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口鎮
西街口鎮
西街口鎮地處石林縣東北部,東與陸良縣召誇鎮和大莫古鎮接壤,南與本縣圭山鎮、長湖鎮毗鄰,西接石林鎮,東西長38千米,南北寬13千米,海拔1900米至2805米之間。全鎮轄10個村民委員會29個村民小組,面積27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506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轄西街口、雨布宜、綠水塘、紫處、威黑、宜奈、新木凹、芭茅、糯衣、格渣10個行政村。北(大村)召(誇)公路、南(寧)昆(明)鐵路過境,設茂舍祖、西街口、沙坡三個車站。石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烤煙、水稻、包穀、大蒜、人蔘果、萬壽菊、洋芋、蕎等作物;工業以石材業為主,非公經濟總量不足,是典型的農業山區鄉鎮。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45萬元,基礎設施完善,農業經濟發展較快。
近年來,石林縣西街口鎮認真落實各級有關部門關於社會治理工作的各項安排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工作思路,夯實基層基礎,全鎮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做到了“五個到位”。
2019年7月24日,西街口鎮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1950年屬圭山區西街口鄉,1958年屬圭山公社,1963年屬石林區,1970年設西街口公社,1984年設區,1988年設鄉。1997年,面積193.2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西街口、芭茅、雨布宜、綠水塘、宜奈、新木凹、威黑等8個行政村。2004年末,轄區東與陸良縣的召誇鎮和大莫古鎮接壤,南與畝竹箐、維則鄉毗鄰,西接北大村鄉;地處東經103°29′-103°28′,北緯24°21°-24°51′之間。東西長30多千米,南北寬13千米,總面積199.5173平方千米;轄雨布宜、綠水塘、紫處、威黑、芭茅、宜耐、新木凹、西街口8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西街口村;總人口15231人,其中非農人口510人;少數民族7966人。2006年西街口鄉撤鄉設鎮,並將原畝竹箐鄉所轄糯衣、格渣2個行政村劃歸西街口鎮管轄,轄10個行政村。
2021年7月,石林彝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西街口鎮常住人口17506人。
2006年:
530126105:~201西街口村~202雨布宜村~203綠水塘村~204紫處村~205威黑村~206宜奈村~207新木凹村 ~208芭茅村~209糯衣村~210格渣村
2007年西街口鎮共種植烤煙13100畝,品種為雲煙87,指令性收購任務184萬千克,通過各級努力,煙葉質量有所提高,均價將再創新高,烤煙支柱產業地位更加鞏固。全鎮糧食總種植面積47000畝,其中水稻6000畝,種植包穀19100畝,良種推廣率達100%,確保人均佔有糧食超過500千克。大蒜、人蔘果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較好。
以芭茅、西街口為主的大蒜品質優良、產量高。2007年全鎮種植大蒜4500畝,產值達900萬元。以新木凹、路花為主的人蔘果,口味純正。以芭茅、新木凹為主的引種萬壽菊、雪蓮果等經濟作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2007年,種植雪蓮果400畝,種萬壽菊700畝,萬壽菊產值近百萬元,特色產業的長足發展將帶動全鎮的產業結構調整。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45萬元,工業總產值5800萬元,種植烤煙12000畝,收購175萬千克,均價11.13元;糧食總產1383.79萬千克;畜牧業產值達3253萬元;財政收入49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84元,全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威黑水庫除險加固,灌區配套,西街口村人畜飲水等一批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全鎮有20個自然村通自來水,威黑水庫、楊溪水庫、月湖水庫蓄水量逐年增加,受益面不斷擴大。
九石阿旅遊專線擦境而過,南昆鐵路貫穿全境,過境線27.6公里,在西街口境內設有茂舍祖、西街口、宜奈三個站。北召公路穿境而過,全長38公里,其中柏油路面22公里,西街口至老木凹段將於11月份完成招投標后動工修建,到時將極大地推動西街口鎮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其他鄉村公路基本暢通,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網路。
西街口無集市,農產品交易不便,一定程度制約了西街口的發展。從1996年開始完成了西街口集鎮建設的各項規劃工作,規劃總面積53.06公頃,現已完成前期24米大街的平整及下水管道的鋪設工作,西街口集鎮的建設,將極大地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以出口為主的大蒜品質優良、產量高,深受各地消費者的喜愛。2007年全鎮種植大蒜4500畝。新大蒜、人蔘果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較好。以芭茅、西街木凹、路花為主的人蔘果,口味純正,在該縣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深受消費者的青睞。2007年全鎮共種植4000畝,產值達440多萬元。以芭茅、新木凹為主的部分群眾開始引種萬壽菊、雪蓮果等經濟作物,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7年,共種植雪蓮果400畝,種植萬壽菊700畝,特色產業的長足發展將帶動全鎮的產業結構調整。
西街口鎮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群眾性文化生活極為活躍,以芭茅“大三弦”為主的優秀民間傳統彝族文化享譽省內外,以雲南省民間藝人畢光明為代表的“大三弦”工藝製作倍受各界關注,中央、省、市、縣及國外媒體相繼採訪報道,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全縣首家完成教育綜合改革,成立西街口鎮中心學校,現有中小學及幼兒園共25個校點,兩基工作不斷鞏固,義務教育水平達到國家標準,探索農村教育發展的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多次榮獲省、市、縣表彰。
全鎮設有衛生院1所,職工9人。有較完備的軟硬體設施,擁有病床30個,X光機1台,B超1台,顯微鏡2台,心電多功能監護儀1台,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設力度,在全鎮10個村民委員會共設5個醫療室,醫務人員25人,既為群眾就醫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群眾健康提供了保障,切實使群眾得到了實惠,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開展以來,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8038人,繳納醫療基金180380萬餘元,參合率達9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