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

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鄧曉芒,男,1948年4月7日出生於東北,中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和批評家。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創立“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積極展開學術批評和文化批判,介入當代中國思想進程和精神建構,在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人物經歷


鄧曉芒工作照
鄧曉芒工作照

早年經歷

1948年4月7日出生於東北,一年後隨父母南下長沙,在湖南長沙長大。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79年武漢大學哲學系學士
1982年武漢大學哲學系碩士

工作經歷

1964年初中畢業下放湖南江永縣插隊落戶。
1974年回城,當過臨時工、搬運工。
1987年,被評為講師。
1988年被評為副教授。
1989年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1993年任博士生導師。後任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
1996年開始從德文原文翻譯康德的三大批判,和恩師楊祖陶合作,鄧翻譯,楊校對。
2009年11月3日因家庭原因離開武漢大學,轉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組建了校一級的“德國哲學研究中心”。

個人作品


著作
《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東方出版社,1995年
《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靈魂之旅: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生存意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與楊祖陶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獎二等獎)
《中西文化視域中真善美的哲思》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從尋根到漂泊》羊城晚報出版社,2003年(合著)
《文學與文化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西方哲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與趙林合著)
《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山東友誼書社,2005年
《鄧曉芒講黑格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康德哲學諸問題》三聯書店,2006年
《康德哲學講演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與易中天合著,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獎三等獎)
《冥河的擺渡者: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實踐唯物論新解:開出現象學之維》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西文化比較十一講》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古希臘羅馬哲學講演錄》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商務印書館,2008年(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獎二等獎)
《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三聯書店,2008年
《新批判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人論三題》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
《西方美學史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於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文學對話錄》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與殘雪合著)
《鄧曉芒講演錄:哲學與生命》長春出版社,2012年
《西方美學史講演錄》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
《<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商務印書館,2013年
《世紀之風:中國當代文化批判與人文建構》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譯著
胡塞爾《經驗與判斷――邏輯譜系學研究》三聯書店,1999年
康德《實用人類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康德三大批判,獲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康德《判斷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楊祖陶校)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楊祖陶校)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楊祖陶校)
(美)喬納森·布倫特、(俄)弗拉基米爾·諾莫夫《斯大林晚年離奇事件》新華出版社,2006年(與殘雪合譯)

人物事件


2010年“打假鬥士”方舟子指鄧曉芒在申報學術成果時涉嫌獨吞榮譽、獎金。11月7日鄧曉芒在網站“曉芒學園”發表《給方舟子先生的公開信》,詳細說明了與楊祖陶先生所謂“坑師案”始末,否認瞞著老師獨自報獎。
2001年領銜在《博覽群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對湖北省哲學(1994-98年)優秀成果評獎中的學術腐敗現象進行痛斥,批判學術腐敗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同在哲院的武漢大學前校長陶德麟。據稱,在這件事情中,與陶德麟校長間可能有所誤會。

社會活動


2006年和鄧正來、方流芳、陳平原、賀衛方等百餘知名教授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各大學、地方社會科學院諸位領導”聯合發出了一封《關於抵制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行為的公開信》,陳言對學術不端與腐敗的根本整治需要持久而堅定的教育和學術制度的改革。
2006年在武漢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與丁東、趙誠、崔衛平、傅國涌李工真、程亞林、趙林等眾多思想學術界的學者向當時中國文學開炮
2007年-2009年繼續進行始於20世紀80年代的對儒家的批判,論戰郭齊勇(時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的弟子們。用來批判的參照物,則是西方哲學和文化提出的一些普遍原則與西方文化影響下已發生巨大改變的中國當代現實生活。
2010年4月18日《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出版,鄧曉芒在新書發布會上發表題為“康德哲學對中國啟蒙的意義”主題演講。
2013年鄧曉芒在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大學等地進行多次講座,提出當代中國正面臨第三次啟蒙。

人物評價


作家易中天:儘管語言不是多麼“優美”,但仍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他“思辨的力量”。
作家胡發雲:他的學術是很有個性的、很有根基的、也很有勇氣的,儘管他做的學術完全可以避開中國社會上很敏感的一些社會話題。
萬聖書園創辦人、學者劉蘇里:無論你如何看待鄧曉芒,你都無法繞過他評價中國近二十年的哲學成就,以及當代知識人批判性思考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這恐怕才是鄧曉芒存在的真實意義。
不管鄧曉芒自己是否認可,他身上最鮮明的標籤是“批評家”。他批評國民性、批評文學、批評知識分子、批評教育……其中,他“死死揪住不放,不打倒在地不罷休”的,是儒家文化里的病灶。(《環球人物》)
他彷彿被架在“道德”、“傳統”、“中國文化”、“愛國”、“東方文化”的對立面上,這和他自己頗推崇的魯迅面臨極為相似的困境,魯迅稱之為“無物之陣”:擲出投槍的戰士射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新視點》)
近年來,鄧曉芒經常針對社會現實問題在媒體上發言,被認為是敢言的知識分子。2011年,鄧曉芒入選瀟湘晨報十年風尚學人。(《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