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解放石家莊的結果 展開

解放石家莊

1981年雛佳、蘇凡執導,馮恩鶴、王玉孝、趙娟娟、曲雲、劉繼忠等主演的電影

《解放石家莊》 是八一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的一部優秀的戰鬥故事片,由雛佳、蘇凡執導。該片講述的是人民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的故事。

1981年上映。

劇情簡介


解放石家莊[電影]
解放石家莊[電影]
1947年秋,我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部隊首先攻打石家莊外圍,誘敵增援,趁石家莊兵力空虛再圍城。國民黨守軍羅軍長(唐高齊 飾)卻早已料到我軍調虎離山之計,決不冒然發兵。我軍鍾天民(王玉孝 飾)旅長加大攻擊徐水力度,而敵就是不上鉤,我軍佯裝西撤,狡猾的敵人終於出來了,我軍趁勢圍攻石家莊。連長潘有財(馮恩鶴 飾)被燃燒彈擊中,仍抱起炸藥包沖向敵坦克,戰士孫永(劉繼忠 飾)奪取敵人機槍,衝上制高點,最後含笑犧牲在連長懷裡。當地人民群眾掀起了支援前線的熱潮,組織擔架隊、小車隊,運傷員送彈藥,民兵隊長蘇月琴(趙娟娟 飾)帶領民兵支援前線,石家莊解放指日可待......
1947年秋,我軍在攻佔石家莊前,首先攻克石家莊外圍重要據點正定城,然後立即調頭北進包圍了徐水,擺開發動保北戰役的架勢,目的是誘使石家莊守敵北援徐水,將敵軍殲滅於北上途中,然後乘虛而入,解放石家莊。據守在石家莊的國民黨第三軍羅軍長料到,這是我軍的調虎離山計,遲遲不派兵出城。為了引蛇出洞,我軍鍾天民旅長以大無畏的膽略,猛攻徐水,迫使蔣介石對石家莊守敵施加壓力,讓他們趕快北進。可是,老謀深算的敵軍長的主力仍然不離開石家莊。為了儘快把敵人引出來,鍾旅長決定智斗頑敵,又一次製造假象,故意放棄徐水,向西撤退。羅軍長認為這是我軍的潰敗,時機已到,於是率第三軍離開石家莊北上,準備完成蔣介石南北夾攻我軍的計劃。我軍引蛇出洞終於成功,便趁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晝夜強行軍240華里,趕到清風店,搶先佔領戰略要地。在清風店戰役中,我軍全殲敵第三軍,活捉敵軍長。接著,我軍又急速揮兵南下,一舉攻佔了華北戰略要地石家莊。在這場艱苦、激烈的運動戰和攻堅戰中,以連長潘有財為代表的九連英雄連隊,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小戰士孫永,在戰鬥中搶佔制高點,奪取了敵人的機槍,打死敵先頭團團長,身負重傷后,含笑犧牲在連長懷裡;年輕戰士張喜子,在進攻堅固的石家莊內市溝時,為鞏固突破口,身上多處負傷,仍高舉紅旗為炮兵指示目標,掩護後續部隊順利通過;連長潘有財被燃燒彈擊中,可他顧不得撲滅渾身火焰,抱起炸藥包沖向敵坦克;旅長鍾天民,身先士卒,在攻打敵軍部大樓時,親自端著孫永繳獲的機槍,向敵人猛掃……在那緊張的日日夜夜,廣大群眾始終支援著人民子弟兵。民兵隊長蘇月琴帶領當地民兵,運送彈藥,搶救傷員,阻擊敵人,為取得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演員表


角色演員
潘有財馮恩鶴 
鍾天民王立孝
蘇月琴趙娟娟 
潘大娘曲雲 
孫永劉繼忠

職員表


導演雛佳 蘇凡
編劇焦延庭 李豐祝

角色介紹


  • 潘有財

    潘有財

    演員馮恩鶴 

    -

  • 鍾天民

    鍾天民

    演員王立孝

    -

  • 潘大娘

    潘大娘

    演員曲雲

    -

  • 孫永

    孫永

    演員劉繼忠

    -

  • 蘇月琴

    蘇月琴

    演員趙娟娟

    -

影視風格


這部影片的特點是有80%的外景戲。為完成這部影片,在導演闡述中談到:希望這部影片能真實地再現歷史的真實,要求戰爭場面氣勢宏偉,鄉土氣息濃厚,一定要把當時的歷史真實、歷史史實反映出來,不能像拍樣板戲似的,應當向《南征北戰》這些優秀影片學習。當然他們的能力有限,但是基於全體創作人員的政治熱情和真摯感情,他們就千方百計地這樣去做。所以沒有追求形式上的華麗,沒有在形式上追求特殊風格。
導演李俊同志探討過這部影片的風格問題。他談到真正把這部影片拍得朴樸實實很不容易。確實是這樣。再現歷史真實就很難。還有一個問題是武器不行了,那時“三八式”就好得很,費很大勁,才從全省抽了四門日本鬼子山炮,又不會打。省軍區倒還有幾百發炮彈,現從藁城請來四個民兵當一炮手,拉到獲鹿靶場拍的。“八二”迫擊炮也沒有,還從上影廠租來四門美國榴彈炮,從濟南軍分區調來四輛拍《南征北戰》時用的國民黨的坦克,從內蒙調來幾百名騎兵,從四航校調來兩架單翼螺旋槳飛機,主要是為了再現歷史真實。
這部片子在石家莊拍外景歷時兩個半月,拍了560多個鏡頭,佔全部影片的80%。兩個半月中,實際拍攝的時間只有四十多天。攝製組的拍攝速度,在全廠來說是較快的。這和省、地、市委和駐軍、人民群眾的支持分不開。從樣片上看,基本上反映了歷史真實。省軍區幾位顧問看了,認為還像那麼回事,不虛假。但是軍裝不符合歷史,軍裝應該是18集團軍的軍裝(八路)羅軍長被捉聶榮臻司令員接見時聶司令員的帽子上還有青天白日帽徽。穿幫之處:1947年的石家莊是石門,國軍說石門共軍說石家莊穿幫太嚴重了

幕後製作


60年了,到“大片”被解密的時候了。由中共石家莊市委宣傳部、石家莊日報社和河北省雙鳳山革命陵園管理處共同投拍的電視文獻紀錄片《1947·電影鏡頭下的石家莊》已攝製完成,在這部紀錄片中,觀眾可以看到60年前那部紀錄片的真實鏡頭,以及它的誕生過程。
石家莊是第一個解放的大城市,能拍下解放石家莊的真實影像,要歸功於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成立的晉察冀軍區電影隊。晉察冀軍區沒有電影隊,1946年,曾在上海從事電影工作的汪洋來到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命令他接收“滿影”的電影設備和由東北電影公司支援的一批技術人員,成立一個電影隊。“滿影”原是日本人在偽滿洲國長春市成立的滿洲電影製片廠,抗日戰爭后被我黨接收,日軍撤走時留下了20名日本技術人員,滿影被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也就是後來的長春電影製片廠。
電影隊成立后,隊員把簡陋的設備放在一輛馬車上,穿梭在部隊間,為部隊戰士放電影。電影隊有一架埃姆攝影機,是美國貨,隊員也用它拍攝一些戰地鏡頭,當時電影膠片非常稀缺,都不捨得用,連解放石家莊這樣大的歷史事件,也只拍了幾十分鐘的鏡頭。
解放石家莊戰役的拍攝是當時電影隊的重要工作,石家莊解放后製作的解放石家莊紀錄片還第一次加入了配音,成為第一部有聲的戰爭紀錄片。
解放石家莊時,晉察冀野戰軍第三、四縱隊是主攻,蘇河清跟著第三縱隊,部隊首長只允許他在團部拍攝。但蘇河清說,他在蘇聯也上過戰場,應該到前線去,他去了連部。在蘇河清的鏡頭裡,既有硝煙瀰漫、炮火閃閃的戰場,也有群眾支援前線的情景。
並非僅僅深入到前線就可以了,在攻打石家莊戰役中,大都是夜晚作戰,用簡陋的設備要拍下夜戰很不容易,膠片感光度差,必須借著炮火的光才能拍下戰士作戰的鏡頭。
真實版《解放石家莊》是老一輩電影人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來的,可當年近九旬的蘇河清面對《1947·電影鏡頭下的石家莊》攝製組時卻遺憾地說,為石家莊解放拍的鏡頭太少了,尤其是沒有拍攝到活捉劉英的鏡頭。
新中國成立后,這部記錄了石家莊解放過程的“大片”被放在了某電影製片廠的膠片庫,時間一長,膠片都粘連、老化了,半個世紀過去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
王戰軍偶然得知有這樣一部片子的消息,但一直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它。事實上,這樣一部被擱在膠片庫里的珍貴紀錄片能夠保留至今,離不開一位拯救者,她叫王琛,是原晉察冀軍區電影隊的戰士,她對這部片子深有感情。在1996年,石家莊即將迎來解放50周年時,王琛,這位80歲高齡的老人把自己的全部時間用在了膠片庫里,她從一摞摞沒有標示的膠片中、甚至從一筐筐的膠片垃圾中尋找,終於將影片整理后復原。
在一次次觸摸60年前那段滾燙的歷史、一遍遍走進親歷者的心靈之後,王戰軍產生了一個信念:作為石家莊人和資深新聞工作者,有責任把這部紀錄片重新帶回石家莊,帶給觀眾,並講述它背後的故事,這才有了《1947·電影鏡頭下的石家莊》的投拍。

創作背景

石家莊在60年前解放軍戰士浴血奮戰的硝煙戰火和人民群眾慶祝解放的歡騰中,有一群年輕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了這些鏡頭。
《解放石家莊》劇本的創作用了兩年時間,是由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李豐祝和焦延廷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石家莊是1947年我軍進行戰略反攻后解放的第一座設防城市,是由運動戰轉入攻堅戰的首例,是解放現代化設防城市的首例,又是用解放這樣的城市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首例。這幾點奠定了這部影片的重大政治意義。

歷史資料


解放石家莊[電影]
解放石家莊[電影]
解放石家莊對全國解放的重要意義,首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重要城市的先例,為爾後進行城市作戰提供了重要經驗。
石家莊扼平漢、正太、石德鐵路,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戰略樞紐。1947年10月,石家莊之國民黨第3軍主力在清風店地區被晉察冀軍區部隊全殲后,駐守石家莊的國民黨軍只有第3軍之第32師、2個保安團及周圍19個縣的保安大隊,態勢孤立。為了加強石家莊的守備,蔣介石於11月3、4兩日,將保定“綏靖”公署1個獨立團及1個野炮營空運至石家莊。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決心乘石家莊守敵兵力空虛、軍心不穩之際,集中晉察冀野戰軍全部及所屬冀晉、冀中軍區的部隊發起石家莊戰役
解放石家莊[電影]
解放石家莊[電影]
以晉察冀野戰軍第3、第4縱隊分別從西南和東北兩個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冀晉軍區獨立第1、第2旅、第4軍分區和冀中軍區獨立第7、第8旅、第11軍分區的部隊從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實施輔助進攻;以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獨立第9旅及第3、第9軍分區的部隊部署於定縣、新樂之間,擔任阻擊由保定方向增援之敵;以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及第5、第7軍分區的部隊向平漢路北平(今北京)至保定段出擊,重點破壞鐵路線,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石家莊守軍,晉察冀野戰軍還將清風店戰役中被俘的約1000名國民黨軍官經教育后釋放回石家莊,以分化瓦解敵軍。此外,晉察冀解放區政府調集1萬副擔架,4000餘輛大車,10萬民兵、民工隨軍作戰。
進攻各部隊渡過滹沱河向石家莊開進,並突然包圍了石家莊外圍國民黨軍各據點。7日晨,冀晉軍區獨立第1、第2旅攻克了大郭村飛機場,殲滅守軍1個營。8日晨,第4縱隊攻佔盤山,至此掃清了外市溝以外守軍的全部據點。8日下午4時,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晉察冀野戰軍以坑道爆破和強行爆破相結合的手段向外市溝國民黨守軍發起了總攻,至9日晨,晉察冀野戰軍攻佔了除北焦、范村等4個據點外的全部據點。隨後,晉察冀野戰軍以一部兵力圍困上述4個據點,以主力繼續向內市溝進攻。
解放石家莊[電影]
解放石家莊[電影]
10日下午4時,在炮兵火力猛烈轟擊的掩護下,攻城突擊部隊同時實施內外爆破,並從被炸塌的壕溝沖入內市溝。第3縱隊第8旅首先從西面突破成功,於下午6時攻佔了東里村、西南兵營,殲滅守軍第32師之第96團大部。第4縱隊第10旅從東面突破后,連續擊退第32師之第94團及坦克的7次反撲,鞏固了突破口,並推進至鐵路以東地區。冀晉、冀中軍區的部隊也相繼佔領了預定目標,進入了市內戰鬥。10日晚11時,全面突破內市溝后,各攻城部隊適時將第二梯隊投入戰鬥。至12日,守敵全部被殲,第32師師長兼石家莊警備司令劉英被俘。隨後,冀中軍區部隊又乘勝攻佔了元氏縣城。
石家莊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2.4萬人,繳獲坦克9輛,火炮100餘門及大量機車、汽車和軍用物資,此役不僅佔領了敵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使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區連成一片,而且還首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重要城市的先例,為爾後進行城市作戰提供了重要經驗。
為紀念解放石家莊,在省會原火車站廣場建有“石家莊解放紀念碑”,這樣的舉措具有歷史紀念意義。整個紀念碑由建築體與塑像相結合,其內涵有寓意性和象徵性。
石家莊地處京南重要交通樞紐戰略要地。回顧歷史,60年前正是解放戰爭敵我戰略態勢發生轉折變化的一年,我人民解放大軍從劣勢初轉為優;戰略戰術從運動戰轉為攻堅戰;從包圍城市轉為攻佔城市。作為紀念性雕塑設計應緊緊把握這些特點,僅是表現勝利的姿態是不夠的。駿馬揚威、挺坐舉槍表現了一定的軍威,也象徵著勝利,但與解放石家莊的戰略意義不貼切。初戰告捷,大仗還在後面,並不是最後的勝利。解放軍那時還是小米加步槍,靠兩條腿晝夜行軍、調虎離山、圍點打援,殲滅有生之敵而後攻佔城鎮。坐騎勢的選擇與塑造沒有表現出特有的典型意義,卻有國外紀念像的借鑒之嫌。眾所周知,廣州是最後解放的沿海大城市,其解放紀念碑是挺立的解放軍戰士,一手握槍,一手捧鮮花,一目了然的使人感到是樸實的解放軍戰士形象,堅定的情感表達而具有永久的紀念性,沒有虛張之勢。石家莊解放為1947年,我軍剛轉為主動攻城之時,作品的時間感是事物特質的表達要素,是設計總體的出發點,是基點。
“石家莊解放紀念碑”人物形象的塑造亦是敗筆:
1、解放軍人物形象塑造的年齡偏大,也不英俊,且缺少來自田野的子弟兵樸實形象。
2、雖然《解放石家莊》影片中我軍有單衣著裝,但解放石家莊攻堅戰直至解放之時已是深秋初冬季節,我軍著裝已是冬服(大量戰地照片可見)。季節與著裝是設計的重要形象語言,是典型性的因素,但此設計單裝露臂,缺少歷史真實,給人以季節時令的誤導。
3、1947年距三大戰役打響尚有一年時間,我軍還沒有繳獲多少美式武器。塑像高舉的是美式卡賓槍也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廣州解放紀念碑塑造的還是步槍)。
4、美式卡賓槍子彈梭較短,內裝十發子彈。而“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的戰士胸前則是美式“湯姆”、“衝鋒槍”用的子彈袋,如此不配套的裝備設計使人啼笑皆非。
5、解放軍戰士後背的披肩布也是杜撰之物,設計沒有必要效仿“彼得大帝”像,況且是塊不大不小的“方塊布”在飄動。解放軍當時身著子彈袋、米袋、手榴彈袋、背包(棉被)和挖掩體用的軍用鐵鏟。創作中藝術的真實允許選擇、取捨與誇張,但要與生活的真實為依據,反對不倫不類。
作為石家莊戰役的紀念性雕塑,設計者應首先理解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解放戰爭中,最先解放的城市——石家莊解放的戰略意義和歷史意義,把握城市攻堅戰的特殊性。基調與立意要準確,把勢如破竹的城市攻堅戰中生龍活虎的英雄群體形象塑造出來,才不失“石家莊解放紀念碑”的真正紀念意義。生動鮮活的藝術形象才能使人們受到深深的感動,強調象徵性難免流於空泛。
解放石家莊從軍事上為我軍攻佔城市積累了戰鬥戰術經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掃清太行山東部平原敵占城市據點,為太行山設置了安全屏障。1948年黨中央遷到西柏坡,從而三大戰役的決戰勝利和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全中國解放的政治和軍事基礎。“新中國從這裡走來”解放石家莊是先頭之戰,意義重大,應該建一座與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