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島

是萬山群島中第一大島

三灶島在香洲西南部28公里,萬山群島西,是萬山群島中第一大島,磨刀門和雞啼門兩河道出口處。西距南水約6.5公里,西南距高欄島7.25公里。相傳早在明代以前的欖坑村有三個天然石灶,常有漁民到此生火煮飯,因而取名。

島嶼簡介


三灶島[san zaodao]原與大林一河之隔,1985年堵塞大門口的築成一條一公里長的海堤公路,直通大林農場。全島陸地面積約78平方公里,1.13萬人。島西北均為淤積泥灘和部分蚝田,間有紅樹林,退潮時干出大片海灘,東南部均為沙灣岩岸,最長蓮塘沙灣為2.8公里。
島上由攔浪、觀音、茅田、黃竹四座互不相連的山峰和三灶、中心、海澄三大平川組成,川中間低,海拔最高攔浪山為307米。地質為花崗岩結構。土地肥沃、林木蒼翠、水源充足。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蔬菜等。並發展淡水養魚和蚝業生產。山塘水庫是三灶農田灌溉和居民食水的主要來源,多數鄉村字裝了自來水。交通方便,每天有班船和班車來往灣仔,香洲、井岸
島上公路總長48公里,可通全島各地。小橫琴島隔磨刀門相望,鉗扼磨刀門口。由於此島位置重要,外國侵略者屢屢侵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英國鴉片商因遇風上島,槍殺群眾。以後又有英軍上島豎英旗,測地形,繪地圖,被群眾驅走。民國27年(1938年)日軍佔領三灶島后,曾在此島建機場和海軍基地。島上有紀念1938年農曆3月13日至14日被日寇殺害的島上的居民,建有“萬人墳”“千人墳”,還有日寇侵華時所建造的飛機場遺跡。(參見歷史地點編三灶萬人墳、三灶千人墳、三灶廢機場詞條)。
三灶島
三灶島

島嶼發展現狀


三灶島
三灶島
現已築有長堤與陸地相連,成為珠海市的重要經濟發展區。珠海三灶機場,位於三灶島西南端,三面環海,凈空良好,距市區31公里。該機場嚴格按照國際一級民用機場標準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和施工,其跑道、候機樓、通訊航系統、供油和安全等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機場建有長4000米、寬60米的跑道和長4000米、寬44米滑行道各一條,可供當今世界上各型客機起降。候機樓建築面積9.2萬平方米,設有綜合大廳、候機廳和觀景廳,到港與出港旅客分流。機場採用美國和瑞典的計算控制大屏幕航班顯示及引道系統、設備控制及管理計算機系統、旅客服務電子計算系統、行李自動分檢系統。機場開通以來,營運情況良好,並正在不斷的提高水平,爭創“一流管理,一流服務,一流運行,絕對安全”的現代化機場。珠海三灶機場是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所在地。
三灶是珠海國家高新區三灶科技工業園所在地,形成了以醫藥、電器、醫療器械、精密製造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
三灶還是珠海大學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落戶的高等院校有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遵義醫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和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在校大學生2.6萬人,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名字由來


三灶鎮位於珠海市西南部,地處磨刀門和雞啼門之間,是萬山群島中的第一大島。關於三灶得名的由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它得名於島上的三個天然小灶,有人說島上曾經有三個烽火台,附近的漁民將烽火台當成了三個大灶,三灶便由此得名,但在今天的三灶地區比較流行的是前一種說法。
小溪流經天然石灶
三灶鎮一些老人們說,遠古時候,三灶島只不過是古伶仃洋上的一座孤島,島上荒無人煙,海上往來的漁民常在島上停留,或是取水解渴,或是壘灶做飯,久而久之,漁民們發現島岸附近有一塊一米見方的凹形石,由於長期遭受海水侵襲,凹形石上形成了三個凹口,恰似三個小灶,小灶旁邊還有潺潺的溪水,甘甜可口,漁民們見狀大喜,這三個小灶既省去了他們壘灶的麻煩,又免除了他們長途跋涉尋找淡水的艱辛。數年之後,又陸續有漁民聞訊遷到島上居住,三灶島一天天熱鬧起來了。由於當時三灶島還是一座無名島,因此這些匠人回去向別人描述所到之處的時候,就說是有三個小灶的地方,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性地將這座島嶼稱為三灶。三灶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什麼時候有人來定居:
據史書記載,早在南宋期間就有先民在三灶島定居。約公元1480多年至1500多年(明成化、弘治年間)斗門、新會、中山等地的百姓,四處逃荒來到三灶島上,這些被誣衊為“奸民”、“逃叛流亡”、“亡命之徒”的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開闢了三灶島。
1949年11月21日,三灶島解放。1988年12月12日,為了開發大西區,珠海市成立了三灶管理區,在此之前,三灶鎮隸屬於香洲區。2001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斗門縣,設立珠海市斗門區金灣區,原屬三灶管理區管轄的三灶鎮被劃歸到新成立的金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