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斗門區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珠海市轄區
- 陝西長安縣歷史政區
斗門區
廣東珠海市轄區
斗門區是廣東省珠海市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端,珠海市的西部,東連中山市,北倚江門市,與澳門水域相連,介於東經113°0.5′至113°25′,北緯21°59′至22°25′之間,即磨刀門到崖門之間,從赤鼻島至白蕉七圍交界線,東西之間最寬33.4公里。斗門於1965年7月由中山、新會劃出部分鎮村建縣,1983年7月歸屬珠海市管轄,2001年4月撤縣設區。區政府設於井岸鎮,截至2018年,斗門區下轄井岸、白蕉、斗門、乾務、蓮洲5個鎮,101個村委會、23個社區居委會。
斗門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等南宋皇族後裔趙氏子孫聚居於斗門鎮,並留下明清古院建築代表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菉猗堂”。珠海第一個中共基層黨組織小濠沖黨支部誕生在斗門。區體校被命名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培養了“亞洲蛙王”曾啟亮、雅典奧運會乒乓球銀牌得主李靜等本土優秀體育人才。斗門“水上婚嫁”、“裝泥魚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斗門區地處南海之濱,是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和中國海鱸之鄉。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大力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斗門創新工程,以“珠海漁都”水產品電子交易平台和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為支點,現代、品牌、特色、標準化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前景廣闊。區內山、田、河、海相擁的大沙田水鄉風光旖旎,御溫泉、黃楊山、金台寺、斗門明清古街、接霞庄等成為深受歡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態旅遊好去處。
斗門區位列2018年中國百強區第22名。
20徠20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名單。
斗門城區全景
宋朝紹興二十二年(1152)黃楊山附近島嶼劃歸香山縣管轄,仍稱潮居鄉。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縣潮居鄉改稱黃梁都。大沙、馬墩、上橫屬新會縣潮居都。清朝緒六年(1880)黃梁都改稱黃梁鎮。清宣統二年(1910)改鎮為區,按數字編列,稱香山縣為第八區。
1925年,改稱為中山縣八區。
1930年,改稱為中山縣黃梁區。
1931年,區名按數字編列,稱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3月,仍為中山縣第八區。上橫、大沙、馬墩稱新會縣第九區。1958年11月,稱中山縣斗門大公社,為中山縣7個大公社之一。橫粉鄉、大沙鄉屬新會縣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斗門縣,隸屬廣東省佛山地區。
1983年7月,斗門縣歸屬珠海市,成為珠海的市轄縣。
1997年,全縣轄8鎮,面積925.3平方千米,人口32.6萬,外來流動人口3萬,縣政府駐井岸鎮。(摘自《政區大典》)
2000年,斗門縣轄10個鎮(井岸、白蕉、乾務、五山、斗門、上橫、蓬溪、六鄉、紅旗、平沙),121個村委會、47個居委會。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1529人,上橫鎮 23583、蓮溪鎮 13562、六鄉鎮、19849、斗門鎮 41294、五山鎮 26068、乾務鎮、19023、白蕉鎮 61534、井岸鎮 108074、紅旗鎮、21999、平沙鎮 49689、自藤湖虛擬鎮、9755 城南虛擬鎮 7099。
2001年4月,國務院批准斗門撤縣建區,同年12月,珠海市斗門區正式掛牌成立。宋屬新會潮居里。元為潮居鄉。明始稱黃梁都。清光緒初年改稱黃梁鎮。1931年改稱中山縣第八區。1965年設斗門縣。因縣治原名斗門鎮,斗門鎮東北枕黃楊山,西南面向新會梅閣海,地形如斗狀,故名斗門。1983年由佛山地區劃歸珠海市。2001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斗門縣,設立珠海市斗門區和金灣區;斗門區轄原斗門縣的井岸、白蕉、乾務、五山、斗門、上橫、六鄉、蓮溪8個鎮。
2003年,白蕉鎮、六鄉鎮合併為白蕉鎮,五山鎮、乾務鎮合併為乾務鎮,蓮溪鎮、上橫鎮合併為蓮洲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斗門區轄5個鎮(井岸、白蕉、乾務、斗門、蓮洲)。
徠2011年6月,設立珠海市斗門區白藤街道辦事處,12月30日白藤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運作至今。
斗門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珠海市西部(東經113°05′至113°25′、北緯21°59′至22°25′),磨刀門到崖門之間。從赤鼻島至白蕉七圍交界線,東西之間最寬33.4公里,總面積674.8平方公里。斗門區東連中山市,北倚江門市,與澳門水域相連。
珠海市斗門區的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廣泛沉積平原和仍在發育的灘塗。故呈現平中有凸,凸中有平和平中有凹的明顯層狀地貌。全區地形特點是低山突屹,平原寬廣,孤丘眾多,水道交錯,河涌密布,灘塗淤積浮露迅速。境內東北部低於西南部,山丘邊緣的沖積地帶高於江河兩側的沉積平原。
丘陵和珠江口沖積平原共同形成了斗門的地貌,而沖積平原中河網隔成的一個個小島是水鄉人的主要居住地。
黃楊山是珠海市最高的山,在斗門區境內,方圓31平方公里,地跨斗門、井岸、乾務、白蕉等鎮。主峰高581米,也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峰之一,被譽為“珠江門戶第一峰”。
據說很久以前,斗門是個海灣,海灣內山峰聳立,居中的黃楊山脈巍峨綿延,像條巨大的蒼龍。西江水到此便五門分流,他們帶著西江沿岸的肥泥沃土,在此落地生根,不斷淤積成為二十多個河網縱橫的綠洲平原。
斗門區
磨刀門位於珠海市洪灣企人石,是西江徑流的主要出海口門。磨刀門的年徑流量923億立方米,占珠江入海總徑流量的28.3%,年輸沙量2314萬t,占珠江入海總輸沙量的33%。磨刀門最大漲潮差1.9m,最大落潮差2.29m。
斗門區
虎跳門是虎跳門水道的出海口門。虎跳門的年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占珠江入海總徑流量的6.2%,年輸沙量為509萬t,占珠江入海總輸沙量的7.2%,最大漲潮差2.51m,最大落潮差2.66m。
當地水資源:斗門區降雨在1100至3339毫米之間,年平均降雨量為1998.8毫米,年平均徑流深為1201毫米,年徑流總量為9.3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係數為0.50。斗門區陸地面積為1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82.1毫米,淺層地下水總量約為0.50億立方米。
客水資源:過境客水為769億立方米。其中磨刀門水道523億立方米,雞啼門水道140億立方米,虎跳門水道106億立方米。綜覽主客水量:全區平均每年擁有淡水資源約為778.8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量26.65萬立方米。
斗門區位於珠江的出海口,珠江出海口八大門中的五門(崖門、磨刀門、雞啼門、坭灣門、虎跳門)經過斗門。區內河涌縱橫交錯,較大的河流有黃楊河。螺洲河、友誼河、大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計其數,眾多的河涌將斗門分割成一個個小島,使斗門區成為珠三角著名的水鄉。
斗門區
一、四季特點
(一)春季
春季氣候特點是日照少、濕度大,陰雨霧多,天氣逐漸回暖。初春有冷空氣南侵,常見“倒春寒”天氣,出現低溫陰雨。4月上旬,暖濕氣流發展,冷空氣受制減速停滯,暖濕西南風增強,形成低空急流,易產生大雨、暴雨,雨量增多進入前汛期。5月中下旬,南海西南季風形成,頻繁降雨,進入前汛高峰期,可持續到初夏。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和1999年雨水偏少,發生春旱。
(二)夏季
盛夏,盛吹東南或偏南風,天氣晴熱,陽光充足,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最高氣溫35℃左右。南海和西太平洋熱帶低壓和颱風多,八九月是多發期,既帶來豐沛雨量,又常因颱風暴雨成災。
(三)秋季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西風急流季節性南移,低層夏季風南撤,東北季風開始形成,全區出現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初秋,有時仍受南海及西太平洋熱帶低壓和颱風影響,帶來雨水。后隨颱風路線偏南,影響減少。11月以後,冷空氣開始增強,氣溫逐漸下降,旱季開始。
(四)冬季
全縣盛吹東北季風,常遇冷空氣南下,有時氣溫劇降,伴有六級以上大風,持續多日。隨後,因冷空氣南移出海和氣團變性,氣溫又逐漸回升。這種准周期性的東北季風潮反覆過程,是冬季氣候的基本特徵。冬末,南海暖空氣逐漸加強,容易造成冷暖氣流對峙,往往出現低溫陰雨或長陰雨天氣。表現為前冬以乾冷為主,后冬以濕冷為主的氣候特徵。
斗門區
珠海市斗門區位於珠江出海口西岸,西江水系多條涇流流經斗門,在這裡與海水交匯成獨特的咸、淡水地帶。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下,上游衝來的大量有機屑在這裡淤集,加上氣候溫暖、風浪平靜,十分適宜各種水生生物的繁衍生長,形成水產種類繁多的優越漁場,可捕可養。
斗門區
2011年,區內有三個公園:尖峰山省級森林公園、黃楊河畔華髮水郡省級濕地公園、霞山公園。區級自然保護區四個:黃楊山自然保護區、鍋蓋棟自然保護區、竹篙嶺自然保護區、竹洲頭島水松林自然保護區。
斗門區下轄井岸、白蕉、斗門、乾務、蓮洲5個鎮,101個村委會、23個社區居委會。其中井岸鎮轄15個村委會,9個社區居委會;白蕉鎮轄33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斗門鎮轄10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乾務鎮轄16個村委會,2個社區居委會;蓮洲鎮轄27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白藤街道辦事處5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20年,斗門區下轄井岸、白蕉、斗門、乾務、蓮洲5個鎮及白藤街道,有101個行政村、28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約6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6.48萬人,農村總人口21.7萬人。是著名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16.6萬人。
2000年,斗門縣轄10個鎮。總人口401529人,各鎮人口:上橫鎮23583、蓮溪鎮13562、六鄉鎮19849、斗門鎮41294、五山鎮26068、乾務鎮19023、白蕉鎮61534、井岸鎮108074、紅旗鎮21999、平沙鎮49689、自藤湖虛擬鎮9755、城南虛擬鎮709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斗門區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佈。(2000年人口普查)
斗門地區的方言主要有四邑話、客家話、水上話三大類。隨著外地來斗門縣定居或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南腔北調”隨處可聞,但斗門地區仍以四邑話為主。
區委書記 | 周海金 |
區長 | 韓雲 |
斗門區
將使港口、機場的資源和功能輻射到斗門區廣闊腹地。區內國家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園區的新青工業園產業集聚效應凸現,市委、市政府委託斗門區管理的富山工業園發展邁入快車道,全區初步形成了以世界500強企業偉創力以及漢勝科技、方正科技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格力電器為龍頭的家用電器產業集群,以玉柴機器為龍頭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斗門區作為地處南海之濱的“水果之鄉”、“海鮮之鄉”,是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區和中國農學會國內首個授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斗門沙蝦”、“五山青蟹”、“白蕉海鱸”、“鶴洲蓮藕”、“白藤湖西芹”、“鄉意濃有機米”等綠色農產品暢銷海內外,201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37.81億元。區內山、田、河、海相擁的大沙田水鄉風光旖旎,御溫泉、黃楊山、金台寺、斗門鎮明清古街、接霞庄、黃氏大宗祠等成為深受歡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態旅遊好去處。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等簽訂合作發展框架協議,現代農業和生態旅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2010年全區實現本地生產總值157.74億元,增長7.8%;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30.64億元,增長16.7%;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增長13%;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87億元,增長29.6%,發展效益持續提升。
2011年,斗門區著力壯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臨港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全區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8.49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8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99.28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63.39億元,增長4.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3萬元,增長8.7%。單位GDP能耗控制在0.635噸標煤,下降4.36%。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控制在4319噸、9501噸。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2.55億元,同比增長5.7%。農業總產值44.83億元,同比增長3.6%。三大產業比例為13.7∶52.7∶33.6,第二產業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為77.2%。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3.02億元,同比增長30.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4.14億元,增長39.61%,房地產開發投資39.50億元,增長64.60%。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0億元,同比增長8%;人均生產總值7.1萬元,增長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億元,增長12%,增速在全市行政區排名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40億元、增加值180億元,分別增長4%和2.5%。建築業產值58億元,大幅增長40%。農業總產值70億元、農業增加值38億元,均增長3.5%。第三產業增加值108億元,增長1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1:53:36,服務業增加值佔比提高1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從260%下降到20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2%。進出口總額101.4億美元,一般貿易出口佔比提高到22%。旅遊接待人數633萬人次、總收入10.6億元,分別增長11.9%和13%,創歷史新高。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68億元,同比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05.92億元,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9.11億元,增長8.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5.5億元,增長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13億元,增長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24億元,增長10.8%。來源於斗門區的兩稅總額達67.93億元,增長5.5%。財政總收入歷史性突破百億元大關,達116億元。轄區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02.9億元、貸款餘額261.2億元,分別增長7.6%和11.9%。新增市場主體9265戶、增長22.3%,累計達5.6萬戶。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3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77.08億元,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64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產投資220.96億元,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6億元,增長7.3%;外貿進出口總額578.35億元,增長2.6%;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040萬美元;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54億元,增長8.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萬元,增長8%。
201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7.41億元、同比增長5.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93.10億元、增長0.1%,固定資產投資269.76億元、增長2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4億元、增長6.3%,外貿進出口總額415.96億元、下降28.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44億元、增長13.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萬元、增長10.6%,城鎮登記失業率2.28%。斗門鎮、白蕉鎮、乾務鎮3個鎮入選2019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1965年建縣時,全縣水稻種植面積60.2824萬畝,總產僅93019.5噸,平均畝產155公斤。1990年水稻種植面積31.35萬畝,總產12.72萬噸,平均畝產377.9公斤,為1965年畝產的243.8%。1991年水稻種植面積30萬畝,年均畝產379.6公斤,總產量11.38萬噸,比1990年減少10.5%。1992年水稻種植面積27萬畝,總產量10.25萬噸,年均畝產379.7公斤。晚稻引入博優903、博優64、博優3550等試種,在栽培技術方面實行水稻拋秧新技術示範。
1993年,繼續較大幅度調減水稻種植面積,是年種植面積20.5萬畝,比上年減少24%。此後至2000年,水稻面積穩定在20萬畝。1994年,推廣良種等先進農業技術。1995年,全面實施拋秧技術。1997年開始,全縣90%水稻種植面積均種植米質好、抗性強的優質稻。水稻平均畝產恢復到1991年水平。1998年後,水稻畝產總產逐年有所提高。2000年水稻種植面積20.5萬畝,平均畝產388公斤,總產量7.9萬噸,比1999年增產0.78%。
現代農業
“國字級”的斗門生態農業園介紹了該園今後將建設中國南方生態農業經濟中心、珠海國際農副產品交易城、優質農產品博覽中心、珠江水利水文化博覽中心、生態農業創新技術示範區、港澳休閑養生基地等等6大目標。
國家農業部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總站、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與珠海市斗門區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同建設珠海(斗門)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試驗區範圍重點為斗門生態農業園。該試驗區的建設,將立足斗門區自身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生態農業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措施,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國際都市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機制,推動試驗區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與政策體系建設、提升試驗區優質農產品產業和農業多功能性水平,為未來珠海現代農業發展積累經驗,做好技術和政策示範與貯備,為全國區域性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樹好典型。
斗門區將制定並完善珠海國際生態農業試驗區發展規劃,並在資金、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強對試驗區的領導和工作推動。按照計劃,斗門生態農業園將突出生態農業多功能性特點,重點提升農漁業產業化、信息化、職業化、城鎮化,體現良好的濱海特色、生態特色和科技特色,以構建珠海“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中高端的競爭。
2018年,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科技部考核驗收,規劃建設新港智能製造產業園,加快打造白蕉現代農業示範園。
2018年新增省名牌農產品13個,有機產品認證22個,趙氏鴨扎包獲得廣東省“十佳農家美食”,斗門重殼蟹、斗門黃沙蜆等5個地理標誌產品成功註冊,蓮洲鎮獲評“中國禾蟲之鄉”,白蕉海鱸獲2018年度廣東省最具影響力漁業區域性公用品牌稱號,斗門海鱸養殖區獲批省級農業標準示範區。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鄉村音樂節、稻田藝術節、斗門鄉村作曲大賽等鄉村旅遊年系列活動,2018年共接待遊客85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4.1億元,其中接待過夜遊客180.3萬人次,分別增長12.6%、11.5%和10.4%。“網際網路+”現代農業亮點紛呈,26家涉農服務類企業進駐斗門農村電子商務園,井岸鎮新青村獲得珠海市唯一的淘寶村稱號,斗門區榮獲“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範例”。
2020年4月14日,斗門區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1991~2000年,斗門縣工業有食品加工、飲料、紡織、印刷、塑料製品、造紙及紙品、電子、建材和金屬製品等9個生產門類。全縣工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產品種類逐年增加,質量不斷提高。1991年,全縣輕工業產值107942萬元(1990年不變價,下同),重工業產值34924萬元。2000年,全縣輕工業產值628718萬元,為1991年的5.8倍;重工業產值1160731萬元,為1991年的33.2倍。
支柱產業:
1、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主要產品有多層線路板、電子元件、電腦及通訊器材配件、電子遊戲機等。2001年該行業產值佔全區工業總產值六成以上,達84.5億元(不變價),出口產品產值佔全區八成以上。該行業以偉創力集團為龍頭,此外還有樂健電子、東光電子、德光電子、太陽光電子、IM電子和駿德電子等,具有設備精、技術新、規模大、產品更新換代快及國際競爭力強等特點。經過不斷增資擴產,已形成年產多層線路板300萬平方米、電子產品4000萬台以上的生產能力,並能生產各種高端的通訊、電腦配套產品、遊戲機產品等。現從業人員超過一萬人。
2、食品加工及製造業。行業規模不斷擴大,主要產品有啤酒、麥芽、味精和調味品等。主要企業有青島啤酒(珠海)有限公司,現年產近10萬噸,正進行14萬噸/年擴建;益力味精廠,現年生產能力3.3萬噸;青啤麥芽廠,年產約4萬噸。
斗門區
4、其他行業。此外,該區的造船、化工、建材和塑料製品製造業等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主要企業有顯利(珠海)造船、東油油墨、和盛特種鋼、建宏陶瓷、旭日陶瓷、西斯爾玻璃棉和雄進豐裕塑膠製品等,產品以外銷為主,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如顯利公司可製造出具有衛星導航功能世界級豪華遊艇。
2011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842.46億元(含格力、紫翔、方正三家產業單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12.55億元,同比增長5.7%,工業增加值103.69億元,同比增長14.1%、規模以上輕工業總產值239.83億元,同比增長115.0%,規模以上重工業總產值572.72億元,同比下降11.4%。工業產值超億元以上企業64家,佔全區規模以上企業總數35.8%。
2018年,全區超十億元工業企業12家,超億元工業企業96家。全區工業產值前20家企業完成產值536.51億元,同比增長23%,佔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56.1%,增速高於去年同期1.7個百分點。
2018年,產業集群平穩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年實現工業產值315億元,同比增長24.2%,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60.2%;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產值67億元,同比增長41.8%,佔比13%。
2018年,全區實現限額以上批發零售銷售額和住宿餐飲營業收入109.72億元,同比增長8.7%。
裝泥魚習俗(民俗類)
斗門區內流行語言主要有四邑話、水上話、客家話三大類。隨著外地來斗門定居或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南腔北調”隨處可聞,但斗門地區仍以四邑話為主。隨著普通話深入推廣,人們用普通話交流也越來越普遍。
四邑話音系
四邑話泛指台山、開平、恩平、新會的本地方言。與廣府粵語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語調的不同,很多陰平變成去聲,且保留著一些中原古音。斗門縣(含金灣區)說四邑話的村民約23萬多人,分佈在:
•斗門鎮的大赤坎村、官涌村、烏石村、小赤坎村、上洲村、下洲村、新鄉村、斗門村(除松山隊)、八甲村(除漢坑隊、獅子頭隊、新村仔隊、鴨屎寮隊)、南門村、小濠涌村、大濠涌村、斗門墟;
•白蕉鎮的榕益村、黃家村、大托村、白蕉村、東岸村、白蕉墟鎮、城東、白蕉開發區;
•六鄉鎮(2003年併入白蕉鎮)的沙欄村、石門村、湴涌村、月坑村、蓋山村、孖灣村、布洲村、六鄉墟鎮;
•乾務鎮的乾東村、乾西村、乾北村、東澳村、獅群村、灣口村;
•五山鎮(2003年併入乾務鎮)的虎山村、荔山村、馬山村、網山村、夏村、新村、南山村、三里村;
•蓮洲鎮(2003年由蓮溪鎮和上橫鎮合併而成):
原蓮溪鎮的東安村(含中心村)、紅星村、文鋒村、新豐村(含新興、農豐)、蓮江村、東灣村(含沙灣村)、光明村、大沙農場(即大沙社區居委會)、石龍村(含三灣村)、上欄村、下欄村;
原上橫鎮的橫山和南青村部分村民、獺山村、上橫墟鎮;
1.
原蓮溪鎮的東安村(含中心村)、紅星村、文鋒村、新豐村(含新興、農豐)、蓮江村、東灣村(含沙灣村)、光明村、大沙農場(即大沙社區居委會)、石龍村(含三灣村)、上欄村、下欄村;
2.
原上橫鎮的橫山和南青村部分村民、獺山村、上橫墟鎮;
•井岸鎮的黃楊村、西灣村、龍西村、北澳村、南潮村、坭灣村、尖峰村、東風村、新堂村、西埔村(除沙仔隊)、四新村,以及紅旗、紅衛、朝陽居委會。
客家語音系
客家語又叫“亻厓子話”,斗門縣(含金灣區)說客家語的村民約1.3萬人,分佈在:
•斗門鎮八甲村的漢坑隊、獅子頭隊、新村仔隊、鴨屎寮隊和斗門村的松山隊(部分);
•白蕉鎮的賴家村、白石村;
•六鄉鎮(2003年併入白蕉鎮)的小托村、蝦山村、南澳村(部分);
•井岸鎮的西埔沙仔村、草蓢村(部分),西灣村的西坑、朝陽隊。
水上話
水上話又叫“疍家話”,屬粵方言範疇,與中山、順德、番禺一帶的水上話大同小異,但與珠海本地粵音差異較大,以致本地人視為另一種方音。斗門縣(含金灣區)說水上話的村民約7.5萬人,分佈在:
•斗門鎮的大赤坎村涌口隊、南門村漁業隊和涌口隊、小濠涌村涌口隊、上洲村永業圍隊;
•白蕉鎮的新沙村、新二村、新環村、南環村、泗喜村、東圍村、燈一村、成裕村、燈籠村、燈三村、桅夾村、昭信村、東湖村、白蕉開發區;
•六鄉鎮(2003年併入白蕉鎮)的涌口村、八頃村、鰵魚沙村、南澳村(部分);
•乾務鎮的石狗村和大海環村;
•上橫鎮的耕管村、二龍村、三龍村、三角村、福安村、廣豐村、粉洲村、三家村、三涌村、大勝村、新洲村、新益村、東滘村、西滘村、及橫山、南青部分村民;
•井岸鎮的草蓢村(部分)、新青村、雞嘴村、黃金村、五福村、南灣建新村。
壽慶
壽慶
斗門漁家,其壽慶風俗不少與陸地人家相同,但也有其獨特的地方,如他們祝大壽時,不是整生日。而是男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女五十七、六十七、七十七,俗話說:“男第一,女第七,唔發達,唔話值”。壽慶這天,最小的媳婦要裝水讓壽公或壽婆洗漱。壽慶完畢后,壽主要給子女一條(或各一條)褲,含意“富”貴,還要給晚輩或親戚各一塊金屬鍍金的桃形“金牌”。
港口:斗門及其周邊有斗門、珠海、九洲、灣仔、萬山等5個一類港口口岸。其中斗門港有3000噸泊位碼頭4個,貨運碼頭面積11萬平方米,年吞吐量15萬標準箱,近期將發展為30萬個標箱。
珠海港是中國沿海主樞紐港,距大西國際水道僅1海里,航線聯通全球,已投入使用有2個2萬噸泊位、1個8萬噸石化公用碼頭,兩個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也分別在2008年底和2009年6月完成。目前已有各類碼頭泊位20個,預計未來5年,年貨物吞吐能力將超過8000萬噸。斗門港、九洲港、香洲港每天有30多班快船直達香港、深圳。
鐵路:斗門區境內共建成1條貨運鐵路,規劃1條城際軌道。廣珠鐵路於2012年12月29日通車,與珠海金灣機場、珠海港及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和江珠(江門至珠海)高速公路相配套。斗門境內設斗門站。該線初期為貨運功能,遠期預留客運條件。廣佛江珠城際軌道項目起於廣州芳村站,途經廣州、佛山、江門、珠海4個城市,線路將經斗門區終至珠海機場,是珠三角軌道交通同城化規劃廣珠交通走廊主軸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場:斗門距珠海機場20千米,珠海機場已開通國內航線30多條,每天有航班飛往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大中城市。2008年旅客吞吐量9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14萬噸,遠小於它的設計容量1200萬人次/年和60萬噸/年,發展潛力很大。周邊還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4個現代化空港,通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高速公路:廣州—深圳—珠海(廣深珠)高速公路已通車,從斗門到珠江三角洲任何一個地級市車程不超過2小時。境內有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陽江—珠海)和江珠高速公路(江門—珠海)。
1990年經省驗收,斗門縣成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合格縣。1996年,斗門縣深化和完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體制,進一步拓寬和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籌措渠道,確保義務教育經費來源。1991~2000年,投資15930萬元,新增校舍86489平方米,人均校舍面積增加1.4平方米。2000年,全縣中小學校舍總面積392004平方米,人均6.50平方米。1999年12月,斗門縣順利通過省“兩基”複查驗收(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8年起,全縣實施改造“薄弱學校”工程(薄弱學校:指在基礎教育階段某一特定區域內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管理水平不高、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質量相對偏低,社會信譽不高的學校)。至2000年底,全縣共投入“改薄”專項資金1400萬元,改造14所學校,完成此項工程的63.6%。並繼續實行其他“薄弱”學校的改造,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1991~2000年,斗門縣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中小學實驗室建設先進單位”、“推普工作先進單位”、“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治理中小學亂收費達標縣”。
白藤湖度假區
1991~2000年,初中畢業生共36383人,高中(職中)畢業生9415人,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共3271人。成人教育也有長足發展。電視大學畢業生6420人,中、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人數900人。
2018年,斗門區大力推進學校新建改擴建工程,珠峰實驗學校、齊正小學等建設完工,實驗中學、實驗小學等4所學校教學樓重建工程完成,華中師範大學珠海附屬中學開工建設。全區發展普惠民辦幼兒園47所,有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和教師精準培訓,9所學校被評為省依法治校示範校或達標校。
供電:斗門電力充沛,除由廣東省大電網供電,還有裝機空量為372萬千瓦的珠海發電產供電,可以充分保障全區生活、生產用電需要。
供水:斗門淡水資源豐富,已建成平崗、龍井等一批供水設施,日供水能力達300萬噸,除滿足本區需要外,還向澳門和市區供水。
污水處理:設計規模15萬噸的斗門城區污水處理廠,首期已建成,日處理污水能力2.5萬噸。二期擴建后,每日處理污水達10萬噸。新青、富山工業園正在籌備建設日處理污水能力分別為5萬噸及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
通訊服務:斗門通訊發展迅速,光纖網已遍布城鄉,全面普及了公共電話、傳真、無線行動電話、IP電話、各種方式的網際網路接入(包括寬頻接入)等服務。
2018年,斗門區投入1.2億元支持醫改重點工作,西部醫療中心項目、斗門智慧醫療項目正式啟動,市第二中醫院成功創建二甲,住院樓、綜合樓建成,斗門鎮中心衛生院新綜合樓投入使用。初步建立區、鎮、村三級基層中醫藥服務網路,爭創全市首個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示範區,在全市率先開展“斗門區精神障礙患者心理疏導服務項目”。
2020年6月2日,斗門區入選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2018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81家,同比增長29.3%。專利數量質量雙提升,預計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490件和140件,增長58.6%和20.7%。高端人才加快引進,落實“珠海英才計劃”,出台“黃楊英才計劃”,全年引進各類人才3600名,增長10%。
2018年,斗門區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開展低收入群體精準幫扶,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80元。提前完成553戶低收入困難戶住房改造,改造老舊小區管道天然氣1.2萬戶。大力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同時實現了經濟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和60歲戶籍老人“銀齡安康”全覆蓋,九明醫養中心投入運營,每千名戶籍老人擁有床位近40張。新增就業9032人,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7%。“黨工+社工+義工”社區服務模式全面鋪開,10個村(居)試點引進社會服務組織。落實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六鄉糧庫和乾務糧庫二期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
2018年,蓮洲通用機場完工,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香海大橋、鶴港高速一期等工程加快推進,黃鏡門大橋全面維修加固,珠峰大道路面改造完成通車,新建續建鄉村道路39公里,低標準縣道、白蕉大道、黃楊大道等項目升級改造有序推進。完成白蕉公交站場和水郡二路2處公交站場硬底化工作及14座純電動公交配套充電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公交車純電動化工作。開通Z262、Z368兩條微循環線路,優化303、308等18條公交線路,常規公交實現全程票價1元/人次,公交出行更加環保便民。
實施《斗門區推進“三化”建設“三城”工作三年行動方案》,成立區城管委員會,垃圾清理、河長制、污水排放整治、綠化綜合提升、公園建設等工作加緊開展。市民公園建成開放,城區重要節點景觀提升、亮化工程完工。新增喬灌木5.76萬棵,地被或片植灌木68.83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77.33萬平方米。完成2858萬畝森林碳匯工程和20多公里生態景觀林帶、綠道網建設,建成一批街心公園,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0.1平方米。打好“水、氣、土”污染防治戰, 紮實推進河長制示範區建設,243名河長上崗治河,8條黑臭河涌基本消除黑臭現象,環境得到持續改善。重點推進49個西部生態新城項目,完成投資42.2億元,黃楊河“一河兩岸”綜合開發項目加速實施,累計完成徵收面積71萬平方米。
開展農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年內拆除村危舊房(棚)1313間、露天茅房廁所123間、廢棄豬牛欄686間、違章建築及亂搭亂建8.81萬平方米、違法違規商業廣告及招牌1.6萬平方米;整治人畜分離及家禽集中圈養603處、衛生改廁595戶、拆舊復墾複綠1.4萬平方米、建立竹籬笆和木柵欄1.39萬米、道路修補及硬底化3.8萬米。繼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入5億多元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11個村居完成污水處理設施新建或污水管網接駁。深入推動蓮洲、斗門、白蕉三個省、市級新農村示範片區建設,實施鄉村建築風貌建設指引和獎勵辦法,保持村莊保潔覆蓋面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區村居環境煥然一新。斗門鎮入選“2018年中國最美村鎮”。
斗門區地形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灘塗組成,其間水道交錯,富於變化。由於自然和人文歷史的積澱,斗門區旅遊資源融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於一體。1991年起,加大投入,大力發展旅遊業。至2000年,建有珠海御溫泉度假村、金台寺、鱷魚島、萬盛鄉村俱樂部、生態百果園、燈籠沙水鄉風情旅遊區、漁家樂海上游、美加鴕鳥養殖場等旅遊景點,另外重新開發斗門古街、南門菉猗堂、六鄉水松林等旅遊景點,加上特色美食如重殼蟹、白藤湖蓮藕、白鴿魚、黃金風鱔、上橫黃沙蜆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斗門區有高爾夫球場一家,位於乾務鎮的萬盛鄉村俱樂部,此外,周邊還有珠海國際,翠湖、金灣、東方4個高爾夫球場。區內有廣東省最著名的溫泉“御溫泉”,是中國第一家日式露天溫泉,設有20多種具有保健功能的特色溫泉。擁有乾務水庫、白藤湖度假區、恆豐遊樂場等。
2011年11月,斗門區被評定為“中國曲藝之鄉”。
2017年12月,斗門區獲得“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稱號。
2018年,斗門區位列中國百強區第22名。
2018年,獲得“中國禾蟲之鄉”稱號。
2019年12月6日,斗門區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區。
2019年11月7日,獲得“中國海鱸之都”稱號。
2019年12月16日,獲得“中國黃沙之鄉”稱號。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美食百佳縣市。
2020年3月,獲得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稱號,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予以通報表揚。
2020年4月,入選2020年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宜置業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25日,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布的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市。
2021年4月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創建縣”推評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