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
中腹足目田螺科動物
螺螄有兩種,一是螺螄屬動物的通稱,學名Margarya,中國特有,僅分佈在雲南。二是方形環棱螺(學名Bellamyaquadrata)的俗稱,這種螺螄是浙江人愛吃食品。又名:方田螺
蝸鬥牛(或稱烏鬥牛),是江蘇北部城市徐州及周邊地區對螺螄的俗稱,並且各式口味的螺螄在春末夏初是人們餐桌上的佐酒佳肴。
2020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螺螄”被列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
螺螄(Margarya melanioides)
成年螺螄長約7cm左右,重量約55g。它們的肉和雄螺生殖腺(俗稱“螺黃”)味道鮮美,經濟價值高。由於該湖嚴重污染和過度捕撈而瀕於滅絕。
田螺
螺螄的形狀很像田螺,它也有一個右旋的螺形貝殼。不過它的貝殼表面不像田螺那樣光滑,而生長著許多旋轉的肋紋。肋紋有的形成棘,有的形成珠狀的突起,形狀隨種類而有差異。
螺螄也是雌雄異體的,雌雄性在外表也可以從觸角的形狀區別出來。繁殖的情況也跟田螺一樣,是胎生的,卵在母體的育兒室中受精發育,待生長成幼體以後才排出體外。所不同的是田螺每一胎有胚好幾十個,而螺螄每一胎一般只有3—7個胚。從這一點看,螺螄的繁殖能力要比田螺差得多。不過,根據統計,螺螄雌體的數目較多。如果雄體有100個,雌體大約就有160個,這樣生育出來的幼體的數目自然就多了。而且,螺螄無論春、夏、秋、冬,整年都繁殖,所以它的繁殖力也不算弱。
剛剛生出來的螺螄幼體,螺殼只有三層,殼的長度僅有13一17毫米,體重最多不過3克左右。它生出後生長卻很迅速,不到一年便可以達到性成熟了。
螺螄雖然每胎產仔不太多,但是它卻不容易受到外界敵害的侵襲。在它生出的時候就已經具有堅固的螺殼,能夠獨立生活,因此它的幼體的成活率很高。
螺螄在雲南省的滇池、洱海、楊宗海、異龍湖、撫仙湖都有。它不像田螺那樣在岸邊或水田裡便可以採到,因為它是在湖底匍匐生活的,所以必須用特製的的拖網才能捕到。
螺螄的種類不多,其中滇池產的一種稱為螺螄,楊宗海產的一種叫楊宗海螺螄,而蒙自、石屏等地出產的一種叫光肋螺螄。它們的形態都有所不同。
螺螄常棲息於冬暖夏涼、底土柔軟、餌料豐富的湖泊、池塘、水田和緩流的河溪中。
它的最適生長水溫在20~25℃左右,水溫達15℃以下和30℃以上時即停止攝食活動。
10℃以下時即入土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回復至15℃以上時其復又出穴攝食。
人工養殖田螺可開掘專用池飼養,也可利用自然的稻田、沼澤、溝渠,還可同魚類混養。但要求養殖水體無毒、無害、無污染。如利用稻田養殖,則不可施用農藥,不能犁耙,且應進出水口安裝鐵絲或塑料隔網,以便進行控制。
螺螄的飼料來源比較廣,一般青菜、土豆、豆餅、米糠、魚蝦殘體及其它動物內臟、下腳料等等均可投喂。在飼養過程中要留心觀察水質,一旦發現水質有污染應立即排除,重新注入新水。螺螄的介殼口圓片蓋陷入殼內,說明系因餌料不足或飢餓所致,應及時增加投餌數量;如果發現螺螄的介殼口圓片蓋收縮及有肉質溢出等現象,則可視為螺螄缺鈣,應立即在其餌料中添加淡魚粉、貝殼粉類的鈣質補充飼料。
在螺螄養殖過程中,還應注意排除鳥、鼠等危害。人工養殖的螺螄當年即可養成食用螺,螺螄既是人類的上等保健食品,也是畜禽和魚類的優質動物性蛋白質飼料,故發展前景相當廣闊。螺螄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種苗來源廣泛等優勢,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農家養殖項目之一。
2020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螺螄”被列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