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5條詞條名為張新的結果 展開

張新

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新,男,漢族,1948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現為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代表作品有《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人物經歷


1970年大學畢業。
1980年研究生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新詩和上海文化研究。

主要貢獻


著作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合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上冊),1988年1月(中冊),1991年5月(下冊)。
中國現代主義尋蹤(合著),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
新文學六十年(合著),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戴望舒:一個邊緣文化型詩人,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5月。
中國現代文論選(合作編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1984年2月。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典(合作編著,兼編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中國文論選(40年代部分,編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
放飛激情——20世紀中國文學精短選讀(編著),上海文化出版杜2002年3月。
新詩鑒賞辭典(撰稿,並任定稿者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11月。
元勛文采(撰稿),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10月。

論文

胡適“五四”前後文學主張剖析,復旦學報1979年第3期。
一種新的文學思潮——“反思文學”,解放日報“新論”(未定文稿)1980年12月31日第6期。
論聞一多關於新詩的“格律說”,蒙自師專學報創刊號1980年。
新詩的“散文美”——論艾青關於新詩的一個美學主張,貴州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
文藝要有理想之光——從〈天雲山傳奇〉里的的馮晴嵐談起。
《“問題小說”往何處去? target=_blank title=網上書城檢索>文學報}1981年4月23日。
《“問題小說”往何處去? 文學報1982年3月25日。
新詩運動與新的詩的觀念,學習與探索1985年第5期。
艨朧論——評中國象徵詩派的美學思想,收入中國新文學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8月。
“無情世界的感情”——評長篇小說(袈裟塵緣),文學報1987年1月8日。
朱光潛聞一多與詩歌的原型批評,中州學刊1987年第4期。
比較詩學批評 中州學刊1988年第6期。
論五四時期新詩與宋詩的文化氛圍,中州學刊1990年第6期。
論詩人的格律意識。
張愛玲與上海文化。
大潮文叢第2輯,復旦出版社1994年3月(新民晚報同年10月10日摘錄)。
新詩與鄉村文化,復旦學報1994年5月第3期。
(人民大學文獻中心現當代文學研究同年8月號全文轉載)。
靈魂超越俗世的渴求——夢如詩歌的人文精神。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與評論1995年第3期。
新詩的現代主義與都市文化,復旦學報1995年5月校慶專輯。
收入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人民大學文獻中心現當代文學研究同年8月號全文轉載)聞一多猜想——詩化還是詩的小說化。
中西學術第1輯,學林出版社1995年6月。
再說蝴蝶的文化,世界華文文學研究與評論1996年第4期。
現代詩人的自然觀 中西學術第2輯,學林出版社1996年11月。
現代詩人的詩畫觀 海上論叢(二),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戴望舒詩中的吳越文化情愫,復旦學報1999年第3期。
傳統與反傳統的統一——上海文化建設斷想,文匯報1999年11月20日城市詩的歷史機遇,學習與探索2001年第2期。
新詩中的蝴蝶意象 復旦學報2001年第6期。
東西文化論爭背景下的中國現代小詩,學術月刊2002年6月號。

獲獎記錄


浦東:上海的希望(四集電視專題片),上海電視二台(東方電視台前身)1990年7月27日—30日首播;電視文稿發表於電視藝術1991年2—5期;主題歌曲獲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主辦的第四屆創作歌曲健牌大獎賽第二名。
鋼鐵長龍蟠華東(電視專題片)獲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中國鐵道學會等單位舉辦的鐵路科技電視短片展評一等獎(1990年11月)。
浦東:新上海的——半(上海譚叢書之一),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