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人
吳越人
吳越人,簡稱吳人,又稱江浙人。人群由古吳越人、古中原人及周圍各部落混合而成,文化源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自5000年起就已成為文化共同體,周代的吳國、越國,使用語言為吳語,人口16348.14 萬(2019年江浙滬常住人口)。
《史記》言吳、越皆古國,吳為周太王長子太伯之後(但當時人群都是古吳越人),越為夏少康庶子之裔。吳居蘇南,都於吳(蘇州),越居今浙北,都會稽(今紹興),二國王室皆華夏之裔,然其人民,則為古越族。其語言與華夏迥異,必“待譯而後通”(《鹽鐵論·相刺》)。然吳、越人民的語言則相同。
《史記·吳世家》說太伯、仲雍居於句吳,“文身斷髮,示不可用。”《左傳》哀公七年說:仲雍在吳,“斷髮文身,裸以為飾。”《穀梁傳》哀公十三年說:“吳,夷狄之國也,祝髮文身。”這就是說:斷髮文身,非華夏之俗,太伯、仲雍奔吳,也是從民俗也。《越世家》育越之先世封於會稽,“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也是說禹之後裔到越以後,從民所俗。
吳、越兩國接壤為鄰,且“兩國之語言、習俗既皆相同,則其人民宜為同一民族也。
人口:16348.14 萬(2019年江浙滬常住人口)
人種:東亞人種
語言:吳語,徽語
文化中心:蘇州、紹興、上海、杭州、徽州
經濟中心:上海、蘇州、杭州、無錫、寧波
最大城市:上海
吳越語音一般是以蘇州話為其代表,蘇州也是吳語的發祥地之一。後來因上海市的經濟突破發展,故吳語的代表方言從蘇州逐漸轉移到了上海。現在的上海話即是江南話極具代表性的方言,而現代上海話是在蘇州吳語的基礎上吸收了寧波吳語后而形成的新吳語方言。
吳語暫尚未確立共同語,上海方言、蘇州方言、紹興方言是具有代表性的吳語,以四聲八調、清濁對立等正統存古的自然語言為古典語音規範、以江浙文人所作白話文為現代語法規範的吳越人共同語。通行於吳越江南,為吳語區文化情感之認同,為吳越文化之根基。
沈括(1031—1095)
徐光啟(1562—1633)
王淦昌(1907—1998)
談家楨(1909—2008)
錢學森(1911—2009)
*吳健雄(1912—1997)
錢偉長(1912—2010)
邵象華(1913—2012)
*何澤慧(1914—2011)
李政道(1926—)
李志堅(1928—2011)
*屠呦呦(1930—)
高錕(1933—)
倪光炯(1934—)
朱棣文(1948—)
錢永健(1952—2016)
錢謙益(1582—1664)
邵彌(1592—1642)
張岱(1597—1679)
吳偉業(1609—1671)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享年49歲)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享年61歲)
周樹人(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享年55歲)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享年82歲)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享年43歲)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享年70歲)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享年87歲)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享年34歲)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享年76歲)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享年49歲)
李堯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0歲)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享年86歲)
費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享年94歲)
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享年88歲)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
馮驥才(1942年2月9日—)
余華(1960年4月3日—)
吳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