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姓

古代漢字複姓

太史(Tài shǐ)姓源出其後代以祖上官職“太史”銜為姓,稱太史氏。今山東等地區還有太史氏族人分佈。戰國齊有太史敫,三國東吳太史慈、太史亨,南梁有太史叔明

姓氏淵源


太史( Tài shǐ)姓源出有二:
1、以官名為氏。西周春秋時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時、星曆職。其後代以祖上官職“太史”銜為姓,稱太史氏。
2、出自姬姓,胡於蔡之後所改。西周時,周文王的孫子胡於蔡,又稱蔡仲,其後人有的以太史為氏.

遷徙分佈


太史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歷史名人


太史敫:戰國時齊人。燕軍進攻齊國,奪城70餘座,齊國只剩兩城在堅守。齊愍王被殺,太子法章改名換姓逃到莒國太史敫家當家奴,太史敫的女兒感覺這個人很奇怪,因此常常救濟他。後來齊軍擊破燕軍順利復國,派人到莒國請太子回國即位。法章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太史敫的女兒到齊國成婚,冊封為王后。結果太史敫得知女兒居然在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況下嫁人,氣的半死,說:“女無謀(通‘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當即宣布脫離父女關係,終身不見君王后
太史慈:字子義,三國時東吳名將。猿臂善射。少年時受郡命劫州章,表現果斷,因而知名於世。曾於遼東避難,后助北海孔融對抗黃巾管亥,善用勇略,為孔融聯結平原相劉備,擊潰賊眾,聲名更噪。其後歸同郡揚州刺史劉繇,與孫策鏖戰,共相抗衡。后劉繇敗死,孫策擒獲太史慈,策慕其高義,求為其將,慈慨然許諾。太史慈更替孫策招諭劉繇殘軍歸順,守言應諾,恪遵信義,始終如一,弭息誹論。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度作寇於艾、西安諸縣;孫策分海昏、建昌作六縣,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諸將兼治海昏,共拒劉磐。后孫權以太史慈能剋制劉磐,委以南方大事。慈於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太史亨:字元復,東萊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東吳名將太史慈之子。建安十一年,太史慈搶城中伏,傷重身亡。孫權哀悼不已,葬慈於南徐北固山下,便養其子太史亨於府中。太史亨歷尚書、吳郡太守,官至越騎校尉。
太史叔明,吳興烏程人,吳太史慈后也。少善《庄》、《老》,兼治《孝經》、《禮記》,其三玄尤精解,當世冠絕,每講說,聽者常五百餘人。歷官國子助教。邵陵王綸好其學,及出為江州,攜叔明之鎮。王遷郢州,又隨府,所至輒講授,江外人士皆傳其學焉。大同十三年,卒,時年七十三。

宗祠通用對聯


〖太史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佐吳善射;
識主聯姻。
——佚名撰太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人太史慈,字子義,官郡奏曹史,因事避禍遼東,先後得孔融、孫策重視,后官建昌都尉。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下聯典指戰國時齊人太史敫(jiǎo音角)之女,齊愍王被楚國人淖齒所殺,愍王之子法章變姓名逃到太史敫家為僕人。太史敫之女看他舉止不同平常人,就私下裡常送些衣服食物周濟他。法章後來被立為國君,是為齊襄王,娶太史敫之女,並立為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