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亮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錢文亮,男,河南羅山人。1965年10月生。教授。1985年河南大學本科畢業。1992年研究生畢業。2003年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洪子誠先生。曾經從事過電大教師和雜誌、出版社編輯等工作。現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中心研究員、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市文化學學科組成員、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等。
錢文亮先生在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歌,並且與友人組織詩社,參加工作后開始嘗試詩歌評論和文學研究。在北京大學讀博期間,策劃有《在北大課堂讀詩》、“懷舊”叢書等,主編《老玩具·老遊戲》一書。有專著《胡風論——對胡風的文化與文學闡釋》、《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等出版。二零一一年將出版《胡風年譜》。
1985年開始與友人組織詩社,並在《飛天》雜誌、《星星詩刊》等文學刊物發表詩歌,詩文曾入選《星星》詩刊“中國當代詩歌社團作品專號”(1986)、《中國當代先鋒詩人隨筆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8)等。多次獲得全國及省市級詩歌獎。
1990——1992年,開始從事胡風文藝思想與胡風事件研究,曾與范際燕先生合撰《胡風與“先鋒文化”》一文,入選《胡風論集》一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4月版)。1990年夏,參加了由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所等單位主辦的“當代電影與當代文學”高級進修班,學習文化研究理論和方法。
1993——1996年,與范際燕先生合作承擔並完成國家九五社科基金資助項目“胡風論稿”。該項目的成果最後以專著《胡風論——對胡風的文化與文學闡釋》的形式於1999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並於2000年榮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七屆優秀成果表彰獎”。該著作被評價為國內第一本從現代中國的特殊文化語境出發對胡風文藝思想與胡風事件進行系統研究的“開新之作”。
1992——1998年,參與創辦並負責編輯《通俗文學評論》雜誌(曾任該刊編輯部主任),率先在國內學術界引入西方文化研究理論與批評,以嶄新的視野與方法重新處理通俗文學和大眾文化等方面的問題,引起學術界矚目。在創辦不到五年的時間裡,《通俗文學評論》雜誌便榮獲“湖北省優秀期刊”稱號,併入選“全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系列。在此期間,曾在《長江文藝》雜誌(1995年第5期)發表與鄧曉芒、周曉明和昌切的對話《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在《光明日報》(1996年11月19日)發表論文《關於新故事的理論思考》,在《文論報》(1993年6月5日)發表論文《後現代主義: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1998——2000年,參與創辦並負責編輯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網路文學》雜誌,任該刊執行副主編。多次參與網路文學與網路文化的學術討論,並策劃“北大網事”書系、“懷舊叢書”等。
2000——2003年,在北大著名教授洪子誠先生指導下,重點研究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文學的轉折期問題和中西詩歌問題等,先後在《江漢論壇》(2002年第3期)發表論文《當代文學史研究與“十七年文學”》,在《中華讀書報》(2001年6月27日)發表論文《布魯姆的影響詩學與修正理論》,在《詩林》(2002年第3期)發表論文《先鋒的終結——關於60年代出生的詩人及其詩歌》,在《文藝爭鳴》(2002年第6期)發表論文《1990年代詩歌中的敘事性問題》,在《外國文學》(2003年第2期)發表論文《詩歌與文明》,等等。其中有三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月刊全文轉載。而發表於2002年12月18日《中華讀書報》上的筆談《當代詩歌閱讀何以成為問題?》,則被2003年第3期的《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005年——今,開始以現代性理論和全球化視野研究現代中國文學與詩歌問題,先後在《新詩評論》第2輯(2005年10月)發表論文《倫理與詩歌倫理》,在《現代中國》第六輯(2005年12月)發表論文《“沙龍”、“大會”與“單位”——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之一》,在《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輯(2005年12月)發表論文《都市、群眾與新文學的“運動”形式》,等等。
自2005年被聘為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中心研究員、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市文化學學科組成員以後,繼續以現代性理論和全球化視野研究現代中國的都市文化與都市文學,先後在《人文雜誌》(2006年第2期)發表論文《都市文化學科的相關問題》,在《求是學刊》(2007年第3期)發表論文《都市文學:都市文化語境中的文學變革》,在《詩歌月刊》下半月刊(2007年第1/2期)發表論文《大眾狂歡時代的詩歌遊戲》,在《中西詩歌》(2007年第2期)發表論文《道德歸罪與階級符咒:反思近年來的詩歌批評》,等。
曾於2006年5月應邀出席在韓國首爾召開的“都市地域學國際會議”,並以《上海都市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為題作主題發言;於2006年10月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新世紀中國新詩學術研討會”,並以《“文化中國”與現代性想象——對兩岸四地現代詩歌的一種觀察》為題作主題發言,從全球化語境出發對“文化中國”這一表現本土化文化訴求的新概念,及其與現代性想象的歷史糾葛,進行了辨析。發言中的觀點受到與會者好評。
迄今為止,已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他報刊發表論文、對話等20餘篇,並有8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摘錄,有5篇以上文章多次被作為參考文獻引用。
自2005年開始,被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聘為研究員,並被《江漢大學學報》聘請為專題特約主持人,所主持專題“底層生存與純文學”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有兩篇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1.國家九五社科基金資助項目“胡風論稿”(與范際燕先生合作),1993年獲批准立項;
2.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胡風年譜”,2004年獲批准立項;
3.上海師範大學原創與前瞻性預研究項目“‘現代性’視野下的中國文學組織(1917-1957)”,2008年獲批准立項;
1.《胡風論——對胡風的文化與文學闡釋》(與范際燕先生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懷舊叢書”之《老玩具,老遊戲》(策劃並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3.《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上海文化出版社,即出;
2.《“先鋒”的變遷與在當下詩歌寫作中的意義》,原載《江漢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月刊200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4.《“沙龍”、“大會”與“單位”——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之一》,《現代中國》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5.《都市、群眾與新文學的“運動”形式》,《都市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12月)
6.《都市文化學科的相關問題》,《人文雜誌》2006年第2期;
7.《都市文學:都市文化語境中的文學變革》,《求是學刊》2007年第3期;
8.《大眾狂歡時代的詩歌遊戲》,《詩歌月刊》下半月刊2007年第1/2期;
9.《道德歸罪與階級符咒:反思近年來的詩歌批評》,原載《江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新華文摘》2008年第7期論點摘編;
10.《知青故事的中國敘述》,《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
1.論著《胡風論——對胡風的文化與文學闡釋》,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七屆優秀成果表彰獎”,2000年;
2.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學三等獎,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
3.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學一等獎,2007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