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槐堂
植槐堂
植槐堂是廣東省大埔縣百侯古鎮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風格最獨特、石雕藝術作品風格和內容最豐富的客家傳統建築,位於百侯鎮侯南村東邊的山下坪,是優秀客家民居建築的代表作、石雕藝術的典範。植槐堂為東北西南坐向,從內門樓“關西世胄”到上堂“植槐堂”為主體軸線,兩翼分佈許多廳房,最前部分為寬大照牆,外大門側開,四周是糯米加三合土捶建的堅固的封閉圍牆,水圳環繞整個大屋,構成惟妙惟肖的完整的田螺形建築,布局井然有序,精妙絕倫,匠心獨運,是客家民居建築中的傑作。
植槐堂屋名關西世胄,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九廳十八井官廳大屋,始建於康熙癸酉年(公元169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雖未進行過大修,卻基本維持原貌,大體保持完整,曲線形下水道至今順暢,各方面功能依然發揮作用,牆上的青磚雖經300多年風雨侵蝕,仍光潔如新。
植槐堂佔地面積約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全屋共有123間廳,氣魄宏偉,極為壯觀。在平面結構上分上、中、下三堂,上堂比中堂高一階,中堂比下堂高半階,中堂前台階以案枱式設置,彰顯權貴。左右橫屋、副屋共4排,堂屋後面還有兩排后樓,最北邊一排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左下角有下樓,右下側有書房,左右後下側各有八間廁所。左右下側各有米碓一間,有內外大門,照牆外有八對桅杆掛旗。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生活起居,足不出戶。
這座大屋不論在規模上或年代久遠上均居百侯鎮民居建築之冠。
植槐堂田螺形民居建築具有修心養性、內斂、聚財之意。既堅固安全,又體現出客家人澹泊明志、與世無爭,構建宗族家居和諧的文化內涵。
客家民居建築的雕刻藝術多為木雕,石雕較為少見,潮州建築有較多的石雕,然而植槐堂的石雕非常豐富,與潮州沿海石雕風格也迥然不同,潮州建築石雕多在梁枋、瓜柱、斗拱、柁墩等,植槐堂的石雕卻就在石柱礎上,石柱礎選材講究,色純質堅,把每個石柱礎都當成藝術品來雕刻,使植槐堂變成藝術寶庫。大門石不作任何雕刻,只作精細打磨,表現出石質的單純和高貴,在14個柱礎上共雕刻80多幅圖案,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從布局、構圖到造型上都恰到好處,雕琢精美,栩栩如生。每幅構圖都含有深刻的寓意,體現出宅主對生活的熱愛、想象和對裔孫的祝福與祈願。雕刻刀法精良,構圖疏密相間,結構嚴謹,刀法處理之虛實十分講究,左右柱礎雕刻形成對稱或呼應,在總體上和諧統一。是客家民居建築中極其珍貴的藝術作品。
植槐堂的木雕也十分講究,保留了傳統客家民居建築的木雕藝術。可惜大多毀壞,從後堂和中堂所保存下來的梁枕獅和懸樑鶴來看,剛柔相濟,很有力度,賞心悅目。
據不完全統計,全屋共用麻石約700餘條。三個大廳的支柱都有青麻石的柱礅,八角形柱礎說明宅主身份地位為進士或四品以上官銜。在柱礎上作凸雕正是前清的石雕風格,這些雕刻藝術作品在百侯鎮中是獨一無二的藝術精品。可惜有許多作品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被毀,包括三十多塊木質官階牌匾,中廳右上角的觀音娘娘神位,內大門正對的照牆內外壁上極精緻、漂亮的白兔、鯉魚等彩色浮雕等,實為遺憾。
植槐堂外大門左側有古水井一口,歷經300餘年從不幹涸,水質清洌甘甜,植槐堂及其附近居住的人,至今均還飲用此井泉。最值得人們嚮往的是,飲用此井水的人,延年益壽,植槐堂以壽星多而聞名百侯。據老人們回憶,活到90以上高壽的人很多,百歲老人也不少。目前仍健在的90歲以上的壽星有6人,的確罕見。此古井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井”,很值得研究。
“植槐堂”堂名牌匾高掛在祖宗牌位前木樑上,“植槐”意為培養後裔勤讀苦耕,以獲功名,報效國家。兩邊木柱上原掛有鎏金字半圓殼形的木刻祖訓“紹祖宗一脈淵源克恭克孝,開子孫兩條正路曰讀曰耕”。木刻對聯被毀后,現每年只能張貼同樣內容的紅紙對聯了。在左橫屋上堂的木質廳屏牆門上,現還有一木刻屏聯曰“忠孝傳家承祖武,詩書繼世亦孫謀”。
先祖重視文教,除大屋內設有多處書房外,還另建造兩處獨立書齋,在橋背書齋名曰“鋤經”,佔地500平方米,內有書室房間10餘間,在“月形峰”山腳下的書齋名曰“見南軒”。作為子孫後人讀書學習的場所。