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6條詞條名為龍潭村的結果 展開

龍潭村

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劉營伍鄉轄村

龍潭村位於寧津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全村總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6.4公頃,共有800戶,2400人(2015年)。

歷史沿革


龍潭作為古老的村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湧現了多名政治家、軍事家。進士、舉人、貢生十幾人;民國以來,出現了大學生、碩士生、博士多人。有省部級、地師級、縣團級幹部亦有十餘人。
舊志載:“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深莫測,苦寒不凍,相傳有龍窟故名。土人建龍王廟於岸,旱潦祈禱之。”其址在今漳衛新河南岸,龍窟已湮,廟亦早廢,遺跡猶存。村中張姓系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濰縣遷來定居,以龍潭命村名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寧津縣城西北部,距縣城15公里。與王營伍村、付廟村、劉秋村、寨東村相鄰。
龍潭村
龍潭村

經濟


改革開放之前,村裡大力發展副業,奠定了發展基礎。目前,村裡民營企業眾多,以生產小五金、機械加工件、木業為主,是著名的《大刀記》小說原型地,武術雜技之鄉。有5000多畝葡萄種植地,是優質綠色葡萄產業基地。特別是近幾年發展觀光農業、農家樂旅遊等業務,發揮距離濟南和天津僅一百多公里的區位優勢,使旅遊資源成為濟南、天津等城市市民的花園。

代表人物


2013年8月份,祖籍瀋陽的制陶藝人朴樹堂和郎愛坤夫妻,來到“中華蟋蟀第一縣”寧津,選擇具有燒制蟋蟀罐悠久歷史的劉營伍鄉龍潭村紮根,潛心研究製作蟋蟀用具。歷經三個月的時間,他們耗費近千斤陶泥,燒制完成了“天下第一”大蟋蟀斗盆。
燒制完成的巨大蟋蟀斗盆,選用黑陶製作工藝,斗盆呈深黑色,上面雕刻了精美的“二龍戲珠”圖騰。它有多大呢,這需要三個7、8歲的孩子手拉著手才能把它合圍起來,在盤鑄時耗費了近千斤陶泥,這個成品也有350斤重。
制陶藝人朴樹堂說:“這個大罐直徑是1米15,高是58厘米,在目前據我所知,最大的蟋蟀罐沒有比它大的,所以說我準備申報個吉尼斯世界紀錄”。
說道制陶,最重要的就是制陶的原材料陶泥,而這個泥就出自龍潭村,朴樹堂把這裡的土壤送山東省地質學院進行化驗,化驗表明鈣、鐵、鎂、鉀、硅等八種自然元素含量是非常高的。
制陶藝人朴樹堂介紹:“就說制陶,我們所需要的含量完全符合制陶,而且它做出來既透氣透氣性好而且燒結度好,燒出來的顏色也好看。”
朴樹堂和郎愛坤夫妻倆從圖紙設計到掌控陶泥的收縮,手工盤鑄,拿泥一點點地把它盤起來,第二步進行手工浮雕,初步雕刻軟刻還有針刺,最後修型,把它晾乾以後入窯燒制,燒出來是黑陶,因為黑陶在德州地區很有名。
漳衛新河在古代被稱為鬲津河,古人就曾在這裡制陶,在70年代中期龍潭村,曾出土了唐代的古墓,裡面就出土了蟋蟀罐。發展到今天,寧津縣已被授予“中華蟋蟀第一縣”,蟋蟀用具的產量也佔據了全國的70%。

旅遊


龍潭村附近有寧津文化藝術中心、康寧湖風景區、寧津縣崔楊文化風景區、李滿碧霞祠、康寧湖雜技文化主題公園等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