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竹

禾本目禾本科植物

擺竹(學名:Indosasa shibataeoides McClure)為禾本目大節竹屬下的一種竹子,又名倭形竹。竿髓不為圓環形的片狀;枝環微隆起;末級小枝通常僅具1葉,稀可2葉時則下方葉鞘超長於上方的葉鞘,致使上方葉片反而居下。筍期4月,花期6-7月。產於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海拔300-1200米的山區。是一種經濟竹種,其筍可食用。本種竿表面易遭病菌侵染而形成或大或小的紫黑色斑點,故有淚竹、斑竹、自然花竹等俗稱。竹材宜整竿使用,筍可供食用。

形態特徵


擺竹
擺竹
竿高達15米,直徑10厘米,但常見者生長較矮小,新竿深綠色,無毛,節下方顯具白粉,老竿漸轉為綠黃色或黃色,並常具不規則的褐紫色斑點或斑紋;中部節間長達40-50厘米;小竹的竿環常甚隆起,高於籜環,大竹的竿環僅微隆起;竿中部每節分枝,枝開展。
筍多為淡桔紅色或淡紫紅色,受蟲害時筍常為黃色;籜鞘脫落性,背面淡桔紅色、淡紫色或黃色,具有黑褐色條紋,疏被刺毛和白粉,無斑點或有時具細小斑點,籜耳通常較小,為籜片基部向外延伸而成,呈鐮形,具放射狀繸毛;小竿的籜鞘背面常光滑無毛,無籜耳和繸毛;籜舌微隆起或作山峰狀隆起,高約2毫米,先端具白色短纖毛;籜片三角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基部常向內收窄,綠色,具明顯紫色脈紋。
末級小枝通常僅具一葉;葉鞘紫色,稀為2葉而下部葉鞘超越上部者;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8-22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無毛,下表面呈粉綠色,次脈4-6對,小橫脈明顯。
擺竹
擺竹
花枝通常無葉;假小穗單生或2枚著生於具花小枝之各節,形粗大,狹紡錘形,體微扁,長6-8厘米,寬約1厘米,苞片4-8片,較穎為薄;小穗含小花6-8朵;小穗軸節間長約2毫米,無毛;穎片常為4片,基部穎長5-10毫米,上部者則較長較寬,形同外稃,無毛而有光澤;外稃長約1.5厘米,寬8-10毫米,先端鈍,但具小尖頭,背部圓拱,無毛而有光澤,具11-15脈;內稃較窄較短,長約1厘米,先端鈍,背部具2脊,全體無毛;鱗被3,近相等,寬披針形,無毛,花藥黃色,長4-5毫米;子房、花柱均無毛。筍期4月,花期6-7月。

生長環境


廣西靈川,擺竹山組成大面積竹林,竿高達15米,徑粗10厘米,多生於常綠闊葉林內,組成第二層林木,耐陰性強,陽光下栽培則常生長不良。在湖南、廣東等地由於竹林遭受破壞,常生長矮小。

分佈範圍


產湖南南部、廣東及廣西北部海拔300-1200米山區。

應用價值


為廣西北部主要經濟竹種,其重要性僅次於毛竹。竹材宜整竿使用,筍可供食用。

栽培技術


育苗技術

根據使用的繁殖材料不同,總共可達20餘種,常見的有播種育苗和分枝、節育苗。播種育苗方法已被人們所掌握,這裡主要介紹分枝、節育苗,本育苗方式是叢生竹的主徠要繁育方法。
插枝育苗
擺竹
擺竹
在兩年生以上的母竹稈上,選擇一年生的主枝或次生枝,其枝條蔸部有一些明顯突出合格枝。用利刀從下往上平竹稈切下枝條,留節3個,剪去枝梢,最上節保留側枝一節。把切下的枝條浸在水中或放在陰涼處淋水保濕,到圃地后在已整好的苗床上按溝距40cm開溝,將枝蔸切口向下,按株距30cm斜埋溝中。入土深6-l0cm,留最上一節枝葉露出地面。蓋土踩實后淋水蓋草。每畝可育苗4000-5000株。
節間切口帶蔸埋干育苗。選擇叢生竹林外緣1--2年生健壯竹子作母竹,在基部找到母竹老竹稈柄與稈基連接點,用利刀砍斷。連蔸挖起,然後取出母竹,砍去竹梢,保留12--16個節,修剪過長的枝條,在竹蔸彎曲方向相反的一側用細鋸在每一個節鋸一個切口,深度為節間直徑的3/4,再把母竹移入育苗溝中,使竹柄朝下,節間切口朝上,竹稈上的節芽向兩側。平放溝中,淋透水,蔸部蓋土稍厚(10--15cm),用手壓緊不傷芽;稈部蓋土稍薄,馬耳形切口朝上露出地面;最後蓋一層草保濕。每畝可挖育苗溝150--180條。
苗期管理
在整個育苗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並防積水。抽節或分櫱前要注意適當遮陰、澆水。苗床上要經常除草,除草時注意不要傷幼苗、櫱苗或帶動根部。雨後、澆水或施肥后可適當鬆土。基肥不足或竹苗生長不旺時需要進行追隨肥,按先淡后濃、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幼苗開葉后,可用5%一10%腐熟的清糞水提苗,進入分櫱期或出節后,可用10%一40%腐熟人畜糞等追肥;最後一次追肥,一般不得超過8月底。冬季應停止施肥和灌溉。

造林技術

擺竹
擺竹
造林地的整地方式。散生竹造林適用於全面整地和帶狀整地方式;叢生竹造林適用於穴狀整地方式。
全面整地:將造林地全部翻土,深度20cm,然後按二定的株行距挖種植穴。帶狀整地:按照一定的寬度的距離。挖一帶留一帶,一般帶寬1--2m,帶間距離2m,帶內翻土深度20era,然後在帶狀地里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種植穴。
穴狀整地:按一定的株行距挖穴整地,穴的大小一般為50×50×35cm或60×60×40cm。
造林季節與密度。造林季節最好在1--2月間竹子休眠期間進行,此時竹子的挖掘、搬運、移植都比較方便,成活率高。造林密度取決於土壤條件和竹子種類。土壤肥沃的宜稀,土壤貧瘠的可密些;大徑竹宜稀,小徑竹種宜密。一般大密度的株行距為2×3m或3×3m,中密度的株行距為3×4m或4x4m,大密度的株行距為4×5m或5×5m。
造林方法。按散生竹種類和叢生竹種類分別採用下列不同的造林方法。
散生竹。可採用移母竹法、竹苗造林法和埋鞭造林法。
移母竹法:一般應盡量選擇2--4年生的健壯小母竹,沿母竹竹枝生長的方向找到來鞭和去鞭,從來鞭30cm處和去鞭70cm處切斷,連竹蔸帶鞭一起挖起。將竹梢切斷,僅留2--3盤枝葉,也可只留稈長30cm左右(稱根枝移植法),將母竹根蔸部包紮好,運往造林地種植。種時先拌勻穴內基肥,放入母竹蔸時使竹鞭沿山坡水平方向自然伸展,覆土踩實。表面再培一層鬆土,高過根頸l0cm左右。
竹苗造林:實生苗造林優點是造林成活率高,種苗來源豐富,運輸方便,造林工效高、速度快、成本低,成材時間大概要8--10年。一般採用1--2年生的實生苗造林。起苗時先剪去部分枝葉,成叢挖起。栽植時,要使竹苗根系在穴內伸展,然後覆土。覆土要分層踩實,然後在表面覆一層鬆土,覆土略高於竹苗原根頸處。
埋根造林:選擇深黃色、具光澤的健壯竹鞭,帶土挖起,截取lm長左右,保留鬚根。種植時將竹鞭平放於長方形的穴中,覆土10cm左右,踩實后再蓋一層鬆土,最後蓋草。
叢生竹。可採用帶蔸埋稈造林、竹苗造林和移母竹造林法。
帶蔸埋稈造林:一般選擇大徑竹直徑4--5cm、中徑竹2—3cm一年生竹株作母竹。挖掘母竹時,先挖開土壤找到稈基和稈柄,從稈柄處砍斷,取出母竹,注意勿使竹蔸破裂或留得太短,將母竹竹稈截取lm長左右,漿根並包紮好竹蔸部運往造林地種植。種時將母竹稈平放於穴中。稈柄向下,覆土l0cm左右,踩實再蓋一層鬆土。
竹苗造林:用地徑0.5一1.5cm的一年生竹苗造林。將竹苗成叢挖起,按2--3稈為一叢。漿根栽植。
移母竹造林:這是一種老方法。母竹的選擇、挖掘、漿根包紮和運輸同嘉賓蔸埋根造林,但母竹一般要保留5--6個節的長竹稈。種植時竹稈完全露出地面。
物種鑒別
擺竹的竿籜和葉片形態變異甚大,通常大竹的籜鞘顏色較深,呈淡褐紫色,常具黑褐色斑紋,籜耳明顯,被刺毛,葉片也較大;小竹的籜鞘背面色淺,無斑紋,無毛,籜耳不明顯,葉片也較小。但本種小枝通常僅具1葉,且無明顯的葉鞘,容易與本屬其它竹種相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