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利鎮

廣西欽州市靈山縣轄鎮

文利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位於靈山縣境西南端,東與浦北縣大城鎮隔江相望,南與合浦縣石灣鎮相鄰,北與武利鎮相連,西與伯勞鎮接壤。

文利鎮總面積355.96平方千米,下轄1個社區和15個行政村,總人口25189人(2020年)。2013年,該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28萬元,工業總產值8.08億元。

文利鎮地處低矮丘陵地貌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為靈山縣“八大特色產業鎮(奶水牛)”之一,盛產扁柑、荔枝、三華李等農特產品。

歷史沿革


清嘉慶以後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今文利鎮屬武利練。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團練建制,設文利鄉,屬第八區。
文利鎮昇平村
文利鎮昇平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全縣設區4個,文利屬第二區。
解放后,仍稱“文利鄉”。
1949年12月,隨靈南特區劃給合浦縣管理。
1950年1月10日復歸靈山縣管轄。
1958年9月,“文利鄉”改稱“文利人民公社”;同年10月併入靈南人民公社(駐地武利圩)。
1961年6月,全縣劃分8個區,文利屬武利區。
1963年1月,縣下撤銷區,由文利、昇平2個公社合併為“文利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復稱“文利鄉”。
1994年1月,全縣實行鎮建制,改稱文利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文利鎮轄15個行政村和文利社區1個社區,鎮政府駐文利社區。 
文利村公服村黎頭村馹面村
橫山村升安村昇平村搭簡村
馬達村東埇村甲叉村谷埠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文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境最南端,東與浦北縣大城鎮隔江相望,南與合浦縣石灣鎮相鄰,北與武利鎮相連,西與伯勞鎮接壤,全鎮總面積263平方公里,鎮政府大致位於北緯22°01′,東經109°15′。 

地形地貌

文利鎮地處低矮丘陵地貌區,一般海拔在200-500米之間,地面高低起伏,坡度較緩。

氣候特徵

文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溫和,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22.4℃,年平均降雨量為1920.2毫米,全年無霜期達354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0年末,文利鎮實有林面積11.69萬畝,其中松類7.35萬畝,森林覆蓋率46%。 

礦產資源

文利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六蘭瓷土和鐵礦。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36584人,主要民族為漢族。
2021年7月7日,靈山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文利鎮人口數為25189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文利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62元;工業總產值8.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8億元;財稅收入1320萬元。 

第一產業

2013年,文利鎮有耕地面積4277公頃,農業總產值8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62元;水稻種植面積1594公頃,糧食總產量1.06萬噸;年末有林面積9228公頃;水果面積1110公頃,總產量1.84萬噸,其中荔枝2040噸;生豬存欄1.85萬頭;家禽存欄22.72萬羽;肉類總產量1870噸;水產品產量1276噸。主要經濟作物有甘蔗、香蕉、荔枝、龍眼等;特色農業經濟有奶水牛等,其中水奶牛存欄8657頭,產奶量6824噸。 

第二產業

2013年,文利鎮工業總產值8.08億元,以鐵礦產品加工、木業加工等行業為主;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2個,產值4.57億元。 

第三產業

清咸豐十年(1680年),北海、合浦等地的商人用船運貨物到文利圩銷售,文利始有集市貿易。解放后,趕圩的人主要是該鎮以及浦北縣大成鎮的部分居民,市場商品有果蔬、糧油、禽畜、五金、家電、成衣、布匹等。每3天為一圩期,趕集人數約3000~5000人。2007年,全鎮有個體商販700戶,從業人員1000多人,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達6711萬元。2013年,全鎮共有集貿市場2個。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解放前,文利地區民間文化活動主要是在春節期間舉行舞龍、舞獅、舞春牛等活動,其他節日如嶺頭節等,則有跳嶺頭、唱採茶等娛樂活動。

社會


解放前,文利市只有一條寬約13米,長約500米的街道。1951年設立文利鄉后,城鎮規模逐漸形成。2001年,文利鎮城鎮建成區面積2平方公里,道路鋪裝面積7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
2002年,建成文利水廠。2007年,興建文利市場,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並開發建設了文和街、文和一街、文和二街,15個行政村有14個建有辦公大樓。2008年,完善文利市場小區和昇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小區建設。2010年。鎮區佔地面積200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0公頃。

教育

民國時期,文利開辦有私立學校6所。解放后,各行政村均辦有小學,並先後成立文利初級中學和文利高中。“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大隊均辦有初中(即隊辦初中),部分大隊辦有高中。1983年,所有村級初、高中全部停辦。1984年,全鄉普及小學教育,普及率達98.8%。1986年,全鎮小學教育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畢業率均符合教育部規定。1997年,全鎮“兩基”教育通過自治區級驗收。2004~2008年,全鎮完成危房改造項目12個,建教學樓11幢,學生宿舍樓1幢,新建水泥球場4個。2010年,全鎮有小學15所,在校學生3819人,教師206人;全日制初中1所,在校學生1295人,教師63人;幼兒園、託兒所1所。 
2013年,文利鎮有小學16所,在校生3214人,教師212人;中學1所,在校生1355人,教師65人;幼兒園、託兒所15所。 

文化事業

解放后,1959年,建立文利公社廣播站;1979年2月,建立文利公社文化站;1982年,建設文利公社電影院。1994年,開始安裝有線電視。2001年,廣播站改稱廣播電視站。2002年,全鎮有衛星地面接收站3個,可收看電視節目22套,有線用戶500戶。2010年,全鎮有4個行政村通有線電視,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鎮。2011年,安裝“村村通”衛星廣播電視接收器共5000多台,受益農戶5000多戶。 

醫療衛生

1958年,文利衛生院始建;1964年,增設昇平衛生分所;20世紀60年代,全公社15個行政村設有衛生站。1999年底,鎮衛生院通過一級衛生院等級評審,並獲得欽州市衛生系統先進單位。2010年,鎮衛生院有醫生10人,病床20張。鎮衛生院設有門診部和住院部,業務科室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各種疾病檢測設備完善,並配備有救護車。2011年,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28330人。2013年,文利鎮有衛生院1個,醫生10人,病床40張;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3.54萬人,全鎮各村均建有醫療衛生室。

交通


文利鎮
文利鎮
清代,從武利接靈武道開通昇平道,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商賈往返靈山至合浦的商道。解放后將其改建為縣道。1994年,全鎮15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公路,汽車可進入每個自然村。 
文利鎮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境內有國道G209線穿越。2009年12月,209線國道檀圩至武利段二級公路擴建工程動工,並從武利改道文利出合浦縣石灣鎮;2010年末,該工程路基及橋樑建設基本完成。 

代表人物


人物介紹

蘇世清(1909~1945),文利鎮香山村人。曾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靈南中隊副隊長。1945年3月,參加蘇顯樞領導的靈南武裝起義,編入南路抗日人民解放軍靈南中隊,任副中隊長兼第一排排長。
蘇顯樞(1918~1982),文利鎮香山村人。1945年3月在文利香山率隊起義,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四支隊第十一團團長等職,是解放戰爭時期合靈地區一位作戰勇敢的指揮員。
蘇世炘,1919年12月生,文利鎮香山村人。1934年於廉州中學初中畢業后考入廣東省立勷勤大學附設高中部就讀,1942年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1947年夏畢業獲法學士學位。在校就讀期間和大學畢業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解放后,先後在廣東省人民檢察署、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教育局、共青團廣州市委青年運動史辦公室等單位工作。 

旅遊


景點

靈山桂味荔枝生態園、太平鎮連科坪仇氏榮封第古宅、靈山文筆峰、三海岩、六峰山風景名勝區、綠蘆山、千年古荔、煙墩鎮石甌山旅遊景區、雙鶴公園休閑娛樂景區、太平天國女傑蘇三娘故居遺址、鄧陽湖休閑旅遊景區、大蘆村古建築群、廣西煙霞山風景區、龍武莊園、仙女潭、龍武農場生態觀光旅遊景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