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溝五村遺址

沙溝五村遺址

沙溝五村遺址位於薛城區沙溝鎮五村周圍,在遺址範圍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經三次現場考古調查,搜集各類標本達300餘件(片)。

遺址簡介


位於薛城區沙溝鎮五村周圍,沙溝河從遺址南部自東西流。遺址在高出河床約2米的台形地帶,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有18萬平方米。在遺址範圍內,地面散見許多陶器殘片,經三次現場考古調查,搜集各類標本達300餘件(片)。石器有斧、鏟、錛、鏃、環等。陶器有盆形鼎、罐形鼎、鏤孔杯、高足杯、罐、盆、鬲、豆、器蓋等;陶質有磨光黑陶、褐陶、夾砂紅陶及少量的白陶。另外,還發現幾座殘墓,一為兒童墓葬,頭東腳西,骨架上覆蓋紅陶罐片;一為成人墓葬,仰身直肢,頭東腳西,有隨葬品黑陶杯、罐、白陶鼎等;另一墓為南北向,出土有褐陶鬲、罐等。前兩墓屬於新石器時代,后一墓屬於東周時期。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層堆積多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出土了很不多的黑陶和蛋殼黑陶器物。位於沙溝鎮政府駐地、沙溝五村。一條古河道自東向西從遺址中穿過,把遺址自然的分為南北兩處。河南岸遺址完全被村莊覆蓋。1978年,社員在打井時,曾出土過兩件石鏟。從而引起棗莊市文物管理站的重視,曾多次派人來此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又採集到幾件大汶口文化的鑿式鼎腿。河北岸遺址面積較大,遺址西部緊靠著薛城周營的公路,南部緊靠沙河與南岸遺址相接,東部靠一條南北走向的生產路,北部接良田。在未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前空地面積較大,后逐漸被農村建房所侵佔,當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遺址空地僅剩原生產隊的飼養院及院前空地。據1981年全市文物普查資料記載:此處遺址為一高出河床2米的台地,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400米。四周均被民房包圍。河北區本身又可分為A、B兩區。

地理分佈


A區,處於遺址東部,調查時東南角發現一土坑,坑深約1米,從斷面觀察,最上層熟土厚約1米,土質呈黑灰色,膠結得十分堅硬,這層中夾有蚌片和少量的夾砂紅陶片,為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二層為沙層,厚度不詳。在這裡採集到夾砂紅陶鼎足,圓錐形較大。在此區的東部,從農民挖的水井斷面觀察,可分兩層,上厚約0.3米,灰黃土,夾有晚期陶片和現代瓷片;第三層,土質灰黑,夾有大汶口文化陶片,鑿式鼎足,厚約1.5米。在往下接近水面,深度不詳。在附近調查時,又發現由於村民挖新井所破壞的墓葬一座,採集的陪葬物有玉笄2件,石鏃1件等,還有部分夾砂紅陶片,在A區北部,有一條生產路,從路溝觀察,上層已剷平修為路面,夾有少量夾砂陶片,第二層厚約0.5-1米不等,包含有紅燒土渣及夾砂紅陶片。在這裡採集到一件完整的石錛
B區,處於遺址的西半部,調查時在原第四生產隊牛欄處,發現一處大汶口時期墓葬,此墓已經暴露,因此,墓的出口層位及深度不詳,骨架呈頭東腳西仰身葬。在腳部出土泥質黑陶高柄杯2件,泥質黑陶罐2件,在右肩部出土陶鼎1件,黑陶鏤空杯1件,黑陶筒形杯1件。在此墓南約10米的糞坑南壁暴露—東周墓葬,從殘骨架觀察為南北向。出土有夾砂褐鬲,罐各1件,另外還從牛欄內採集到完整的泥質陶罐1件,加砂褐陶盤1件,另外,在這一帶還採集到石斧、鬲腿、鼎腿、鹿角等文物。調查附近各農戶,他們在取土、挖地瓜窖、蘿蔔窖時經常發現褐陶、黑陶等器物和陶片。

相關信息


文物普查后,省市的文物專家經常來此考察。因此,也引起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重視。因此處遺址坐落在沙溝五村中央,是一塊建房的盛地,每次生產隊或村委會在划宅基地時,此處都在計劃之中,但每次都被公社或鎮政府所阻止。另外村民們在動土時發現的小文物不再亂扔了,並能及時上交到棗莊市博物館或薛城區文物管理站。
通過調查記錄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此處遺址在時間的延續之長(從大汶口文化延續到東周)面積之大(18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之豐富。在棗莊市還是少有的,因此,1985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經市文物管理站申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二批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