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何志輝的結果 展開
- 已故大連水產學院教授
- 福建泉州人大常委會華僑民族宗教委員會原主任
-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何志輝
已故大連水產學院教授
何志輝,男,1927年4月生,我國著名水生生物學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大連海洋大學教授。是我國第一代水產教育工作者,專長於浮游生物學和水生生態學。為國家和地區水產事業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師生的愛戴和尊重。2013年1月13日23時45分在大連逝世,享年87歲。
1927年4月1日 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1950年8月 畢業於廈門大學理學院海洋學系。
1950年9月-1952年 任遼西省水產局技術員。
1952-1960年 任東北水產技術學校和大連水產學校教員。
1960-1978年 任大連水產專科學校講師。
1978-1983年 任大連水產學院副教授。
1983-1997年 任大連水產學院教授。
1997年2月退休
何志輝,出生於福建省建甌縣一個破落的封建大家庭,少年時期在戰亂和警報聲中讀完中學,對國事家事的傷感和困惑,使他從小形成不滿現實、清高的性格,並且對文學和社會科學發生興趣。1946年從建甌高級中學畢業后,考入廈門大學理學院海洋系學習。這時解放戰爭和學生運動迅速發展,在閱讀進步書籍和參加大會和遊行中,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逐漸從懷疑、觀望、發生興趣到信仰。1950年大學畢業時毅然投入全國支援東北建設,分配到原遼寧省水產局。先從事高橋養殖試驗場的恢復和建場工作,第二年孵化養成鯉魚苗。這段工作使他對淡水養殖事業發生濃厚興趣並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2年9月,大連海洋大學的前身——東北水產技術學校成立,何志輝被調到大連任教。他先後講授過海洋學、浮游生物學等多門課程並自編講義,教學工作使他的求知慾達到高峰,邊教邊學,如饑似渴,為日後從事高教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1953年在俄籍教師的幫助下,開始自學俄文,半年後在蘇聯《農業科學》上發表了第一篇譯作,以後陸續出版了“魚類學與漁業問題”等譯著6冊,近100萬字。1955-1957年,由學校派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修,在藻類學家饒欽止和原生動物、輪蟲學家王家輯的指導下,在淡水生物的形態、分類、生理、生態方面的知識受益匪淺,同時在科學研究領域開了眼界,樹立了信心,回校以後結合教學開展旅大地區淡水浮游生物的調查和實驗生態研究工作。1960年學校改名為大連水產專科學校,何志輝被評為第一批講師。同年他編寫的《水生生物學》講義經學校推薦人民教育出版社作為教學用書正式出版。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逆境中仍能對水生生物學事業充滿信心。1970年以後在深入生產第一俄辦學和開展科學研究,取得顯著成績,更使他對水生生物學的研究方向和淡水漁業專業的教學改革途徑有了深刻的認識。1978年學校改為大連水產學院,何志輝晉陞為副教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政策鼓舞下,對水產事業獻計獻策,同時儘力做好本職工作。1979年被任命養殖系副主任,主管系科研工作,1984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何志輝一直在教學第一線,每年為本科生和干訓班學員講授淡水生態學課程並指導畢業論文。198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他作為水產養殖餌料生物學方向的導師並講授兩門課。70~80年代,何志輝主持並作為主要完成者,承擔國家、部省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其中8項已通過鑒定並分獲國家教委、部省級和院校級科技成果獎;此外,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45篇。何志輝先後受聘為國家科委農業生物學科成員(197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審組成員(1988)、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水產通訊專家組成員(1989)、全國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委員兼水產學科組副組長(1990)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92)。自1981年以來連續四屆當選為中國水產學會理事兼專業委員和遼寧水產學會常務理事、理事,1988 年當選為遼寧生態學會常務理事。1990年被美國傳記學會列入《國際著名領導者名錄》。
何志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水產教育工作者,先後講授過中專、專科、本科和研究生的無機化學、浮游生物學、水生生物學、餌料生物專題等10幾門課程,編寫了多種講義和教材。50 年代以來他幾乎參加過所有制定水產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的全國性會議。80年代以來作為評委他參與了歷次水產高校專業教師職稱評審會。1987年隨院考察團到日本考察水產高等教育。他認為高校教師的頭等任務就是不斷充實知識,將最精、最新的專業內容傳授給學生。在教學科研之餘他總是見縫插針地閱讀和摘錄國內外文獻。1960年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水生生物學》教學用書,內容雖以國外材料為主但已儘可能地總結了國內在水生生物學方面的工作和成就。1983年和1985年主編和編著全國水產高校通用教材《淡水生物學》上、下冊。在編著下冊淡水生態學部分時,參閱大量國外資料並結合國內和本人的研究成果,在反映當代生態學進展和成就的基礎上,儘可能地聯繫中國實際和淡水漁業生產,做到科學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統一。這部教材1992年被評為農業部優秀教材。他也十分重視教學方法和效果,認為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與興趣,發揮自學能力。他講課時對基本原理、概念等力求講清、講深、講透,主張方法和工藝操作等應在“干”中學,事例、數據等讓學生自己看書,在做思想工作中他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事業心上,並且身體力行。
他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自70年代以來堅持貫徹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方針,取得顯著成績。他作為第二完成者的《充分發揮多學科協作優勢,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漁業教學體系》的教學成果,榮獲1993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我國池塘養魚在經驗和單產上均居世界首位,但在科學理論方面尚還有距離,許多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提高理論水平使我國池塘養魚科學在國際領先,這是何志輝多年來的願望。白鰱是我國主要池塘養殖魚類,長期以來國內把白鏈魚的食物看得十分狹窄。70年代初他在養魚場比較白鰱消化道食物結構和生長情況時,發現一向被認為不可消化的許多藻類卻是白鰱的優質食物,從而對傳統的觀點提出挑戰。先後發表了《論白鰱食物問題》和《再論白鰱食物問題》兩文,對白鰱的食譜,食量、選擇性和消化性、食物的能量效率等作了全面闡述。他的新觀點得到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的證實。為了擬定養魚水質的生物指標,何志輝對養魚池浮游生物種、量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中首先發現20多年來國內淡水浮游生物的調查方法存在很大問題,特別是用個數法不能反映水中浮游生物的真實丰度,因而引進並推薦了測定容積換算重量的生物量法。這一方法後來被列入全國內陸水域漁業資源調查試行規範中並在全國廣泛使用。1983年作為《池塘浮游生物定量標準化》部級項目下達,1990年該項目通過鑒定。以後他深入江、浙、“兩廣”一帶漁鄉蹲點和走訪,在向漁農學習“看水”和管水經驗的同時,進行水中浮游生物種、量研究。首次闡明了漁農所謂“好水”的生物學含義,擬出了養魚水質的生物等級,把非常樸素的群眾經驗提高到可以用浮游生物學方法加以測定的生態學內容。這項工作作為部級項目,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83年發表的《無錫市河埒口高產塘水質研究二:浮游生物》一文被遼寧省科協評為1988年一等優秀論文。
何志輝還對養魚池的魚產力和魚載力、魚池施肥和肥度控制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1993年根據在吉林鎮齎養魚場的三年觀測資料,首次對我國養魚池有機碳收支、生物能量平衡、能量流和能量效率等問題作了定量分析和圖解,從近代生態學觀點對高產塘機理作了深入研究。
何志輝對我國湖泊、水庫的水生生物學作過大量調查研究。80 年代開始對水域生物生產力和魚產力問題國內外研究進展作過幾次評述,並在清河水庫漁業基礎調查中首先作出根據能量流轉原理通過浮游生物定量估算鰱鱅魚生產力的方法,此法以後在全國內陸水域漁業資源調查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
80年代何志輝主持“黃河流域漁業資源調查”項目,領導和組織大連水產學院幾十名師生深入青海高原、內蒙古草原等人跡稀少的湖泊、水庫採樣調查,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基礎上撰寫了《黃河水系漁業資源》專著。對黃河幹流和附屬14個湖泊水庫的理化性狀、水生生物、魚類區系和魚類資源以及魚產力和漁業利用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為黃河流域8省區的漁業規劃和漁業區劃提供科學依據,並為我國水生生物學、魚類學、湖沼學等方面提供許多新材料,該項目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全國漁業自然資源調查和區劃內陸水域專業組副組長,何志輝1987年根據全國內陸水域漁業資源調查資料,撰寫了“中國湖泊水庫的營養分類”一文,提出應以初級生產力作為湖庫營養分類的主要依據,指出由於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特點,與國外情況相反,中國湖庫的初級生產力和富營養化程度呈現從西南向東北增高的趨勢,並對不同地區各營養類型湖庫的魚產力作了估算。這是我國第一篇關於全國湖庫的營養分類,為以後的同類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
1990年作為第二作者完成了《中國內陸水域漁業資源》專著,並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何志輝60年代就開始研究寡鹽水池塘的浮游生物。70年代初他與同事一道在國內首先發現一種半鹹水害藻——小三毛金藻並研究了這種害藻的生物學、萌發規律和發病徵象及防治方法。80 年代初對內蒙古的達里湖、烏梁素海等鹹水湖的水化學、水生生物學和漁業利用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與合作者共同完成的“達里湖漁業資源調查與增殖”項目獲農業部1988年科技進步三等獎。1984年在論述我國北方鹽鹼性水域漁業利用時,首次系統地提出鹽度、鹼度和pH值、主要離子的不平衡、氣體狀況和小三毛金藻的孳生都是內陸鹽水漁業利用的潛在限制因子。1989年完成的晉南和銀川地區鹽水浮遊動物調查,發現內陸鹽水動物有很大耐鹽潛力,很多淡水起源的浮遊動物可以在接近甚至高於海水鹽度的鹽水中生長和繁殖,由此產生了將鹽水浮遊動物馴化於海水中並為海水魚蝦類養殖提供新的活餌料的想法。1990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主持了“內陸鹽水生物資源的調查和利用”課題。三年中在北方40多個鹽湖和鹽沼進行水化學和水生生物學採樣調查,為我國鹽水生態系的非生物環境、生物群落和漁業潛力提供了一個概貌,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為了尋覓新的活餌料對象,對內陸鹽水浮遊動物的耐鹽性和生物學作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從中篩選出繁殖快、適應性強的蒙古裸腹溞作為海水仔稚魚中後期的適口活餌料。這項工作正在深入進行並已獲得顯著的效果。關於內陸鹽水生態系的研究,國外也是在70年代才廣泛開展的,何志輝在這方面的工作已居於國際先進行列,某些方面還是領先的。
1 何志輝譯.《魚類學和漁業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2 何志輝譯.《湖沼學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3 何志輝.《水生生物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4 何志輝.《對我國淡水浮游生物調查方法的一些意見》.動物學雜誌.1974 (1):1~2
5 何志輝.《論白鰱的食物問題》.水生生物學集刊.1975(4):541~547,等等。
6 何志輝。謝祚渾,雷衍之。達里湖水化學和水生生物學研究。水生生物學集刊.1981(3):341~357
7 何志輝,李永函。無錫市河埒口高產塘水質研究二:浮游生物。水產學報.1983(4):287~300
8 何志輝,謝祚渾,嚴生良等。淡水生物學(上冊,分類學部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9 何志輝。發展三北地區鹽鹼性水體漁業某些生態因子的分析。水產科學.1984(1):1~5
10 何志輝、李永函。金州魚種場浮游生物和水肥度控制。大連水產學院學報,1983(1)
11 何志輝。溫度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 Straus)的繁殖力和內稟增長能力(rm)的影響。大連水產學院學報,1983(1):
12 何志輝。從“看水”經驗論養魚水質的生物指標。水生生物學報.1985 (1):89~98
13 何志輝。淡水生物學(下冊,生態學部分).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14 何志輝,安樹升。直額裸腹溞對海水鹽度的適應能力。動物學雜誌.1986 (2):25~27
15 何志輝,謝祚渾,雷衍之等。黃河水系漁業資源。瀋陽;遼寧科技出版社
16 何志輝。中國湖泊水庫的初級生產力及其能量轉化效率。水產科學.1987 (1):24~29
17 何志輝。中國湖泊水庫的營養分類。大連水產學院學報.198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