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
漢語成語
管中窺豹,漢語成語,讀音是guǎn zhōng kuī bào,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管孔小而豹子奔跑的速度極快,嘲諷有些人以狹窄而片面的視角以及知識而看不清事實。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作謂語、定語、狀語
【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
【拼音代碼】: gzkb
【近義詞】:窺豹一斑、管窺所及、以管窺天
【反義詞】:洞若觀火、一目了然
【燈謎】:眼中唯有金錢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片面看問題
【英文】: have a limited view of something as looking at a leopard through a bamboo tube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時跟“可見一斑”連用,比喻從觀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管中窺豹指的是只看見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準確的,而可見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測出全貌。從哲學上矛盾觀來講,可見一斑是因為矛盾具有普遍性,由事物一個部分的某些特點可以推至整體的某些特點;而管中窺豹,所見不全面則是因為矛盾具有特殊性,部分的某些特點不能推至整體。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子敬(王獻之)數歲時,嘗看諸門生樗蒱,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門生畢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並稱“二王”。但對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種遊戲)卻不精通。一次,他看到幾個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畫腳地說:“你要輸了。”那個人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說:“這個小孩就像從管子里看豹,只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獻之看到他們這樣說自己,不禁大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就甩開袖子走。
王獻之所言“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兩句的解釋,古時的荀奉倩,近時的劉真長,我只對這兩個人感到慚愧,不如他們。
王獻之受到卑賤門生評論,深以為恥,後悔不該接近並插話,所以就有“遠慚”“近愧”這樣的話。“管中窺豹”、“拂袖而去”二成語皆出於此。
荀奉倩:潁川潁陰人,曹魏名士。為人清高,不與俗人交往。
劉真長:東晉官員,為人清高,和荀奉倩是同一類人物。
◎作為一名觀眾,對人藝這座藝術大廈中的舞台美術創作,只憑自己的直覺和感受,浮光掠影,走馬看花,不免 管中窺豹,顧此失彼.與其他院團的舞台一樣,人藝的舞台美術創作,35年來走過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路,留下了搖搖擺擺的腳印,包括單一的、概念的和人為的腳印,其創作的面還有待於開闊。
◎向 管中窺豹尋知外,坐井觀天又出來,運斧般門志何大,出削個好歹。(元·周德清《一枝花·遺張伯元》
◎有的人孤陋寡聞,管中窺豹,卻喜誇誇其談,炫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