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珊的結果 展開

字詞

珊,漢字。拼音:shān,注音:ㄕㄢˉ。本義:珊瑚。也用於女子名字。

基本釋義


● 珊 shān ㄕㄢˉ
1. 〔~瑚〕由一種叫珊瑚蟲的腔腸動物的外骨骼聚集而成。用「珊瑚」喻珍奇之物或人才,如「鐵網~~」(喻搜羅珍奇之物或人才)。
2. 〔~~〕a.形容衣裙玉佩的聲音;b.搖曳多姿的樣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蘇干切《集韻》《韻會》相干切《正韻》師奸切,音。《說文》珊瑚,生於海,或生於山。《徐曰》珊瑚,石也。或靑或紅,高一二尺,裹以繒帛,燒之不熱,蓋生海島之根,亦可刻琢為器,為樹者乃交柯可愛。《本草》珊瑚樹紅油色者,細縱文,如鉛丹色者,無縱文。入葯,紅油色者良。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變黃,二歲變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今廣州亦有之,明潤如紅玉,中有孔,亦有無孔者,枝柯多者為上。李時珍曰: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則曲而堅,變紅色。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亦良。《前漢·司馬相如傳》珊瑚叢生。《注》珊瑚生水底石邊,大者樹高三尺餘,枝格交錯無有華。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媻珊勃窣上金堤。《注》索隱曰:媻珊,匍匐上下也。
又《韻會》珊珊,佩聲。《杜甫詩》自是秦樓厭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又《魏文帝·釣竿行》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
又《韻會》闌珊,雕散貌。《李後主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又《集韻》桑葛切,音。珊瑚之珊亦讀入聲。
又《韻補》葉相然切,音仙。《宋玉·神女賦》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放縱而綽寬。動霧縠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

音韻集成


[ 廣 韻]:蘇干切,上平25寒,sān,山開一平寒心
[ 粵 語]:saan1
[ 閩南語]:san1,soan1

索引參考


[ 古文字詁林]:01冊,第6部,玉部,120
[ 故訓彙纂]:1447|1525.8
[說文解字]:編號0200,第01卷上,玉部第120字
[ 康熙字典]:頁729第23

珊珊


1、玉佩聲。
唐 杜甫 《鄭駙馬宅宴洞中》詩:“自是 秦 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元 白樸《梧桐雨》第二折:“玉佩丁東響珊珊。”
2、形容風雨等聲音。
唐元稹《琵琶歌》:“一彈既罷又一彈,珠幢夜靜風珊珊。”宋辛棄疾臨江仙》詞:“夜雨南塘新瓦響,三更急雨珊珊。”
3、晶瑩貌。
前蜀 韋莊《白櫻桃》詩:“只應漢武金盤上,瀉得珊珊白露珠。”
張孝祥鷓鴣天》詞:“情脈脈,淚珊珊,梅花音信隔關山。”
4、高潔飄逸貌。
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引 清 奇麗川 《和高青邱梅花》詩:“珊珊仙骨誰能近,字與 林 家恐未真。”
清 張詡《摸魚兒·吳門喜晤夢華》詞:“堪喜處,是仙骨珊珊,久脫風塵苦。”
清 吳蘭修《黃竹子傳》:“竹子 乃淡妝雅服,玉骨珊珊,花燈晨夕,一上氍毹,令人心爽。”
5、緩慢移動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態。
明 梅鼎祚《崑崙奴》第三折:“步珊珊,環佩長;動霏霏,羅綺香。”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一更向盡,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樹,低首哀吟。”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三章:“忽有古裝夫人,珊珊來至吾前。”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槃珊、珊網、瓓珊、珊鉤、珊瑚、珊妮、珊枕、屬珊、媻珊、毿珊

相關成語

意興闌珊、春意闌珊、鐵網珊瑚、珊瑚在網、春事闌珊

常用片語


[珊瑚](#shānhú)海洋里的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的聚集體,形狀像樹枝,可做裝飾品、工藝品。
珊瑚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網: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來了
珊瑚蟲
珊瑚島
珊瑚礁
珊珊
人名:如郝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