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鎮位於東寧市政府所在地,東距中俄口岸10公里,黑龍江省五大水系之一的綏芬河由西向東穿城而過,這裡是東寧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縣商品、金融、信息的交流中心,是聯繫吉林、牡丹江、雞西、俄羅斯的交通樞紐。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
東寧鎮是東寧縣政府所在地,是東寧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接
三岔口鎮(距
東寧口岸5公里),南鄰大肚川鎮,西靠道河鎮與
綏陽鎮,北接
綏芬河市。新建火車站位於鎮內,206省道貫穿南北,是連接吉林、牡丹江、俄羅斯的交通樞紐。
鎮域面積550平方公里,位於東經130°59′--131°15′、北緯43°39′--44°10之間。黑龍江省五大水系之一的綏芬河自西向東穿過自鎮內穿過,流入俄羅斯,轄區內有寒蔥河、小金河等河流。年平均氣溫5.5℃,有效積溫在2990℃以上,無霜期130天以上。
全鎮轄10個社區、17個村委會:率賓社區、光明社區、中心社區、東興社區、宏源社區、團結社區、南山社區、繁榮社區、建國社區、西山社區、一街村、二街村、菜一村、菜二村、大城子村、夾信子村、北河沿村、民主村、南溝村、東綏村、萬鹿溝村、轉角樓村、暖一村、暖二村、葫羅卜葳村、太平溝村、新屯村,24個自然屯,總戶數5367戶,總人口18063人,常住農村人口17760人,流動人口30000餘人,勞動力8346人。
東寧鎮,原名“小城子”,因有古城遺址,範圍比“大城子”小而得名。“小城子”為
渤海國時期古城,城牆遺址已被建築物掩沒不見輪廊。清代晚期,始有墾民來此定居。1882年(清光緒八年),開闢
寧古塔至三岔口驛路時,已經形成村落,隸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設置綏芬廳后,屬講禮社轄區。1909年(清宣統元年),改隸東寧廳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后,1917年隸屬東寧縣第三區。東北淪陷后,1934年隸屬第三區北河沿保。1939年6月,偽東寧縣公署移駐小城子,改為東寧街,並對新縣城進行了規劃。劃為商業區、作坊區、居民區和機關單位及日本人居住區。到1941年,城內居民達到1萬人。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為東寧縣城區。1948年10月,綏陽縣並人東寧縣,縣政府移至綏芬河鎮,東寧街劃為第三區,1952年縣政府從綏芬河遷回東寧街。1954年改為第一區。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置東寧鎮和北河沿鄉。1958年9月,東寧鎮與北河沿鄉(新老城子溝和葦子溝劃歸大肚川)合併,成立東寧人民公社。1964年8月,將鎮郊13個生產大隊劃出,設置北河沿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改為東寧鎮。
全鎮耕地面積86790畝(其中水田5857畝);林地面積47265畝,森林覆蓋率90%;盛產黑木耳、
松茸、山野菜等山珍,儲有煤、金、硅等礦藏;主導產業以果、菜、畜、菌、糧為主,糧經比例達到4:6,30%的勞動力脫離土地從事二、三產業,有效促進了鎮域經濟的發展。
鎮容環境整潔優美,有省級文明村1個,市文明村4個(太平泉村、暖一村、一街村、夾信子村),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及衛生廁所普及率均達90%。
轄葫羅卜葳村、北河沿村、二街村轉角樓村、菜一村、夾信子村、民主村、暖一村、東綏村、菜二村、南溝村、新屯村、暖二村、萬鹿溝村、太平溝村、大城子村、一街村
東寧鎮
東寧鎮行政轄區面積550平方公里,全鎮有17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7,760人,漢族人口佔全鎮人口的95%,其餘為朝鮮族、回族、滿族等,耕地總面積62000畝,糧經比例4:6,本年度農業經濟總收入13104萬元,農村人均年純收入3506元。鎮財政收入完成587.23萬元,鎮村企業總產值45200萬元,稅金450萬元,招商引資2468萬元,計劃生育率達到98.84%,綜合節育率90.98%,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分別控制在3.7‰和2.76‰。為了拉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東寧鎮黨委、政府圍繞農產品加工、銷售,加強龍頭企業建設,相繼建成了菜一果菜批發市場,菜二對俄果菜出口貿易市場,萬鹿溝果汁廠,一街優質米加工廠,東華山珍食用菌廠等龍頭企業十餘戶,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東寧縣東寧鎮在做“果、菜、菌、畜”四大主導產業這篇文章當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格局,強力打造優勢產業。
東寧鎮在發展四大主導產業的工作中,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鎮建有對俄出口、無公害黑木耳生產、畜禽養殖、水果、立體栽培等標準化示範園區15個,特色一品示範村5個。鎮內建成了畜禽交易、投資1600萬元的菜一果菜批發、投資5000萬元的寶榮對俄農副產品批發等大市場,極大促進了主導產業的大發展。
東寧鎮
目前,東寧全鎮果樹總面積已達到28850畝,產值達2885萬元。蔬菜面積達到12000畝,產值達3600萬元。調整養殖結構,做強畜牧產業。採取政策傾斜、政府帶動、典型引路、梯次推進的原則,全鎮豬、牛、羊、禽存欄分別為2.3萬頭,8700頭,4300頭、20萬隻,總量居全縣各鎮前列,培植專業養殖大戶500多戶。全鎮養貂10000隻,野豬180頭,
火雞500餘只,
馬鹿45隻,鎮內建有投資200多萬元的野豬養殖基地和投資37萬元的馬鹿養殖場,特色養殖潛力具大。向質量要效益,擴張黑木耳產業。全鎮共發展地栽木耳4200萬袋,實現產值2100萬元,僅此項人均收入1000元。東寧鎮現共有侵蝕溝34條,超坡耕地1500畝左右。東寧鎮在調查研究后,在侵蝕溝兩側,超坡地塊栽植
刺老芽150畝。栽植區域由太平溝村延伸到民主、北河沿、萬鹿溝、胡蘿蔔崴四個村,刺老芽栽植總面積佔全鎮超坡地總面積的10%。刺老芽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又具藥用價值,按每地收入800元計算,預計今年全鎮種植刺老芽總收入將達到12萬元左右。據了解,刺老芽屬
五加科落葉灌木龍芽蔥木的嫩芽,具有耐乾旱、抗寒冷的特點,非常適宜北方的生長環境。
東寧鎮
轄區內除新屯子處在第五積溫區,其餘16個村均在第一積溫區內,年平均氣溫6℃,有效積溫2990℃,無霜期150天左右,易於作物成長。綏芬河水源充沛,宜灌溉和發電,一條人工水渠由西向東穿越全鎮,灌溉水田面積5700畝。土特產品有木耳、蘑菇,山產品有名貴的
山參、
黃花菜、松茸等100餘種。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有品位較高的煤炭、
石英石、石灰岩、葉臘岩等。旅遊資源有風景秀麗的神仙洞和雞冠山。東寧鎮豐富的自然資源,明顯的區位優勢,不斷擴大的城鎮規模為鎮域經濟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全鎮在緊緊圍繞“依託四邊抓三產、主攻項目擴財源、兩綠一黃大發展的”的總體思路,壯大發展果、菜、畜三大主導產業,全鎮新發展果樹面積1000畝,總面已達2.63萬畝,規範化果園改造面積5000畝,果樹節水灌溉6000畝,新發展蔬菜面積1000畝,其中新建棚室120棟86畝,總面積已達1.2萬畝,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已達3.1萬頭、8110頭、72000隻和20萬隻,出欄率分別為1320頭、2630頭、2100隻、9100隻。湧現出了李超養雞、孫慶才養牛、王學敏養豬等養殖大戶,改良率達80%。全鎮建立了夾信子火雞養殖、暖二、萬鹿溝黃牛改良,新屯子食用菌生產,菜一蔬菜立體栽培,一街優質葡萄等示範區19個。發展一街野豬等特種養殖戶17戶,“珍、奇、特”品種生產養殖已逐漸擴大。以南溝的烤煙、夾信子地瓜、花生、甜玉米、民主西香瓜、轉角樓韭菜、萬鹿溝大蔥、東綏大蒜等為代表的專業一品村特色經濟已形成規模。
東寧鎮組織普法宣傳隊深入到村屯、廠礦、學校,開展“送法”下鄉活動,為廣大群眾送去實用的法律知識。東寧鎮“送法”下鄉宣傳隊由鎮司法所、林業站、水利站、畜牧站、土地辦工作人員和奮鬥派出所民警組成,他們走村屯、入農戶、進廠礦,向大家提供涉及土地、林業、消防、司法等方面的服務。他們還特別來到各學校,為同學們講解交通、防火、用電等安全知識,增強同學們自我保護意識。東寧鎮“送法”下鄉活動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前來諮詢的群眾絡繹不絕,幾天來,普法宣傳隊已發放各種法律、法規宣傳單2000多份,現場回答群眾諮詢問題上百個.
學校介紹
東寧鎮
東寧縣第五小學,座落在東寧縣綏芬河畔,是一所在崛起中不斷奮進的小學。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抓好全體學生,抓好全部學科,抓好全程管理,抓好全員優化,抓好全面發展”的辦學思路。堅持“一切為了促進學生髮展”的育人理念,努力“讓每一位學生成人,讓更多的學生成長”。學校堅持使全體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高昂向上的精神狀態、健康明朗的心理狀態,規範和諧的行為狀態,刻苦勤奮的學習狀態。學校以濃烈的校園文化熏陶、激勵著每一個學生,使他們自覺把校園當作自己的家園和生活的樂園,實現健康而快樂的成長。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學校始終堅持把深化教學改革作為提高質量的有效抓手,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構建了體現新課改理念的“自主預習、互動討論、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的課堂模式被全體教師廣泛實施於教學之中,人人都在創新教學,個個都在教學反思,大家都能自覺做到把目標盯在育人上,心思用在教學上,工夫下在鑽研上,本領顯在課堂上,能力展示在效益上,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成為全縣小學課改典範。學校堅持以教科研為先導,狠抓科研興校,廣泛開展教師之間的教科研競賽,取得了顯著的教科研成果。近年來,學校每年都有幾十篇教學研究論文在省、市評比中獲獎。
教學理念
學校一貫強化堅持“立足校內、發展內涵、全面打造、整體優化”的校本策略,狠抓隊伍建設。多年來始終堅持校本培訓與校本研究的內涵發展思路,著眼於校內教師的潛能挖掘。多年來學校堅持校本研訓制度,採取“領導驅動、骨幹引動、新老促動、相互帶動、整體推動”的多種研訓模式,廣泛開展教研組內的說課、研課、賽課、評課和教師教學基本力的競賽,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狠抓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嚴”、“細”、“實”、“恆”的精細管理,保證管理上的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從而保障學校的長效發展、可持續發展。
榮譽
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思維超前、務實求真,追求卓越、攀求新高”的發展戰略,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校先後被評為牡丹江市教育先進單位、教育科研先進單位、教育研培工作先進集體、教育科研科普先進單位;東寧縣教育先進集體、課改先進單位等。
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遺址
東寧鎮
東寧要塞:位於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東寧鎮。它北起綏陽鎮北閻王殿,南至甘河子,正面寬110多公里,縱深達50多公里,曾被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日偽時期,侵華日軍為了防止前蘇聯的進攻及為隨時對蘇聯進攻,不僅在此修築了亞洲最大的軍事要塞,而且在此屯駐了日本關東軍三個師團計13萬多人,並構築了飛機場10個,永久性工事400多個,野戰炮陣地45處。現已發現的地下軍事要塞有勛山、朝日山、勝洪山、母鹿山、409高地、麻達山、三角山、甘河子、閻王殿、北夭山等處。目前開放的是勛山要塞——在那鬱鬱蔥蔥的大山深處藏著龐大的軍事工事。勛山要塞是東寧要塞中的一個中型要塞,它佔地5公頃,與俄羅斯僅一河之隔。進入暗堡的隧道之後,便感到像是進入了一座迷宮,一條條高1.8米,寬1.5米的隧道縱橫交錯,上下連通,最深處可達地表15米,隧道中建有指揮所、醫療所、無線電室、鐵車庫房、升降井、排水溝、蓄水溝、暖氣管道、貯備倉庫、彈藥庫、電機房、兵舍、火力發射點、防毒氣的雙層隔離門等設施。要塞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構築。在大山腹中有“侵華日軍東寧要塞陳列館”。館內以大量的實物和照片向人們揭示了當年日軍的罪行。
東寧鎮
東寧要塞始建於1935年春天。為了修建要塞,日本從中國山東、河北、
吉林榆樹等地用欺騙手段招募勞工,還有一些是中國戰俘。前前後後共有17萬名勞工參加了東寧要塞的修建。中國勞工和戰俘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每天都有十幾個至幾十個勞工死於非命,有的還被日軍殘酷地殺害,在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地區內就發現有大小墳包一千多個。為了“穩定”軍心,日軍還用火車運來了一千多名“慰安婦”,這其中有日本女人、朝鮮女人和中國女人,當年東寧五鎮設有二十多個“慰安所”。現在,在東寧的敬老院里還住有當年的“慰安婦”。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蘇聯紅軍在大炮、坦克、飛機的支援下分三路對東寧要塞進攻,日軍以弱對強,戰鬥持了7天之久。蘇軍以空中、坦克、步兵聯合攻擊,強行攻破日軍多年苦心經營的東寧要塞,沒有援軍的日軍不得不向吉林方向潰退,一小部分日軍則留在要塞中。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詔書宣布投降后,由於蘇軍的猛烈轟炸和日軍的倉慌逃竄,日軍的通訊全部中斷,據守在東寧要塞中的日軍不知道天皇已經投降。蘇軍的轟炸是相當猛烈的,東寧滿山都是一米見方的水泥塊,許多隧道被炸塌了,但仍是無法取得完全勝利。後來蘇軍用飛機將日軍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從牡丹江運來,打著白旗進入東寧要塞,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901名日軍於8月28日打著白旗走出要塞。但是,勛山要塞的日本守軍因暗堡沒被發現,沒有投入戰鬥,所以沒有被蘇軍發現。是當地的老百姓上山時發現了日軍,立即報告了蘇軍,蘇軍立即調集飛機、大炮,天上炸,地上轟,到8月30日戰鬥結束。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可以說是完全結束。所以,東寧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