於大,後來又在《說文》中發現,“太”字簡體版的楷書從《說文》演變而來。“太”的字源演變圖如下:
太的字源演變
太的字源演變
太的字源演變
太的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文例詞例句
tài形容詞極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thegreatest;thehighest;maximal太虛幻境、太清飲而不損茲曰太。——《後漢書·樊准傳》
身分最高或輩數更高的the more or most senior太夫人、太老師太史。——《漢書·光武紀》。
大的,廣大的great太倉、太息太牢。——《左傳·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古代記數有所超過稱“太”greater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史記
安寧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peaceful
不亂離,不知太平之難。——魏源《默觚上》
亨通;順利smooth
命險太甚靡常,道離隆而匪易。——陸雲《九愍》
與古代皇家、官家有關的about emperor and official太尊,太府
名詞通“台”。泰階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one of three stars in Ursa Major;one of the three highest dignitaries of state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雜詩六》
副詞過於;過分too太半、太甚畏之太甚。——宋·蘇軾《教戰守》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
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從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
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
又葉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
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亦作太。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太”字頭,請參考“泰”字:)
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夳,古文泰。他蓋切。
說文解字注
滑也。此以曡韻爲訓。字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與辵部達字義近,皆他達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傳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汏輈以貫笠轂。皆滑之意也。滑則寛裕自如,故引伸爲縱泰,如論語泰而不驕是也。又引伸爲泰侈,如左傳之汏侈,西京賦之心奓體泰是也。汏卽泰之隸省,隸變而與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誤字。從廾水。會意。大聲。他葢切。十五部。按隸作泰,字形、字音、字義皆與古絶異。
古文泰如此。從大聲,轉寫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爲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卽說文夳字。夳卽泰,則又用泰爲太。展轉貤繆。莫能諟正。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參考資料

書寫演示

太
太
太
太
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

楷書-吳湖帆-《化度寺碑》
楷書-吳湖帆-《化度寺碑》
行書-徐遜-《菴首座詩帖》
行書-徐遜-《菴首座詩帖》
草書-王鐸-《暮雲無限意》
草書-王鐸-《暮雲無限意》
隸書-羅紹威-《陰符經》
隸書-羅紹威-《陰符經》
篆書-劉恕-《劉園集帖》
篆書-劉恕-《劉園集帖》
參考資料

音韻彙集


音韻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次清他蓋切tʰɑi
集韻次清他蓋切tʰɑi
次清他達切tʰɑt
韻略他蓋切
增韻他蓋切
中原去聲皆來次清tʼai
中州去聲皆來湯賴切
洪武次清他蓋切t‘ai
參考資料

中古音系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調聲母韻母
ad
ad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ɑi
南北朝北魏後期北齊ɑi
南北朝齊梁陳北周隋ɑi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ɑi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ɑi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ɑi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ɑi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thâi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ai
參考資料

方言彙集

客家話[沙頭角腔]tai5[陸豐腔]tai5[梅縣腔]tai5[東莞腔]tai5[客英字典]tai[寶安腔]tai5[客語拼音字彙]tai4[海陸腔]tai5[台灣四縣腔]tai5粵語taai3潮州話ta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